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琴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71-01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個人語言素質(zhì)的直接反映。語感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語文教學的實踐活動中,我們逐步認識到了語感訓練的重要性,學生的語文能力中重要的一塊是閱讀能力,語感教學直接與學生的閱讀能力相連,我認為一篇文章首要是讀懂,其次是品析,這兩條都要求學生先讀,學生有了良好的語感,他才會一讀即懂,讀懂了他才能品析,如果沒有良好的語感基礎,學生勢必在閱讀中會遇到諸如斷句、把握作者情感等方面的麻煩,如果有了這些麻煩,學生一定會遇到閱讀障礙,如果有了閱讀障礙,試問多少美文將與之失之交臂,所以語感訓練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有一定的地位,而且還應將之擺到重要的地位。
一、品味詞句,培養(yǎng)語感。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詞和句組成了一篇篇的小學語文教材,因此,抓好詞句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對詞或句的品味揣摩,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主要方法。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味揣摩,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感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詞并不深奧,但用得卻很傳神,而且意義深刻,所以教師可在教學中通過換詞比較,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引發(fā)語感。如,《燕子》一課寫“小燕子從南方趕來”,在理解“趕”字時,教師這樣問:“把‘趕字換成‘飛字,可以嗎?哪個表達效果好?”有的學生說“趕”好,有的學生說“飛”好,爭議很大。這時,教師啟發(fā)學生通過朗讀比較,并且借助手勢動作加以引導。學生在形象的比較之后紛紛舉手發(fā)言:“用‘飛不如用‘趕好,‘趕告訴我們燕子來的急?!薄啊s字說明燕子想早點來北方過春天。”“從‘趕字可以看出燕子很高興來北方參加盛會?!薄捎谝l(fā)了學生對“趕”這個詞的語感,小燕子從南方出發(fā)時的興致勃勃、趕路時的匆匆忙忙、趕到時的興高采烈的形象就躍然紙上。學生在朗讀這句話時,快樂之情溢于言表。
二、激活體驗,引發(fā)語感。生活有多么寬廣,語文就有多么寬廣?;谡Z文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葉圣陶是這樣表述生活體驗對語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翻字典、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崩纭堆嘧印芬徽n中寫道“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如果學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線譜”,不曾親眼見過,而老師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來彌補這一體驗的空缺,學生在讀到這段文字時,腦海中就不能產(chǎn)生“五線譜”的表象,也無法感受到言語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無法達到“入境始與親”的境地。所以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yǎng)”是蒼白的。
三、進入“劇情”,引發(fā)語感。讀文學作品,應該入其境,如見其人,這就要充分發(fā)揮想象作用來創(chuàng)設情境,挖掘、增設角色,把學生引入“劇情”,讓學生的心跟文中角色一起跳動,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在教《揠苗助長》一文時,教者發(fā)問:“小朋友們,我就是拔苗人,你們說奇怪不奇怪,我花了這么多力氣,把苗往上拔,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你們能不能告訴我為什么嗎?”
情境的創(chuàng)設,真心地請教,使學生仿佛走到了田間,來到了“老農(nóng)”面前,“老農(nóng)”的不解和真誠,使學生產(chǎn)生了幫助他解決難題的心理驅(qū)動,這種驅(qū)動催發(fā)了學生勸說的話語:“老伯伯啊,怎么種田的人連這點知識都不懂呢?”“老伯伯,你錯在不按莊稼生長的規(guī)律辦事?!边@樣的發(fā)言不是對寓意的最好理解嗎?
“面對田里枯死的禾苗,面讀人們的教育,如果你是那拔苗人會怎么想呢?”“老伯伯聽了人們的勸說,知道了自己的錯誤,以后會怎么做呢?”提問角度的變換,促進了學生角色的變更,學生有勸說者一下子變成了被勸說者,真誠的勸說變成了真心的悔悟,深刻的教訓又轉(zhuǎn)化為改過的行為。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要讓學生具有捕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能力。
四、巧用媒體,提高語感。多媒體能彌補傳統(tǒng)方法的不足,它能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以色彩鮮明、形象逼真的畫面,情真意切的語言充分調(diào)動學生聽、視等各個器官參與體驗和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時,和著悠揚的音樂大屏幕展示蝴蝶一路飛行去山谷聚會的場面,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目光。老師緩緩地敘說:“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人們就把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看到了成千上萬只蝴蝶在這里聚會的場面,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呢?”生:“這兒的蝴蝶真漂亮!”“臺灣的蝴蝶谷太美了……”又有一位學生迫不及待發(fā)言:“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只蝴蝶在一起翩翩起舞的情景,真是太奇特了,我真希望能親眼看看!”孩子的情緒是最易感染的,一股高興勁兒凝聚在課堂上空,感情醞釀的時機到了,老師一句“那誰能把課題美美地讀一讀呢?”學生個個爭先恐后地朗讀,完全沉浸在蝴蝶谷迷人的景色中,有的還自己配上動作聲情并茂地朗讀……教室里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充盈著高昂的情趣。海德爾格有一句話說得好:語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動。是的,此時的學生已融入課文描繪的意境中,他們甚至能挑出老師的刺兒來:“我認為‘蝴蝶谷一詞讀的輕一些,美一些,讀的時候可以邊想象那兒的迷人景色?!笨梢娡ㄟ^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觸發(fā)語感,將課文的情感滲透于學生心靈,體味生命的律動。
隱隱約約而又冥冥之中的語感,需要我們切切實實地去教學。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笔前?,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語感的培養(yǎng)。同時,也應重視方法的選用。重感悟、重熏陶,多滲透、多積淀,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人文化教法,真正讓我們的學生不斷享受到語感帶給他們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