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文娟 蔡建新
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有一篇課文《剪枝的學問》。課文記敘了小作者在種桃能手王大伯的桃園里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了剪枝的原因,從中明白了“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課文中有這么一段話:
春天到了,桃花開了,王大伯的桃園紅云片片。濃郁的花香引來了無數(shù)的蜜蜂,它們歡天喜地地在花間飛舞。我和小伙伴們在桃園里奔跑著,嬉戲著??粗鴿M樹的桃花,我盼望著這朵朵桃花能早日變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對于這一段文字的學習,我們教研組制訂的目標是:朗讀句子,體會桃園的美景,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以景襯情的寫法并仿寫。根據(jù)這樣的教學目標,我們設計了相應的教學流程。
[課堂情景概要]
生自由讀這段話。
師出示一組畫面:桃園全景、桃花近景、桃花特寫、蜜蜂在桃花上采蜜圖片、一群孩子在桃園嬉戲圖片、小作者凝視桃花特寫圖片各兩三張,編輯成自動播放的動畫,配以抒情輕快的音樂。
師: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交流畫面內容。
師:最好能結合書上的句子說一說。
學生結合文中詞句,交流畫面內容。
師:在這樣的桃園里,作者心情怎樣?
學生交流,體會作者當時愉悅的心情。
師:這一段寫了桃園的美景,見到這樣的景色,你預感到什么?
生:預感到桃子一定會豐收的。
師要求學生想象著畫面,體會著作者情感,齊讀這段話。
師:如果你來到這樣的桃園,你會怎么描寫這里的景色,表達自己的心情呢?寫一寫你眼前的景色和你當時的心情吧。
師再次播放前面的那組動畫,學生在音樂中動筆寫。
三分鐘后學生交流仿寫的句子。
課后,我們教研組對第一次試上情況進行了研討。對這一段教學流程的設計,我們開始并沒有多大意見,只是對兩次使用同一組動畫是否合適有不同看法。教研組內產生了兩種不同意見。一部分老師認為,兩次動畫分別為實現(xiàn)不同的目標,是可以的,并且是用得恰當?shù)?。第一次用動畫,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桃園景色有一個印象,喚醒他們大腦中的表象,為下面理解吸收課文語言作鋪墊,效果明顯。第二次再用這段畫面,主要目標是再次呈現(xiàn)桃園美景,喚起表達欲望,豐富寫話素材。另一部分老師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第一次動畫效果較好,但第二次可以省略。因為兩次使用同一組畫面,浪費時間。對目標的達成度來講,第二次用得也不是很合適。前面已出現(xiàn)過桃園景色,已喚醒了他們大腦中的表象,沒有必要再喚一次。而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寫話素材,在這個時候更應該來自課文提供的語言范本,這才是語文學習的主旨。
幾番推敲,第二種觀點慢慢占了上風。不知是誰的一句話,統(tǒng)一了大家的觀點:王大伯剪枝,“減少”是為了“增加”。我們這里的“減少”,也是為了“增加”。
受這句話的啟發(fā),一開始就持第二種觀點的幾位老師得理不饒人,他們提出了更新的觀點:就算用一次,這一段畫面還可以短一些。
這一回的爭論更為激烈,老師們又很快分成了兩大派系。
一部分老師堅持保留原設計中的第一次動畫,只同意去掉第二次。另一部分老師則堅持不僅要去掉第二次動畫,還要把原來已經用得很成功的第一次畫面進行縮減。兩種觀點的老師各持己見。
持前一種觀點的老師認為,這一組畫面選材精當,畫面細膩,尤其是幾張人物特寫,把小作者當時的內心體驗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了。對于幾個教學分目標,都很有效果。畫面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了桃園的美景,更直接地感受了作者的心情,畫面的渲染也更直觀地體現(xiàn)了以景襯情的寫法。在仿寫中,這組畫面又激活了學生對桃園的表象,豐富了寫話素材。可以說,這是一次較成功的媒體運用案例。
持后一種觀點的老師則認為,每個孩子腦中的桃園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心中的這個小作者也是不一樣的,這組畫面過于具體,反而阻礙了孩子的想象,定型了人物形象,不利于孩子對文本的體驗。
持后一種觀點的老師從薛法根的一篇文章說起了理由。薛法根在《語文教育隨想錄》一文中講述過這樣一件事情:
我在教學《臥薪嘗膽》一課時,原想制作一個“奴仆”的教學課件,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古代“奴仆”的悲慘生活,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領會“奴仆”的含義,進而體會勾踐夫婦在吳國三年為奴的悲慘境遇。然而制作課件的老師說需要幾天時間,我一時等不及,便改用了板畫:
我邊畫“奴仆”兩字的甲骨文,邊解釋說:“一個女人,被一個男人用大手抓著頭發(fā),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甚至想殺就殺。這樣的女人,在古代就被稱為‘奴。”學生看完我的板畫、聽完我的解說,不由地唏噓感慨,露出同情與憤怒的神色。我接著板畫“仆”字:“有這樣一群男人,每個人頭上都插著幾根毛,表明他們或是戰(zhàn)俘,或是囚犯;每個人的屁股上還插著幾根毛……”有幾個學生笑起來,我嚴肅地問他們:“假如你的屁股上插著這樣幾根毛在街上行走,你會有什么感受?”學生立刻安靜下來,真切地感受到了這是一種對人的侮辱,把人當做有尾巴的動物看待。于是,我接著板畫:“就是這樣的一群男人,他們每天還得干很重很重的活,直到累死、老死。”這時,幾乎每個學生都深刻地理解了古代“仆”的悲慘命運。
這個“奴仆”的教學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的學生不但真正理解了“奴仆”的含義,領會了課文意思,而且感受到了濃厚的漢字文化,對漢字產生了探究的興趣。普普通通的黑板、粉筆,加上教師平實的解說,卻充滿了濃郁的語文氣息,學出了語文“味”。那一筆一畫的書寫過程,是在娓娓講述一個漢字的故事;教師板畫漢字的過程,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而這些是多媒體課件所無法取代的,至少課件里面就做不出教師對漢字的獨特理解和感受。
薛法根認為:“現(xiàn)代信息技術再先進,也無法展現(xiàn)學生從語言文字描述中形成的人性化的形象。想象的盡管是模糊的,但又是最準確的、最能撼動心靈的?!狈此嘉覀兊牡谝淮卧嚱?,確實如薛老師所說:“模糊的時候,學生很想看清楚些,一旦用科學的眼光讓學生看得一覽無余了,學習也就失去了應有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動力?!睂W生在寫話中的內容反而被這組畫面規(guī)定的情節(jié)框住了。
根據(jù)薛法根“窺探語文”的觀點,我們再次修改了教學設計。我們把原來十四張圖片減少到了一張圖,時間由原來的三十多秒減到了十秒,我們還對畫面的切換效果進行了重新設計。畫面先是一片留白,隨著音樂響起,以水融的方式出現(xiàn)一幅桃園全景圖,寬屏模式,上下留白,由淡而濃,由虛而實。接著,音樂中隱約出現(xiàn)鄉(xiāng)村孩童的嬉笑,由遠而近,由近而遠。隨著孩子歡笑聲的遠去,畫面漸漸淡去。
在我們第三次上這堂課時,我們采用了這種設計。果然,在學生寫話環(huán)節(jié),學生想象的內容要優(yōu)于我們前兩次上課。有一位同學的寫話內容是這樣的:“我們來到桃園里,桃花的清香直向我鼻子里鉆,我全身都好像浸在了香氣里,我這才明白了什么叫‘沐浴在香氣里?!边@樣從香氣的角度描繪桃園景色的句子,前面兩次上課時很少出現(xiàn),可見,我們呈現(xiàn)給學生的畫面對學生的想象是有阻礙的。而這一回,畫面簡單到了只有一幅遠景圖,沒有出現(xiàn)蜜蜂,沒有出現(xiàn)孩子。這看圖的十秒鐘,是給孩子想象的十秒鐘,在這十秒鐘里,每個孩子都在勾畫著他們心中的頑童戲花圖,這樣的想象畫面,正是課文的原版。實踐證明,這里的“減少”實現(xiàn)了“增加”。
薛法根說:“如果說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蔽蚁胙a充一句:這里,還有一個“減少”與“增加”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