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通過對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調研顯示,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教學整體上成績突出,但局部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大多數的品德教師都是兼職教師,在精力和時間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筆者認為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實效要做到“四多”。
一、多了解
了解生活、了解學生、了解社會是提高品德教學效果的前提,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活”的源泉。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多作生活調查,讓學生通過已有的道德經驗,為學習鋪路搭橋。如執(zhí)教蘇教版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第十四課《我會安排一天的生活》這一課時,可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作三個層次的情況調查:(1)你每天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2)你家人的一天生活是如何安排的,你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安排的?(3)你的小伙伴的一天生活是如何安排的,你有什么好建議?通過循序漸進的生活經驗調查,不僅了解了學生一天的生活習慣,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而且通過學生對他們生活習慣的評價,提出科學、合理的一天生活計劃,為學生進入主體教材的學習,提供較豐富的感性認識。
二、多體驗
在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只是進行簡單化的灌輸和傳授,以學生多知為目的。然而,一些社會現(xiàn)象已經表露出知多未必行多,也就是說:道德認識只是道德的一部分,光有道德知識的人不一定是一個道德的人。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響并通過自己本身的內化形成的過程,內外相互作用的中間介體,正是主體活動中所參與的各式各樣的體驗。也就是說,學生有目的的主體性體驗是促進道德內化,提高其思想素質的關鍵。只有源于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讓學生在進行行為體驗的過程中體會道德觀點和道德情感,從而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九課《逛商場》時,先讓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集市、超市,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fā)展。
三、多討論
討論是品德教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既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既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在品德與社會課上,教師可以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掌握學習方法。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六課《抄襲害了誰》一課時,我聯(lián)系學生實際,設計了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你看到過哪些抄襲的現(xiàn)象?接著讓學生分析這些同學抄襲的原因,讓學生在討論中明辨是非。然后又拋出下面幾個問題讓學生再次深入交流:(1)當抄襲不被人告發(fā)時,可以這樣做嗎?(2)當功課不會做時,可以抄襲嗎?應該怎么做,說說你的理由。(3)如果你很想去玩可作業(yè)又沒寫完,你會怎么做?是不是會抄別人的作業(yè)?(4)為了集體的成績,可以抄襲嗎?如果你是組長,你會怎么做?最后,我讓學生分組辯論:有人說抄襲是欺騙自己,有人說抄襲是欺騙別人,你的觀點呢?讓學生獨自充分思考、交流,強化他們不能抄襲別人的意識。
四、多評價
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涌出知識的溪流。”可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何等的重要。而在琳瑯滿目的評價形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頻率最高、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即時評價。當學生某種良好的行為出現(xiàn)之后,如能及時得到認可,他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形成愉悅的心境,并使同類行為繼續(xù)向更高層次邁進。
思品課教材提供的道德素材都是編者進行了認真篩選和適當加工處理后的人和事,是典型的、高境界的甚至是較為理想化的教育材料。為了讓學生明理更深刻,行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義和社會效應,我們應讓學生多列舉和評析生活中的實例,多質疑生活中的“兩難”問題,從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調整教學活動。日常教學中,每次課堂上學生的發(fā)言、口頭回答問題,其實就是很好的評價機會。課堂上,由教師引出某一觀點,學生發(fā)表看法或按照要求表演和操作。通過這樣的形式,既了解了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種隨堂進行的評價應該成為對學生全面進行道德認識評價的重要方式。我們隨堂進行的評價形式要不拘一格,生動活潑。如可以采用說一說:看誰做得對,誰做得不對;夸一夸:聯(lián)系班級實際,讓孩子夸夸自己班級里的好人好事;講一講:讓學生將書本上印象最深刻的或者是自己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故事講給同學聽,并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唱一唱:老師讓全班同學一起唱課文中學到的兒歌;演一演:根據課文內容,老師設置一些情景,要求學生表演。所以,品德課堂中教師評價應是豐富多彩的,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而異。要淡化橫向比較,不孤立地看學生,注重個體自身的提高,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潛能。
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如何充分發(fā)揮思品課的教育功能,提升品德教育實效,讓思品課堂成為學生良好道德形成的搖籃,永遠是教師研究的主題。
(責任編輯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