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新
摘要: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任務驅動”的教學法深受教師的喜愛,因為“以任務為載體、教師來引導、學生是主體”恰巧符合新課程改革中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和推敲,為學生設計出切實可行的一系列“任務”,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掌握課堂上必需的內容、技能與方法,培養(yǎng)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設計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中的一種教與學的模式,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培養(yǎng)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課程進入中小學課堂已經將近20年了,眾多教師不斷摸索和探究,發(fā)現(xiàn)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宜。然而,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關鍵是“任務”的選擇與設計。我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接觸的學生很多,他們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都參差不齊,針對教材中規(guī)定的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通常我會設計不同類型的“任務”應用在課堂中。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我們需要重點關注。
一、 “任務”設計要能吸引學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備課時,要把相關的內容轉移到他們感興趣的一系列任務中,通過這些“任務”達到教學目的。
例如,在介紹小報封面制作時,我通常會把一些優(yōu)秀的小報展示出來,找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封面,然后設計任務:請學生把他們喜歡的封面內容分解,看看誰能說出這個封面有哪些元素?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很多學生有這樣的想法:我做不了這么優(yōu)秀的封面,但是我可以破壞它們,把它們拆得七零八落的水平還是有的。這個任務的設計就是抓住他們反其道而行之的心理,介紹封面中包含的各種元素,以便他們能對封面設計的要求有完整、全面的認識,為設計、創(chuàng)作封面奠定基礎。
二、 “任務”的選擇、設計要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能做,也能做好。
教師在進行“任務”的設計時,除了掌握知識內容外,還要強調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表現(xiàn)自我的意識。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尤其要關注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差異性和他們的認知能力。我校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而且大多數(shù)是跟著父母出來的“新市民”,別說信息技術的能力,就是主要的一些學科成績也比本地學生差一大截,學習狀況不容樂觀。所以我們在“任務”設計時要注意“任務”的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任務可以做,并且每個人都能做得很好,學生在感受到了學習的愉悅和成就之后,求知欲望就會更加強烈。
例如八年級的Flash動畫制作教學中,針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差異性,我設計了這樣一些任務:(1)必做練習。這些任務只是把相關的知識點和操作內容分解到每一個簡單的任務中去。學生將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在短時間內很快就完成,另一種是命令不理解,工具使用不熟練,還要參考教師提供的學案才能勉強完成。(2)挑戰(zhàn)練習,這部分練習是所學知識的提高部分,也是綜合性的任務。對于完成了前面練習的學生,如果沒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給他們,他們就會覺得所有的內容都已經掌握了,這時部分學生就會找不到方向,覺得沒有事情可做,說說笑笑,課堂就會很亂,必然會影響另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可是有了“挑戰(zhàn)”這一環(huán)節(jié),他們就會情緒高漲,想表現(xiàn)自己,得到同學的羨慕和老師的認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通過這樣的“任務”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利用時間獲得不同的收獲與提高,培養(yǎng)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三、“任務”的設計要和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能學以致用。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對于初、高中學生,信息技術常規(guī)性的知識和操作已經基本具備,更需要發(fā)展他們“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培養(yǎng)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任務的設計要和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相關,讓學生在貼近自己生活的情境中學習、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問題,從而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定的親切感,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講授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作品的時候,正好到了年底,有圣誕節(jié)、元旦和春節(jié),于是我便設計了和這些節(jié)日有關的任務,讓學生挑選一個節(jié)日制作相應的節(jié)日賀卡,送給最重要的親人或朋友。具體分為三個步驟:(1)利用課余時間,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賀卡,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網(wǎng)絡中的電子賀卡;(2)在紙上先構思出想要制作的賀卡,并簡單畫出設計思想;(3)上課的時候,在網(wǎng)上搜集素材并完成賀卡的制作。
由于這樣的“任務”很好地貼近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所學習的內容和技巧都是他們需要的,因此學生爭先恐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任務的學習中來,課堂氣氛相當活躍,不過學生碰到的問題很多,于是我便讓一部分能力較強的同學做“小老師”,讓他們有了表現(xiàn)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樂于助人的喜悅。
總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關鍵是教學“任務”的設計,教師需要對每一節(jié)課的內容都仔細推敲,難點要細化,重點要循序漸進,為學生設計、構造出一系列可操作的“任務”,讓學生輕松愉悅地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使得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
[2]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