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文史不分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一味地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學不但會使教學形式單調乏味,而且也會令學生感到厭煩,教學效率低下。如果教師把一些語文元素融入其中,無疑會使歷史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趣味十足。筆者從事歷史教學工作多年,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語文元素
知識是相通的,在這一點上歷史與語文學科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自古以來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說法,即說明了歷史與語文學科的緊密性。因為任何的文學作品都基于一定的歷史背景下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而對于歷史的表述往往要借鑒文學的手法。因此,探尋文史相通之處,并將語文元素巧妙融于歷史課堂之中,不僅會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而且也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
那么,什么是語文元素呢?這里有必要進行一下探討。元素可以說是構成事物最本質的要素。語文元素自然也是能夠反映語文學科特點的要素。就初中語文而言,語文元素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文字的一種形式美,更體現(xiàn)在情境交融的一種意境美,具有豐富的情感訴求與人文特征。
例如,在講解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九課《秦朝的統(tǒng)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評價秦始皇,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和提高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然后通過閱讀課文插圖,簡述秦統(tǒng)一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表述能力。
因此,在教學方法上筆者選擇講授法、互動法、情景教學法與結合,特別是在課前精心搜集和整理有關教學資料,以李白《古風》詩進行導課,在充滿詩歌的氣息中引導學生進行歷史探究。
教師首先呈現(xiàn)李白畫像而后漸隱漸現(xiàn)的出現(xiàn)李白詩句: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邪臺。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古風》
教師進行引導:在滅亡六國、統(tǒng)一全國、君臨天下之時,面對眾多的尊號,秦王嬴政選擇了“皇帝”。秦始皇是秦朝的第一個皇帝,也是對中國歷史發(fā)展有深遠影響的“千古一帝”。那么李白筆下這位“掃六合”“決浮云”的秦王是何許人也?他還有哪些不為同學們所知的事跡呢?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感受這段驚心動魄又影響深遠的歷史,領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風采吧!這樣的導課方式既清新自然,又不覺枯燥乏味,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歷史課程教學中,筆者也經(jīng)常嘗試運用語文知識來闡釋歷史。例如,在講解八年級歷史十二課《紅軍長征》時,筆者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就搜集并整理了著名作家魏巍的《地球的紅飄帶》和作家程賢章的《大遷徙》兩部文學作品,供學生閱讀。這兩部作品大多是對紅軍長征艱苦行程的描述,凸顯了紅軍戰(zhàn)士百折不撓,頑強英勇的英雄品格?!兜厍虻募t飄帶》是對英雄營長金雨來、鐵匠出身的紅軍戰(zhàn)士杜鐵錘的刻畫,不僅在戰(zhàn)斗中展示他們的英勇無畏,更在危難境況下描繪他們的從容獻身,一個因凍餓而死于雪山腳下,一個為救援戰(zhàn)友而沉陷泥沼,用動人心魄之筆完成了兩個英雄的塑像?!洞筮w徙》是在描述征戰(zhàn)途中紅軍勇士斬關奪隘的英雄氣概的同時,還穿插繪寫了一批紅軍女戰(zhàn)士與徐特立、董必武等革命家的熠熠風采,這群女戰(zhàn)士和革命老人吞咽苦難,備嘗艱辛,同大隊紅軍一起經(jīng)受著戰(zhàn)爭爐火的熔煉,堅毅剛強地走過了長征之路,在這些人物身上尤為典型地體現(xiàn)著紅軍一往無前的英雄本色??梢哉f,這些文學作品對于學生理解那段歷史和感人事跡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同時對紅軍長征的意義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
在歷史復習課上,筆者也借鑒了語文學科的一些做法。力求在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探尋規(guī)律,把握重點,增強學生記憶效果。在講解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時,筆者就借助歌謠來幫助學生記憶?!埃ㄒ唬?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鴉片謀暴利,鴉片輸入中國后,中國貧弱更加劇。1839林則徐,虎門銷煙長志氣,銷煙200多萬斤,民族英雄后人記。 (二) 1840鴉片戰(zhàn),琦善與英搞談判,民族英雄遭查辦,1842簽條款,《南京條約》割香港,賠款2100萬(西班牙銀元) 開放五處商口岸,近代歷史此開端?!备柚{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也是語文元素的集中體現(xiàn)。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背誦歌謠,不僅瑯瑯上口,合轍押韻,而且記憶效果明顯,減輕了學生學業(yè)負擔。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語文元素不僅豐富了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學生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歷史教學應努力探尋歷史學科與語文學科的結合點,既增強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又提高學生的語文文學素養(yǎng),為新時期歷史課程教學改革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