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
[摘 要] 在最近30多年間,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更加深入。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在方法論上仍然比較單一、研究領域有待進一步擴展等。因此,應從更新研究方法和開拓研究領域兩個角度深化這一學科的研究:把現(xiàn)代的政治文化方法、政治心理學方法以及社會學方法運用于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將研究視野向哲理化、歷史過程化以及民俗化的領域擴展。
[關鍵詞] 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學;研究方法;研究領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D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2)03-0052-05
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目的和研究宗旨是“闡述政治思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所固有的規(guī)律性,證明政治思想的歷史是國家和法的學說有規(guī)律的積累過程”[1]。新中國成立后,政治學作為一門學科被一度取消,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政治學才得以恢復。在最近30多年間,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既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主題突出、兼容并蓄、思考深入、注重比較、相互借鑒的總體趨勢,又在幾個主要研究領域呈現(xiàn)出不斷豐富研究內容、拓展研究視野、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的良好局面。時至今日,政治思想史不但成為政治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而且日益成為一個綜合性學術領域。
一、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政治學恢復以來,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真正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時期,并且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第一,從研究方法上看,對思想家及政治思想的論述和評價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階級分析或階級斗爭,研究者們已經有意識地試圖從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頭腦的政治教條主義中走出來。人們開始在研究中保持客觀、冷靜與理性,力求辯證地、唯物地看待歷史上的思想命題和思想家。
第二,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得到重新界定。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從兩個層面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內容進行了歸類:一是從“所表現(xiàn)的對象”來劃分,可分為“純理”和“應用”兩類;二是從“能表現(xiàn)之主格”來區(qū)分,可分為“個人的思想”和“時代的思想”。梁啟超雖然最早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內容進行了概括,但過于籠統(tǒng)。
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成為學者們率先思考的研究課題。提出具有代表性觀點的學者有徐大同、陳哲夫、謝慶奎、朱一濤、劉澤華等。他們在合著的《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中指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是“歷史上各個階級和政治集團對社會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組織以及各階級相互關系所形成的觀點和理論體系;各種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間的斗爭、演變和更替的具體歷史過程;各種不同政治思想對現(xiàn)實社會政治發(fā)展的影響和作用?!薄罢嗡枷胱钪饕木褪歉鱾€階級對待國家政權的態(tài)度和主張,即關于國家的產生、性質和作用,以及如何維持國家政權的理論觀點和政治主張?!保?]
這些認識對于中國政治思想史學術論域的開拓和推動研究起到了引導定向的作用。
第三,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更加深入。這一時期,學者們對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的政治思想史都進行了專題性的研究。初步明確了政治思想史的學科屬性,較為清楚地劃分了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層次和結構,特別強調了科學客觀的研究風尚,著力于系統(tǒng)性、錯綜性研究。出現(xiàn)了許多奠基性的學術成果,除了有大量的學術論文發(fā)表,還有多部專著問世。這一時期較為重要的學術成果主要有:王引淑編著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綱要》、曹德本主編的《中國政治思想史》以及劉澤華主編的多卷本《中國政治思想史》等。
第四,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整體學術發(fā)展基本實現(xiàn)了科學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tǒng)一。政治學恢復以來,政治思想史研究堅持面向知識塑造和實踐檢驗的研究局面。就研究的科學性而言,一方面,注重政治思想史中時代、流派、思潮、思想家等政治學說的挖掘和整理;另一方面,力求在綜合上述時代、流派、思潮和思想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實現(xiàn)縱橫結合的研究結構,努力使本學科研究的觀點、結論與現(xiàn)實中國政治實踐、政治比較相結合,推動兼容并蓄、知行合一的研究體系的形成。正是由于政治思想史研究面向科學性與現(xiàn)實性相統(tǒng)一的方向發(fā)展,才使得本學科研究的話語體系、思維模式、學術方法、基本范疇和現(xiàn)實功能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
(二)存在的一些問題
這一階段的研究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在方法論上仍然比較單一。研究者們在政治學方法論的運用上仍然不夠充分。80年代以后,研究者們在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中努力擺脫政治教條主義的束縛,但是方法論的轉換并非朝夕之力可以奏效。研究者們在闡釋和分析政治思想史的方法論上,階級斗爭學說仍然占了相當?shù)谋戎?。雖然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理論逐漸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國外學術界的一些先進理論和方法也逐漸被介紹到中國,給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理論借鑒。但總的來看,對于現(xiàn)代政治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依然重視不夠。尤其在如何將外國的現(xiàn)代理論作為方法論,然后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一問題上,成就并不多。
第二,通史性研究不夠重視,沒有出現(xiàn)標志性的研究成果。迄今為止,研究者們大都比較注重專題、人物或斷代史研究,在這些方面可謂碩果累累。然而,對中國政治思想史進行通史性研究的學術專著仍然很少。至今只有1996年和1999年分別由朱日耀和曹德本編著的兩種教材,在時間斷限上延續(xù)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時期,但其后的政治思想史發(fā)展研究仍然付之闕如?;谶@樣一種實際狀況,學者們在研究中對于中國政治思想史總體把握的深度就顯欠缺。特別是涉及到政治思想的轉化、融合以及在歷史變動時期政治思想的轉型等問題均有待于學術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第三,研究領域還有待進一步拓展。翻開任何一本關于“政治思想史”的著作,所呈現(xiàn)出來的大都是一系列哲人的思想和經典語錄。誠然,哲人的思想在每個時代都引領著社會的發(fā)展,但是僅僅把政治的精英和經典論述作為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領域,未免有失偏頗。完整意義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不僅僅是社會精英階層的思想,還應當包括世俗文化的層面。因此,在研究領域上,要強化薄弱環(huán)節(jié),以拓展研究視野。
二、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更新
縱觀人類的文明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就是人們在認識上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認識方法的更新。也就是說,研究方法、思維方式、理論模式等方面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和創(chuàng)新,是促使人們在了解、分析和理解事物方面不斷深入或推進的必要條件。這是就一般意義而言。如果具體到一個研究領域則更是如此。
從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在認識方法上已經經過了幾次大的轉變。從20世紀初的傳統(tǒng)史學方法發(fā)展到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方法。其間,又經歷了60至70年代的政治教條主義的發(fā)展階段;進入80年代,在研究方法上則出現(xiàn)了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將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運用于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這種趨勢孕育著認識的提升和知識的創(chuàng)新。在筆者看來,至少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方法是必然要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結合起來的。
(一)政治文化方法
政治文化是現(xiàn)代政治學的一個研究領域。按照美國政治學家加阿爾蒙德的界定,政治文化主要指的是一個民族長期流行的一整套政治價值、政治知識、政治觀念、政治意識、政治信仰、政治心理等等。這一學科領域與政治思想史研究十分接近,但又有不同。[3]
它們的主要區(qū)別是:政治思想的研究關注的是思想家或政論家們的政治理論,也就是他們經過理性思考而后形成的政治理念或理性認識;政治文化的研究面則更為寬廣,既關注人們的政治理念,同時也關注人們的政治知識狀況、所具有的政治價值結構、所持有的政治態(tài)度或擁有的政治信仰等等。將政治文化作為一種“方法論”引入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必然能在原有的研究層面上深入一步,深入到思想家們的政治理念的深處,介入到他們的精神或信仰世界的深處,對他們提出的政治理論進行價值層面、觀念意識層面或信仰層面的分析。這樣一來,就不僅可以回答思想家們的政治理論內容是什么,不僅能對他們的政治理論進行意義評判,而且還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如:思想家提出這樣的理論是基于一種理性的深思熟慮,還是基于某種情感、某種信仰?抑或基于某種價值信念?思想家提出的理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以什么樣的方式對社會形成什么樣的影響?思想家的理論與普遍存在的社會政治觀念是什么關系?是理論泛化為社會觀念,還是普遍存在的社會觀念促成或升華成了政治理論?這些問題顯然是傳統(tǒng)的政治理論方法或歷史唯物主義所不能涉及的。政治文化方法的引入和這些問題的提出,顯然意味著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在認識層次上的加深或擴展。
(二)政治心理學方法
政治心理學是現(xiàn)代交叉學科,它既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又隸屬于政治文化。政治心理的研究,有廣義狹義之分。從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相聯(lián)系的角度看,領域的界定應該是后者,即研究一個人的政治情感、政治態(tài)度以及關于政治的心理直覺和通常心理狀態(tài)等等。政治心理的研究既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群體的。[4]把這樣的方法引入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就可以將認識的層面從一般的政治理論即理性或精神引向思想家的內心世界,不僅能夠清楚地理解那些逝去的思想家們有著怎樣的政治理性思維,同時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們對于身處其中的那個時代,對于政治社會環(huán)境、政治系統(tǒng)和種種事件、人物等有著怎樣的情感或態(tài)度。因此,這樣就可以更深刻地領會到思想家們是在怎樣的心境下孕育的政治理念,他們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精神和敏銳的洞察是在什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形成的。另外,通過對社會群體的政治心理的考察,還可以了解到一種政治認識的形成與社會普遍存在的政治心理態(tài)勢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同時,一種政治理論對于社會一般成員的政治情感、政治態(tài)度又會形成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顯然都是傳統(tǒng)的政治思想史研究所無法包容的,也是傳統(tǒng)的歷史方法或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所難以解答的。
(三)社會學方法
作為一個現(xiàn)代學科,社會學其實與歷史或政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很適合將其作為一種方法論引入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就一般意義而言,社會學的學術研究領域覆蓋整個人類社會,大凡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的人或事物,都有必要從社會學的角度得到解釋。政治思想家也不例外。事實上,思想家之思想的形成、延續(xù)和傳播都與實際存在著的社會組織、社會文化、社會道德和一般社會觀念相維系,如果政治被理解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那么,對人們就這種現(xiàn)象而形成的思考做出社會學的解釋,這難道不是順理成章的嗎?
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曾經指出,對于一個社會進行結構性的分析,完全可以通過對這個社會的道德結構進行研究而獲得。因為在他看來,每一個人的道德與其所存在的社會結構有著直接的關系。迪爾凱姆的論斷是否合理可以另當別論,但毫無疑問的是,社會的各種條件和因素對于一個人的道德或思想有著內在的和深層的聯(lián)系。把現(xiàn)代社會學理論作為一種“方法論”用于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必然會使研究者的視野更為寬廣,研究更加深入。
總之,筆者認為,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發(fā)展主要取決于方法的創(chuàng)新,而方法的創(chuàng)新則會受到社會科學整體水平的影響。無論借鑒哪一種方法,都會對中國政治思想史這個百年學科形成推動和促進,都意味著對人類知識領域的拓展和創(chuàng)新。
三、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領域的拓展
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會在認識的角度上、層次上形成多樣化,這就必然會促進研究領域的開拓。具體而言,以下三個方面是理應引起注意的。
(一)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哲理化
就目前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狀況來看,政治哲學已經被容納在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疇里了。在一些專題研究中,思想家的政治哲學理論也已經得到研究者們的重視,有不少學術成果問世。然而,筆者認為,這只是政治思想哲理化研究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卻很少獲得關注,那就是對于一般政治思想理論的哲理性分析。
政治思想史的理論特點是思維直觀,貼近現(xiàn)實,思考的問題大多是屬于具有條理性或規(guī)范性的,諸如政治權力的來源與合法性、政治原則、政治策略以及政治道德等等。研究的結果一般歸結為內容揭示和價值(意義)評判,這種評判大多包括性質的、歷史的和現(xiàn)實社會的等等。至于這些政治認識在理性上、在人的思維上以及在民族文化乃至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上具有什么樣的影響或作用,則往往棄之而不論。當然,如果從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可以分為感性、直觀、辯證、抽象等多種類型,政治認識的直觀性表現(xiàn)是完全可能的和具有合理性的。然而,如果從人類的認識發(fā)展史來看,則任何一種認識的深層解析都離不開哲理性思維。也就是說,在那些條理性和規(guī)范性的認識的背后,實際蘊涵著更深厚的哲理性思維基礎,包含著更為深刻的、更具有普遍性的認識原則,而這一切,不經過研究者的深入挖掘、抽象概括以及不經過參照對比和冥思苦想是很難捕捉到的。
因此,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領域的擴展,首先在于從政治和歷史的研究領域向著哲學研究領域的推進。運用哲學的思維方法對政治思想史進行全面的檢索,研究者能夠從條理化和規(guī)范化的政治認識層面成功地介入哲理化思維,從而在政治思想史的理論分析和價值評判上全面深化,從個別的、零散的、具體的政治認識中抽象出覆蓋面更為寬廣的概括性認識。這一領域的拓展不僅意味著研究的成果會更有可能接近歷史的真實和認識的真理性,而且意味著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將會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實現(xiàn)“歷史為現(xiàn)實服務”。
(二)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歷史過程化
相對社會和歷史的實際內容而言,思想是人的頭腦里產生出來的,它的非實體性和非實在性是顯而易見的。研究思想很容易進入這樣一種狀態(tài),即只關注思想本身的內容、結構和邏輯過程,忽略了思想與現(xiàn)實社會以及實際歷史過程的關系。就思想本身來說當然也很有價值,尤其是在認識邏輯和精神、信仰層面,思想的分析無疑是解開人的心靈困惑的一把鑰匙??墒?如果研究者僅僅局限于從思想本身來解析思想,而不能追蹤思想與其歷史過程的關系,這顯然又是一種更大的局限。
任何一種思想的產生、發(fā)展、融合或沒落都必然與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及歷史過程相聯(lián)系,都是在具體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中完成的;而且,與哲學、美學思想相比較,政治思想與社會政治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具有更強的緊密性。因之,脫離開歷史過程解析政治思想,雖說不無合理和必要,但畢竟與達到對思想的全面深入解析有一定的差距。[5]為此,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領域就要向著實際歷史過程擴展,介入到“實史”學的研究領域,包括諸如經濟史、家族史、政治史、政治制度史、戰(zhàn)爭史、外交史等等。研究者從這些專門史的層面、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和解析政治思想,就會更準確地把握到思想家的政治認識形成的歷史軌跡,觸摸到政治理念及其思維脈絡在實際政治運作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和制約,體味到在博大的政治思想背后更為博大雄渾的歷史運作的推力。
具體而言,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歷史過程化要求研究者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個思想家的思想,或是一種政治思潮是在什么樣的政治環(huán)境、政治制度和社會條件中形成的?這種思想或時代的思潮又是與怎樣的歷史過程相互作用而發(fā)展變化的?為了回答這樣的問題,研究者就要將視角轉向具體的歷史,從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等方面追尋思想生成發(fā)展的軌跡,這樣就能看到,政治思想的解析不再是單一的概念轉換或邏輯推演,而是扎根于人類社會的實際歷史過程,從而能更真切地認識到政治思想的時代性格,體味到蘊含其中的歷史韻味。
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歷史過程化將這一學科的歷史場景不斷延展,使得研究者可以將人類的政治思維放在一個更為遼闊的學術背景上進行考察,從而避免了由于缺少歷史的定位而引起的認識偏差,使結論更加可信。
當然,思想與“實史”的互動也會對史學家選擇新的角度研究歷史有所幫助。
(三)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世俗文化化
一般而論,政治思想屬于精英文化。思想家、政治家、政論家,無不是社會的精英分子,他們掌握知識,參與政治,制定規(guī)則,實際控制著社會的精神、活動與行為。如果說,精英集團及其文化構成了一個社會的政治主體和主流文化,那么,除此之外,還有與之相對應的更加廣闊的基層社會和亞文化層次。這兩者之間的基本關系是,既有前者對后者的主導,也有后者自身的生成發(fā)展以及后者對前者的影響與滲透。因此,單純的主流文化研究并不能涵蓋“政治思想史”的全部內容,完整意義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應當貫通文化的主流與亞文化層次。這就要求研究者將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層面擴展到世俗文化,從社會一般群體中和民間文化中搜尋政治思想的印跡。
這就是說,一方面,世俗的亞文化內容會對精英文化形成某些影響,可以舉出例證表明,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有時源于政治經驗的積累,有時則源于民間風俗或世俗生活的啟發(fā)。另一方面,精英文化對于世俗的亞文化也有著直接的引導作用,思想家們提出的一些政治原則或政治標準,會逐漸演化為社會意識,成為普遍觀念,并且融入民風習俗,甚至會成為某種政治迷信或政治信仰。這些問題恰恰是以往的政治思想史研究所未能涉及的。
另外,在一個民族的非主流文化中,總會有一些不為主流容納、不受主流影響的文化內容,這些文化內容基本維持著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在基層社會綿延流傳,構成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另一番天地。恰恰是這里面蘊含著的政治觀念或意識,對于社會一般成員來說,卻具有極為強勁的驅動作用。這些政治意識或觀念缺乏記載,不易考察,因而常被忽略。其實,這正是一個民族的政治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是單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構成的。
如果上述認識可以成立的話,那么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們還應將研究的視野伸向民俗學的研究領域,那些原本不入流的世俗文化文本,諸如話本小說、方言俚語、民間傳說、族譜幫規(guī)等等都有可能成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依據。這樣一來,與其說是研究領域的擴展,不如說是一種新型的交叉學科的創(chuàng)新。事實上,人類的文化史與文明史已經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學科就是在舊有的學術領域不斷開拓的過程中形成的。
四、結語
中國政治思想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已經走過了一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有無數(shù)的學者專家為了這個知識領域的形成、存在和擴展付出了才智、精力。他們的開創(chuàng)和耕耘給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留下了累累著述,構成了中華文化和人類文明的凝重的一頁。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成為歷史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理念之中,也確有一些值得今人回味之處。
近年來,在許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開始向縱深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維度研究的良好態(tài)勢。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論就顯得更加重要。由于一些研究者方法論上的某些缺陷、方法論結合上的偏頗以及研究主題世界觀與認識論的局限,在研究過程中暴露出許多明顯的弱點。因此,對于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而言,掌握并有機運用方法論,才能促進思想史研究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政治思想史研究者的敏銳性和理解問題的角度。另外,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也是歷史與思想的結合,其研究領域不僅僅包括傳統(tǒng)精英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學、政治倫理等,還包括一般的、普通的、大眾的政治知識、政治思想和政治信仰。
我們相信,方法論的更新和研究領域的擴大將會大大拓寬人們的學術視野,激發(fā)人們研究的新思路,這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繁榮以及推動政治學科的發(fā)展和中國政治文明的進步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海蛟,亓光.中國政治學恢復以來政治思想史研究透視[J].政治思想史,2010(4):39-59.
[2] 葛荃.近百年來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綜論[J].文史哲,2006(5):145.
[3]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364.
[4] 曹德本.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2.
[5] 陳振明.政治學——概念理論和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21.
[責任編輯:陳可闊]お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Thought: Updating for Methods and Expanding in Areas
LIU K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15, China)お
Abstract: For a period of nearly 30 years,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thought has made rich achievements and the research on these areas gets to be deeper,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methodology is relatively simple and areas remain to expand.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ut on discipline development from the angles of updating for methods and expanding in areas: applying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s,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culture to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and expanding the research vision to the areas of philosophical theorization and historical and folkloric course so as to promote the researches of China's political thought.
Key words: political thought of China; politics; methodology; research fiel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