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云柱
胃癌是我國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其主要的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1]。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全胃切除術死亡率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已顯著降低[2],為避免全胃切除術后出現(xiàn)的征候,使患者術后獲得更加滿意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學者不斷研究推出新的消化道重建方法[3]。我們對我院自2007年8月~2010年12月收入的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術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自2007年8月~2010年12月收入的胃癌行全胃切除術患者45例,患者術前均行B超、CT和胃鏡等檢測確診。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29~84歲,平均(56±12)歲?;颊甙茨[瘤部位分胃體及賁門區(qū)21例,胃體及幽門區(qū)14例,胃體區(qū)8例,累及全胃2例。組織學分型中腺癌41例,未分化癌3例,胃惡性淋巴瘤1例。入選患者根據(jù)術后處理方式分為兩組。其中術后行P型空腸袢代胃法選為P組(22例),術后行Lahey吻合法的選為L組(23例),兩組患者各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采用全胃切除術治療,P組:全胃切除后關閉十二指腸殘端,距屈氏韌帶約20cm處切斷空腸,使遠端空腸通過結腸后再行P空腸袢,使食管下段與P空腸袢頂部行端側吻合,遠端空腸于距離食管空腸吻合口40cm處行端側吻合。L組:全胃切除后關閉十二指腸殘端,將屈氏韌帶下40~50cm處的空腸袢經(jīng)結腸前方上舉,并將食管斷端與空腸袢頂部行端側吻合,再將空腸輸入袢與輸出袢間距食管空腸吻合口下方40cm處作用Braun吻合。
患者術后給予平均1年隨訪,對比各組手術患者死亡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分析患者術后進食量、進食后的癥狀,結果采用Cuschieri分級法診斷[4]評估。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結果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對于術前,術后1年P組單餐進食約為術前的86%(19例),而L組單餐進食為術前的61%(14例),兩組術后進食量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2,P=0.034)。
相對與P組,L組患者術后容易出現(xiàn)進食后惡心、嘔吐和飽脹的癥狀,兩組患者術后1年后基本無進食后不適應癥狀。術后兩組患者Cuschieri分級法對比中顯示P組預后優(yōu)于L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P組患者1例術后6個月因腫瘤擴散而引起全身衰竭死亡,2例并發(fā)術后呼吸功能不全。L組1例并發(fā)膈下感染,1例并發(fā)術后呼吸功能不全。
消化道重建目的是恢復患者腸道生理功能、運動功能以及吸收功能。因此,全胃切除術后消化道重建應選擇一定的代胃儲存空間。由于食糜流經(jīng)十二指腸具有較好地防止返流作用,較少發(fā)生無胃綜合征,且手術相對簡便、安全,手術死亡率較低[5-6],保持食管空腸吻合口血供的良好及避免吻合口創(chuàng)面滲血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之一。
各種全胃切除術后消化道重建術均具有其優(yōu)缺點,本組將入選患者根據(jù)術后處理方式分為P型空腸袢代胃法和Lahey吻合法組,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術前,術后1年P組單餐進食約為術前的86%,而L組單餐進食為術前的61%,表明P組患者術后進食量相對恢復較好。而在術后兩組患者Cuschieri分級法對比中顯示P組預后優(yōu)于L組,表明P型空腸袢代胃法患者進食后并發(fā)癥等情況發(fā)生相對較低。因此,P型空腸袢代胃法重建相對簡單、方便,能顯著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1]王大川.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方案效果對比觀察與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26):40.
[2]李榮,羅成華.全胃切除術后消化道重建的術式選擇與創(chuàng)新[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4,7(1):7-9.
[3]郝希山,李強,尹健.全胃切除術后不同代胃術式的評價[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3,8(1):34-36.
[4]Cuschieri A.Jejunal pouch 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gastrectomy for cancer[J].Br J Surg,1990,77(4):421-424.
[5]李忠銘,羅滿生,雍鐵山.袢式空腸代胃改良術在胃癌全胃切除術后消化道重建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1,12(1):39-40,43.
[6]宋天強,李強,郝希山.全胃切除術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腫瘤學,2005,13(2):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