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軍,牟洪超
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黏膜、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而脫垂于肛門外的一種疾病。2008~2009年筆者所在科采用直腸黏膜柱狀縫合術治療完全性直腸脫垂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15~70歲;病程3個月至10年。根據(jù)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全國統(tǒng)一的直腸脫垂診斷標準,Ⅱ度直腸脫垂35例,Ⅲ度脫垂15例。本組均有不同程度肛門括約肌松馳。手術方法:骶尾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左側臥位,1%利多卡因10 ml+01375%布比卡因10 ml做肛周浸潤麻醉 (少年兒童按千克體重計算麻醉劑量給藥),充分擴肛。直腸還納狀態(tài)下,用鼠齒鉗向肛門外牽拉直腸黏膜,用2-0可吸收腸線,從齒狀線上約0.5~1.0 cm起做柱狀間斷8字橫向結扎縫合,縫合寬度約2 cm,針距2 cm,進針深度達黏膜下層,縫合高度約為7~10 cm,一般于3、7、11點縫合3個黏膜柱。術后禁食1 d,半流質2 d,抗生素治療3~5 d,每日清創(chuàng)換藥,3 d后借助藥物排便。本組50例全部治愈,療程7~14 d,隨訪半年無復發(fā),無一例發(fā)生后遺癥及并發(fā)癥。
直腸脫垂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有1912年Moschwitz提出的滑動性疝學說及1968年瑞典Broden腸套疊學說。直腸脫垂是一個慢性發(fā)展的病理過程,多因小兒時期盆腔支持組織發(fā)育不完善或久病體弱支持直腸組織軟弱;婦女多次分娩導致盆底肌或直腸支持組織松弛,不能支持直腸于正常位置引起直腸脫垂;或重度痔核、息肉、肛乳頭瘤反復脫出肛外,將直腸黏膜向下向外牽拉引起黏膜脫垂,直腸黏膜向下脫垂又牽拉直腸致使直腸周圍上提肌松弛無力,引起直腸脫垂。治療完全性直腸脫垂國外以開腹懸吊固定、直腸骶骨組合固定等術式為主。由于手術復雜,廣泛剝離,組織損傷較重,所以并發(fā)癥較多。
筆者多年來運用對直腸黏膜柱狀縫合術,具有手術視野清晰,直視下直腸黏膜結扎充分,不會導致腸腔狹窄的優(yōu)點。而且其治療重點:連續(xù)的柱狀結扎縫合,縮小和固定直腸上端入口徑,縮窄已膨大的直腸壺腹,支持固定盆腔底部滑脫的直腸壁;直腸遠端黏膜固定于腸壁,縮小已松弛的肛門口徑,防止其向肛門外滑動脫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