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方琦(1990-),女,浙江衢州人,華東政法大學2012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摘要:在民商法領域,損害賠償是一個重要的制度范疇,而損益相抵又是其中重要的法律制度。在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侵權責任法》都未對損益相抵作出規(guī)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又采納該原則。而損益相抵規(guī)則在適用中的難點在于其適用范圍及適用要件,即因同一賠償原因而產生的可予扣減利益的識別。
關鍵詞:損益相抵;適用范圍;適用要件;適用案型
確立損益相抵規(guī)則的兩種理論,“差額說”與“禁止得利說”本質上都源自于損害賠償法的賠償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常常發(fā)生按照損益相抵規(guī)則將受害人利益加以扣銷而違背正義的情形。例如在受害人因受傷而獲得第三人贈與的情形、受害人獲得保險金的情形。所以在實踐中,存在很多排除適用損益相抵規(guī)則的案型。故對該規(guī)則適用要件及適用范圍的討論就很有必要。
一、損益相抵的適用條件
我國學者當前普遍認為,損益相抵的適用要件應該包括三個方面:損害賠償之債的成立,受害人獲得了利益以及損害事實和利益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三點,前兩者系前提,而因果關系則為關鍵。[1]
(一)損害賠償之債成立
作為損害相抵成立前提的損害賠償之債既包括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同時也包括違約損害賠償之債。但是也存在一些利益看似也符合,其實是不包括在損益相抵的范疇之內的。
1.履行合同產生的利益
損益相抵僅僅適用于損害賠償之債的范疇,所以因為履行合同所產生的利益并不能進行相抵。例如,甲乙簽訂一筆煤炭買賣合同,約定好履行的價格,但是因為市場因素,煤炭價格飛漲,當乙按照約定價格像甲交付煤炭后,甲因為合同的履行獲得了利益。但是這種利益就不能歸入損益相抵的范圍。
2.特殊的請求返還行為
一般來說,基于無因管理、合同無效、侵權的請求返還行為是可以適用損益相抵的。例如,甲在乙外出時照看他的牛,當乙歸來后,甲向乙返還牛,乙向甲支付飼料費以及照看費等。這對甲而言,就是損益相抵的體現(xiàn)。但是也存在很多種請求返還是不能請求損益相抵的。例如,甲盜竊乙的車開,在乙請求返還車子的時候,甲并不能基于乙在車子被盜期間節(jié)省的汽油費像乙主張損益相抵。再如,甲盜取墓中古董。經查處之后,古董由國家沒收,甲不能基于國家所受利益要求國家補償自己盜挖古墓的費用。以上兩個例子共同說明,損益相抵的適用不能有利于加害人。
3.請求減少價金的行為
我國合同法第111條規(guī)定了減少價金。例如,甲乙簽訂貨物買賣合同,乙又將該貨物轉賣于丙。甲因貨物質量未符合合同約定,所以降低了價金,但是乙轉賣于丙的價金并無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乙因合同受益。但是甲并不能主張損益相抵。
(二)所受利益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通說認為損益相抵中損和益要存在相當?shù)囊蚬P系。當然我們也看到不同歷史時期存在著不同因果關系的標準。
最開始,德國帝國法院適用的是損益同源的標準。從字面上理解,損益同源就要求利益的產生必須是以引起損害的事實為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損害與利益要來自于同一個事實。例如,某醫(yī)生在做手術時出于疏忽將紗布留在病人腹腔內,其在訴訟中抗辯,假如沒有自己做手術病人就會死亡,以此來主張減少自己的損害賠償。而法院則認為損害源于醫(yī)生的疏忽行為,而非手術本身,故不符合損益同源的標準,不支持醫(yī)生的主張。但是這樣的損益同源標準過于嚴苛,如在前述案子里,我們也可以說,病人的利益和損害都是由醫(yī)生的行為造成,嚴格區(qū)分醫(yī)生的行為是過于嚴格的。
在損益同源說之后興起的是相當因果關系說。該學說認為,只要所受利益和損害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系,就可以歸入損益相抵的范疇。相關因果關系說也是我國學者目前的通說。
二、損益相抵適用的相關領域及案型
按照利益來源的不同分類,可分為來源于受害人行為的利益,來源于第三方給付的利益,非來源于這兩者的利益。
(一)來源于受害人行為所獲利益
最典型的情況是在損害發(fā)生之后,由受害人做出減損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114條和《合同法》第119條都明確做了減損規(guī)則的規(guī)定。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中認為由減損行為獲得的利益可以適用損益相抵規(guī)則,即可以在計算損害賠償額時加以扣除。但是不應扣除受害人因為超過自己減損義務所獲得的利益,因為這樣加重受害人損害同時給了加害人不當免責的機會。
(二)由第三人給付所獲利益
1.第三人的捐贈
在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卷)中,他在寫損益相抵時敘述的第一個例子便是一名法國警察被德國足球流氓打傷,但是之后接到的捐款遠遠多于他治療的費用。對于類似的利益,實務和學說均認為不應該扣除。原因是探究第三人給付的本意多為被害人的利益,不過假如存在第三人為了加害人利益進行給付的情況,那么損益相抵還是應該適用的。
2、商業(yè)保險
在保險當中,按照是否存在代位求償權分為財產保險和責任保險。責任保險中不存在代位求償制度,故討論損益相抵就缺乏必要性。代位求償權存在的目的是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并且避免加害的第三人逃脫其法律責任。代位求償權作為一種法定的債權讓與,其實質是把受害人對加害人的賠償請求權轉讓給第三人,加害人的賠償范圍不會改變,也就不適用損益相抵。
3、人身保險
我國《保險法》第46條規(guī)定:被保險人因第三者的行為而發(fā)生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等保險事故的,保險人像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償?shù)臋嗬槐kU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權向第三者請求賠償。按照該條款,受害人能同時獲得保險金和第三人的損害賠償,并且第三人不可以對此主張損益相抵。原因是人身保險的目的是彌補受害人損失,而非減少加害人責任。
(三)非來自于受害人行為或者第三人給付的利益
1、直接得利
直接得利一般是由損害事實直接造成的,例如,法國一名醫(yī)生叫Delile,他為了消除花園泛濫的野兔,采用給野兔注射粘菌病毒的方式,結果病毒蔓延至整個法國。一相鄰不動產所有權人兼狩獵人對醫(yī)生提起訴訟并成功獲得賠償,但考慮到其植物不會再受野兔破壞而減少了醫(yī)生95000舊法郎的賠償額。[2]所以,直接得利一般是可以損益相抵的。
2、遺屬的遺產利益
在致人死亡案件中,遺屬繼承死者的遺產獲得了利益,那他在主張損害賠償時是否應該扣除這部分利益?德國法通說觀點是應該區(qū)別遺產本身和其收益,前者原則上不扣抵,后者如果是因為損害事實而提前取得,應該扣除。[3]但王澤鑒先生認為不論是遺產本身或是其收益,都不應適用損益相抵。筆者也贊同王澤鑒先生的意見。
3、由于意外事件獲得利益
因為意外事件而獲得利益時,比如損毀他人房屋后,別害人卻意外發(fā)現(xiàn)埋藏的寶物。筆者認為損害事實和所獲利益之間缺少了相當因果關系,所以不可以適用損益相抵規(guī)則。
三、結語
在前面粗略敘述了損益相抵的適用條件和適用案型領域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最本質的問題就是在于何時應該適用,何時應該排除適用,何時又可以由法官自由裁量。筆者認為司法實踐中針對系列案例的類型化研究對損益相抵適用的問題最有實質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參見韓世遠.《合同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60.
[2]參見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法》(下卷),焦美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53.
[3]參見王澤鑒.“財產上損害賠償(一)”.《月旦法學雜志》,200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