摘 要: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活動激發(fā)學生自學的積極性,通過引導保持學生自學的積極性,最后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教授學生自學的方法。
關鍵詞:立體圖形;自學能力;數(shù)學學習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笔紫龋谡n堂上老師教授的知識,需要學生回家復習,溫故而知新,把課堂的知識消化、理解,變成自己能夠掌握的知識,這需要學生的自學能力;其次,在平時閱讀課外書籍、積累知識時,需要學生的自學能力;再次,在和外界交流溝通時,獲取有益的知識,也需要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向學生傳授各類知識技能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下面我結合教學高年級立體圖形認識和計算表面積、體積方面的知識探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自學能力。
一、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活動誘發(fā)自學的積極性
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圓錐的認識時,通過實物、模型、直觀圖,全面認識立體圖形。結合小學生的特點,以動手操作、直觀演示為教學的基本手段,讓學生獲得比較豐富的直觀體驗。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近距離的觀察、操作、思考,對每個立體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幾個立體圖形的特征;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展開圖時,利用教具把立體的圖形轉化成平面的,解決了小學生對三維空間認識的局限性,對立體圖形產(chǎn)生了學習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知道了通過活動,通過實踐可以獲得知識,激發(fā)自學的積極性。
二、對學生的自學積極性加以引導,達到鞏固的作用
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為幾何形體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學生從清晰的畫面、動態(tài)的演示中可以對長方體、正方體及圓柱、圓錐的特征獲得比較全面的認識。但學生認識三維空間圖形時,只能在平面上看到象征型的立體圖形——在紙上描繪的立體圖形,難以獲得直觀的空間形象。所以展示實物是把立體圖形與我們的實際生活連接起來的重要方法,能使學生認識到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圓錐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圖形,從而讓我們認識這些圖形的實際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需給學生提供這樣的認識經(jīng)歷,學生一般比較容易理解直觀的幾何圖形和概念,對一些較為抽象的立體幾何圖形概念有時不能直接理解,需要直觀的演示。所以,在學生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時,我們應當結合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以動手操作、直觀演示為教學基本手段,讓學生獲得比較豐富的直觀體驗。
三、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教授學生自學的方法
小學生所要掌握的立體圖形包括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圓錐的幾何形式及其長度、面積、體積、容積的計算等基礎知識。
我在教學立體圖形的表面積、體積的計算時,經(jīng)常感到部分學生學習上力不從心,無論是在公式的運用還是算式的解答和計算方面。例如,學生經(jīng)常會把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與體積的計算公式混淆,常常把側面展開是正方形的圓柱理解為底面直徑與高相等。我就讓學生動起來,在貼有標簽紙的圓柱上沿高剪下側面標簽紙,感知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反過來,再把長方形在圓柱上圍一圍,感知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相當于圓柱的高。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動手操作,卻讓學生避免了圓柱側面積和體積公式的混淆。學生對實物的觀察、操作、思考等能力,在認識幾何圖形的過程中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并得到提升,同在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還滲透了自學的方法。
四、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在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基礎上,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可以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增強自覺性,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提高學習效率。我強調課前預習,但不放任自流,特別是自學的初始階段,會給學生布置預習提綱,提出思考題和提示自學重點。如講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圓錐的認識前,我要求同學:(1)準備立體圖形的實物;(2)找出它們的共性;(3)生活中這樣的圖形有哪些實物。小學生的特點決定了自學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yǎng)成的,教師要在學習中不斷提醒、糾正、檢驗他們的自學習慣,同時要求學生養(yǎng)成認真思考,注意審題,獨立完成作業(yè),反復驗證的學習習慣。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認識,其實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是多渠道的,不能局限于課堂。如,組織學生成立學科的課外自學小組,多看看課外書等,都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很重要,只有自學能力強的人,才能善于接受和學習新知識,未來的強者不在于他的過去有多強,而在于他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多強。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平江新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