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曉艷
(吉林省榆樹市福安中學校,吉林榆樹130400)
在中學教育階段,作文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綜合性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作文能力是充分體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因素之一,作文教學過程是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養(yǎng)的過程。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全面參與作文評改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自己評改作文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模式表現為教師一個人對眾多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評定,這種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一是一個人受限于自己的主觀感情和能力水平,僅僅通過一兩遍的閱讀,就對幾時乃至上百篇的文章下評定,難免會出現失之偏頗的情況。二是這種評改模式下,教師的批語往往單調僵化,很難做到因人制宜;三是因為學生和教師在認知水平和思維深度上的差距,致使學生往往對教師的批語感到茫然,加之沒有面對面的交流,難以形成師生在評語方面的共識。教師畢竟不是文章的作者,他往往以自己的主觀感受、主觀水平、喜惡心情來評判學生的作文,而且評語中術語多,訓導語多,學生對有些評語根本不能完全理解,更有的學生對呆板訓導的語言又心存逆反,從而難以達到作文評改應有的效果;四是作文評講機械單調。在整個作文評改中,由于評改都是老師一個人完成的,所以作文評講也只能是老師“一言堂”,而學生也只能是被動地洗耳恭聽[1]。以上弊端表明,這種作文評改模式違背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全過程意識,以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理論,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學生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應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核心任務,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作文評改作為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樣要遵循現代教學規(guī)律和現代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學生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地位[2]。
1.發(fā)揮學生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作用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學生只能按教師的指揮棒來進行作文,特別是在作文評改中,教師勞心費神精心評改,而學生卻只是被動地看評語,而完全不再注意自己的作文的內容;只看評語的好壞,不注重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作文的興趣和主動性,僵化了學生思想。而素質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可以充分發(fā)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自己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結合作文評改的內容,深入探究文章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并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完善,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這一過程無疑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能力和語言素養(yǎng)。
2.發(fā)揮學生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作用適符合作文自身的規(guī)律。作文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chuàng)造性特點。作文的過程也就是發(fā)展學生的思想、知識和語文水平的過程。學生綜合運用一定的知識經驗,以及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深刻的體驗、感情,以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清晰的思想力以及良好的記憶力,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寫作活動[3]。所以,寫作顯然是個體的言語行為,表達的是學生個體對人物、事物的獨有認識。因此,自己作文的優(yōu)缺點,如何修改、怎么評定,是學生個體對自己獨特感受的一種再認識,學生自己才最有發(fā)言權,而教師只要教給學生作文評改的方法并加以適當的鼓勵引導即可。
3.發(fā)揮學生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作用適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葉圣陶先生也曾認為:“‘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yōu)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的教學要看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睂W生作為原文的作者,應該是“改”文章的主體。
4.發(fā)揮學生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作用符合語文教學的目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闭Z文教學要實現這樣的目的,教師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其語文能力。人作為社會存在所必需的能力——作文能力,在寫作練習和評改中逐漸得到培養(yǎng)和強化,而讓學生全面參與作文評改,對于提高他們的作文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作文訓練,作文完成后,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評改,學生起初一定摸不著頭腦,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具體地說,教師要指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作文評改。一是看文章內容。主要看主題(中心)是否突出,然后看是否圍繞主題(中心)選擇材料;二是看表達方式是否符合文體要求;三是看文章的形式。主要是作文層次是否清晰,段落安排、詳略處理是否合理,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是否恰當;四是看語言文字。主要是句子是否通順、合理,句與句之間是否連貫,譴詞造句是否準確、恰當,修辭的運用是否形象貼切,有無錯字、白字等;五是看標點是否正確,書寫、行款格式是否合乎規(guī)定。
四、學生進行作文評改的方式和步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作文評改,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在學生掌握了評改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要有效組織、指導評改的方式和步驟,以達到最終理想的作文評改效果。
1.評改的方式。教師把作文批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后,可以組織學生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作文評改:一是學生自評。就是讓學生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二是同桌互評。利用同桌之間便于交流溝通的便利條件,互相評改對方的作文,然后進一步互相交流心得體會,以達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三是小組互評。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按照作文水平的高低,科學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選派一名作文水平高、工作責任心強的同學擔任組長,負責組織本組的作文評改活動。學生作文批改完成后,在小組中傳閱,并進行小組評議,最后給出集體的評語;四是師生共同評。課前教師選擇一篇或多篇典型的學生作文,課上師生通過討論進行集體評改。不管是哪種評改方式,都離不開教師的適時點撥和指導,最后進行總結點評,對評改效果好的同學給予表揚,給他們以成功的自豪感;對評改效果不好的同學,在不傷害其自尊心的基礎上,給予準確的點撥,使之不斷改進和提高。
2.評改的步驟。每次作文完成后,教師應該集中利用一節(jié)課,如有必要可利用一到三節(jié)課的時間,以必要的評改方式指導學生批改同學或自己的作文。具體步驟為:(1)第一次初步泛讀,改正作文中的錯字、別字,錯誤的標點符號和明顯的病句。(2)第二次深入精讀,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評判作文的優(yōu)缺點。這是學生評改作文的核心步驟,主要是對文章優(yōu)缺點的評判,涉及主題、題目、選材、語言、層次、過渡、開頭、結尾、修辭、情感等方方面面。但是鑒于學生的能力限制,每次評改切不可面面俱到,否則貪多求全,可能顧此失彼、面面不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結合每次作文講評的側重點,突出某一方面或幾方面進行訓練,以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指向,取得好的評改效果。這一過程需要教師耐心、細致的組織和指導,要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長期而系統(tǒng)地進行,在學生完全能夠自主進行評改后,方可慢慢放手。(3)第三次咀嚼閱讀,按照中考作文評分的等級和標準給所批改的作文綜合打分。最后,為了增強學生批改的責任心,以及方便課后交流,要求學生在給別人作文下評語后簽上自己的名字?;A教育課程改革呼喚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式、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因此,作文教學必須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特別是在作文評改環(huán)節(jié)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其作文評改能力,進而提高作文水平。
[1]岑光錄.語文教學互動中——嘗試讓初中學生參與作文自主評改[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11).
[2]宋澤貴.把作文評改交給學生[J].才智,2008,(6).
[3]代永校.我的文章 我做主——淺議讓學生成為作文評改的主人[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