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詩歌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動的形象、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內(nèi)涵和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在中國文壇上獨樹一幟。加強古詩詞習誦,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培養(yǎng)小學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新課標 古詩詞 教學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感受美
鑒賞文藝,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而對小學生來說,要領會詩的意境,確是件不容易的事。多媒體技術能提供圖文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創(chuàng)造我們所需要的情景。因此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我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感受美。
(一)運用背景資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優(yōu)美的詩詞,與作者所處時代、生活經(jīng)歷、文化底蘊密切相關。教師采用多媒體手段提供有關時代背景的音像資料,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彼時彼地的歷史狀況、社會動態(tài),既為教學傳遞信息、鋪墊知識,又使學生更好地貼近作者、理解作者。如學陸游的《示兒》時,可采用多媒體播放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徽欽二帝被俘,宋高宗趙構南渡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棄半壁江山而不圖收復的歷史背景。設置這樣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產(chǎn)生與詩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緒,為學好此詩開了個好頭,這樣就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中表達出來的至死不渝的愛國之情。
(二)運用動態(tài)資料,傳遞教學信息
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而錄像的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畫面上:草木蔥蘢,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嶂,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錄像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tài)畫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tài)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通過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
(三)描繪詩詞畫面,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
別林斯基說:“詩歌不能容忍無形態(tài)的,光禿禿的抽象概念,必須體現(xiàn)在生動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滲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滲透多面體的水晶一樣?!蔽覀儾环烈源颂厣O置教學情景,如在教學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時,學生很難理解詩中的意境,我通過配樂朗讀,出示詩詞畫面,學生從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聲、有小船的美的景象,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以美的氛圍,為學習這首詩作好情感鋪墊。接著,老師介紹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深入學習這首詩,有利于學生對詩的理解。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配樂讓學生練習吟誦這首詩,更能激發(fā)起學生吟誦詩的積極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精心選擇樂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古詩詞節(jié)奏,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通過音樂設置情境,能夠渲染氣氛,烘托詩境,奏響詩詞的主旋律。我在教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播放了為這首古詩譜寫的歌曲《陽關三疊》,那反復詠嘆的歌詞,優(yōu)美蒼涼的旋律,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切體會出詩人對朋友遠去的惆悵之情。
二、真情誦讀詩詞,欣賞美
古詩詞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短小精悍的文字,是作者心血的凝練。而我們讀者,要憑借含義深遠、高度濃縮的文字體會詩詞蘊含的境界,必須馳騁自己的想象,運用豐富的聯(lián)想。如孟郊《游子吟》之“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反復吟詠之間可體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濃濃親情以及身為子女應該感念親恩、報答慈母的良好規(guī)勸。學生通過吟誦感受,讀透了,講述起來就會得心應手,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同時,學生的情操也能得到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熏陶。
古詩之美首先在于她的音律美,古詩的押韻、平仄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優(yōu)美動聽。在教學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边@首詩時,要讓學生體會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想象林中寧靜的美景,讓學生感受到這短短二十個字卻能給我們描述出一幅“山中寧靜,人語遠傳。斜陽透過密林,在青苔上投下斑駁光影”的山林圖畫。帶著想象來朗誦,學生自然能把那份寧靜、美好在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
三、課外積累,拓展美
“腹有詩書氣自華?!睆男W習、誦讀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yǎng)、豐富思想,有利于培養(yǎng)對語言的感受、領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和鑒賞、審美能力。但僅靠每學期課本編排的那幾首詩,顯然是不夠的。只有大量的誦讀經(jīng)典古詩詞,才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語感的訓練,熏陶漸染,日積月累,逐漸習得。
每節(jié)課預備鈴響后,由領讀員帶領大家反復朗讀書寫在黑板一側的詩詞,直到任課教師到來。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黑板上的字呈遞減趨勢;全擦掉了,學生就又背過了一首詩。利用好這短暫的課前兩分鐘,每周可熟記兩三首詩詞。日積月累,便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了。晨讀時放上一曲《春江花月夜》,則更有助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效果更佳。
大量誦讀古詩詞,不但能豐富語言積累,提高人文素養(yǎng),而且古詩詞中關于理想、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等的見解,在潛移默化中必然會在我們心中產(chǎn)生一種先入為主的效應,左右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可以有效地啟迪兒童想象,凈化童心?!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語感,發(fā)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