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紅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語文課堂的問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中學語文如何真正走進問題教學呢?
一、問題的設置
(一)要把握好問題的度。問題本身就是一個較復雜的過程,它承載著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以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使命。因此,教師應盡量避免提問那些直接的問題,如“《故鄉(xiāng)》的作者是誰?”避免提問那些低層次、不需要概括推理的問題,如“白求恩到中國來做什么?”盡量避免設置超過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問題的設置最好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讓學生做到“跳一跳,方能摘桃子”。
(二)問題設計需要層次分明。問題設計必須環(huán)環(huán)相扣,要有一個明確的順序。如為了講透《春》中“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這個句子,我設置了三個問題: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為什么用剛落地的娃娃來比春天?這句話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征?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既復習了舊知識,又進一步掌握了文章的主旨,隨著問題的解答,學生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同時也掌握了分析句子的方法。
(三)鼓勵學生自己質疑。質疑是學會學習的重要手段,它應建立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是在熟悉文本基礎上的一種困惑。為此,教師應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供與教材有關的材料,如背景材料、風格相似的文章、他人對文章的評價等等,將這些材料作為思維的“梯子”,進而將這些材料與文本進行聯(lián)系,在對比閱讀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在教授朱自清《背影》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朱自清筆下的父愛,可以給學生分發(fā)朱自清的背景材料和蘇童的《愛》、胡適的《我的母親》,通過聯(lián)系、對比閱讀,學生就比較容易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二、提問與處理學生回答的策略
(一)提問的策略。一是教師應盡量避免運用單一的提問方式。單一的提問方式容易讓人產生厭倦,不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教師不妨嘗試層層深入法、多角度設問、設置懸念、分解問題、關鍵詞提問、巧問等提問方式。如上文提到的《春》的三個問題提問法既屬于層層深入法,也屬于分解問題法;錢夢龍老師的《死海不死》教學抓住題目教學“死”與“不死”的矛盾來設置問題導入,既是設置懸念法,又是關鍵詞提問法。各種提問方法都有其優(yōu)勢,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多種提問方式。二是靈活調整課堂提問。若碰到學生不會回答的題目,就應該化整為零,分解難度。如錢夢龍老師在《死海不死》的教學中提了個“高難度”的問題:“文章結尾一段說,由于死海的蒸發(fā)量大于約旦河輸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趨下降。長此下去,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你們完全同意作者的預測嗎?你們能不能從作者預測的根據推出不同的結果?”這個問題是多學科綜合題,學生一時難以回答,而錢老師又巧妙點撥了一下“死海的蒸發(fā)量是永遠不變的嗎”,學生的思維就豁然開朗了。
(二)處理學生回答的策略。一是盡可能地肯定和采納學生的回答。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回答,在沒大錯誤的前提下,要肯定和采納他的回答,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如果回答錯誤,應盡可能肯定他回答的積極性,不應批評,最好指出錯誤的關鍵點。對學習成績中等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回答,應根據問題的難度來作出適當反應。超出能力的正確回答教師應認可他們的回答,并在總結中盡量重復他們的回答;符合能力水平的回答應給予肯定;低于能力的錯誤回答應盡量避免批評,并最好指出錯誤的關鍵。二是教師要樂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特別是文本的閱讀,可能是多元的。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環(huán)境都可能影響著閱讀體驗。如《項鏈》的主題探究,《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題探究,都存在著多元現(xiàn)象。而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不同的,這些答案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一般都存在正確的可能性,有時甚至可能都正確,開放性問題尤其如此。有些情況下,學生的答案是錯誤的,但是他們的思路是可取的,或者只是因為某個環(huán)節(jié)的疏忽而未能得出正確答案,這時,教師不應該直接否定學生,而應該肯定他們的思考,因為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比現(xiàn)成的結論和知識更為重要。
三、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一)科學的知識觀。在問題教學中,最直接制約著教師行為的是知識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知識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而學生的思考、發(fā)現(xiàn)、研究、科學、創(chuàng)新都變得與知識同樣重要。同時知識具有不確定性,而學會學習才是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
(二)雄厚的知識基礎。問題教學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研究能力,不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思考、研究、發(fā)現(xiàn)。因此,教師必須把教科書上的知識轉化為問題,做到“懂”、“透”、“化”。
(三)要有正確的道德觀。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貶損學生的人格;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性,把學生看作一個獨立的學習個體,他們有獨立探索的能力及權利;要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不用一個模子來要求他們,尊重他們的學習成果。其次要對學生有寬容心。學生的年齡、心理的特點,使得他們在問題教學中難免犯錯誤,難免不盡如人意,作為教師不應苛求學生,也不能過度批評學生。
(責任編輯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