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活化石”,幼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歷來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視。文章通過對多媒體字源識字法的介紹,力圖為幼兒識字教學引入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并從幼兒自身的發(fā)展和文字學兩個方面找出其能夠在幼兒識字教學中實施的理據(jù)。
【關鍵詞】多媒體字源識字法 幼兒教育 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1-0077-02
一 多媒體字源識字法
多媒體字源識字教學方法,是涂濤于2005年經過實證研究后提出的一種科學有效的識字教學方法。多媒體字源識字教學即是要充分挖掘漢字以形表義的內在特點和規(guī)律,順應受漢族古人造字之原始思維影響而形成的特有的華族心理和思維模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xiàn)古人造字時的原生語境(原始情境),從追溯漢字字源入手,對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揭示其形體結構的內在機理,建立形音義的有機聯(lián)系,從而完成漢字的識記。
多媒體技術具有它自己獨特的特點:多媒體能夠提供直觀形象的學習環(huán)境,它能夠把聲、圖、形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真實的情景感受。同時也能夠使教學的方式更加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它也可以使教學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tài)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并且加快了美的信息傳遞速度,加大了學生的審美容量。可以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各種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習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需要強調的是多媒體字源識字法并不是讓學生學習古文字,而是利用古文字的圖畫性,挖掘漢字的文化基礎,讓幼兒輕松地學習漢字,強化對漢字的理解,并能夠進行審美教育和對民族認同感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漢字的潛在作用。
二 多媒體字源識字法在幼兒漢語教學中應用的理據(jù)
1.應用于幼兒識字教學中的心理發(fā)展的依據(jù)
第一,大腦發(fā)展在兒童時期處于最高峰。識字是一個綜合性的認知活動,受大腦的控制,所以腦的發(fā)展是研究識字教學的發(fā)展點,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腦科學領域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對于腦部發(fā)展的研究成果日益改變著人們對自身的認識水平。如羅馬俱樂部的報告《學無止境》所言:“這種新事業(yè)的重心集中在人類本身,正如已經闡明的那樣,它實際上必須把目標放在人們潛在的、處于心靈最深處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上面……”“人類的腦,已被公認為我們全部思維和情感的掌管者,它本身是一個最撩人的謎團”。人腦是由大腦、間腦、小腦三個部分組成。而大腦又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每個半球又分為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四個區(qū)。額葉主要負責意識的計劃編制處理并控制肌肉運動,顳葉是記憶的關鍵也是聽覺中心,頂葉主要負責處理肌體及對周圍空間的感覺,枕葉則對視覺進行處理。而人們能夠學習、思考、想象等思維的活動是大腦中神經元活動的結果,那么神經元就是為腦工作的基本單位。神經突觸是神經元工作的載體,它是完成信號傳遞的主要方式。由此可知神經突觸是腦工作的基礎。學習過程就是腦細胞的不斷增多,信息的不斷的交換和處理就需要新的突觸的不斷形成。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在出生后的20年里神經突觸密度的變化呈倒U形,即剛出生時低,童年期達到高峰,而成年后則又降低下來。這樣在幼兒兒早期采用適當?shù)姆椒ń虄和R字,就會促進幼兒腦的開發(fā)和形象思維的發(fā)展。
第二,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思維的發(fā)展與大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幼兒的思維是人類思維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它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關于幼兒思維的發(fā)展理論雖然有很多觀點。但是筆者比較認同皮亞杰的觀點。他將兒童思維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 0~2歲),處于這一時期的兒童主要是靠感覺和動作來認識周圍世界的。兒童在這個時期還沒有達到運演的水平,他們所具有的只是一種圖形的知識(Figurative knowledge)。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 2~7歲),這個時期兒童的認知開始出現(xiàn)象征(或符號)功能(如能憑借語言和各種示意手段來表征事物)。兒童還不能形成正確的概念,他們的判斷受直覺思維支配。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2歲),他們已具有運算的知識(Cperative knowledge),兒童的思維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這種思維運演還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2歲至成人),開始不再依靠具體事物來運演,而能對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進行邏輯運演。兒童在這時已有能力將形式與內容分開,用運演符號來替代其他東西。因為幼兒階段(3~7歲)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思維的特點。所以這個階段幼兒更容易接受形象的直觀的事物,即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的事物。
2.多媒體字源識字法應用到幼兒漢字教學中的文字學依據(jù)
第一,漢字形態(tài)演變的靜態(tài)上的一致性和動態(tài)上的抽象化、簡明化。漢字自其創(chuàng)造以來,便一脈相承,從未間斷。其發(fā)展過程大體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和楷書五個發(fā)展階段。其形態(tài)的變化是從圖畫到符號,但是其形象和會意性特點卻始終沒有改變。所以,雖然過去了幾千年,但是我們今天仍然能夠讀懂古文字??梢?,漢字形態(tài)演變是具有穩(wěn)定性和承接性。漢字的這幾種字體起自商周至今。與圖畫相比,其結構特點表現(xiàn)為面塊筆畫的線條化、詰詘筆畫的平直化趨勢和大幅度的簡化,其圖畫性已逐漸減弱,符號性逐漸增強;但與以后的漢字相比,其圖畫性和象形程度仍然很高。由此可知,漢字就是在形體、結構上的不斷抽象化、簡明化。漢字字體每演變一次,就意味著象形程度的降低。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越早的文字越接近實物。而且,漢字書寫也逐漸簡化,由最初的圖畫簡化為較為平直的線條,又簡化為點、橫、豎、撇、捺更為簡化的筆畫。漢字形態(tài)結構的一脈相承,既具有象形性,又不斷簡化、抽象化的演變的特點就成為了認知發(fā)展的教育資源。
第二,漢字的構字基礎——獨體字。漢字是表意系統(tǒng)的文字,其最基本的特征——因義構形使?jié)h字成為一個有序的系統(tǒng),它是由有限的具有構字能力的基礎構件按照一定的結構模式組合而成的符號系統(tǒng),掌握了基礎部件的字源可成批識字,成倍提高識字效率。例如:“隹”,古文中為一鳥形,與鳥在古文中是同一字,《說文解字》中說:“鳥,長尾禽總稱也,象形。鳥之足似匕,從匕,凡鳥之屬皆從鳥?!弊鳛闃嬜植考?,可以以表意和示音功能參與構字。當它以其表意功能參與構字時所構成的字都與鳥有關,如雅、雉、雁、雀、隼等,有的字是鳥的行為,如奮、集等;奮指鳥類展翅,集是群鳥停在樹上;當“隹”以其音功能參與構字時,所有字與“隹”音同或因近,如“椎”、“崔”、“推”、“堆”、“誰”等。把“隹”作為構字部件時的表意、示意部件功能教給學生,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快地掌握這一系列的字。如果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有意識地利用系統(tǒng)性這一特點,那么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逐漸理解文字的整體系統(tǒng),掌握漢字的規(guī)律,就能很快地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這樣就提高了識字的速度、效率。這也符合王寧先生所講的“選擇好初期積累字”、“根據(jù)構形規(guī)律科學地講解字理”的精神;同時這也符合教育學中循序漸進的原則。
總之,把多媒體資源識字法應用到現(xiàn)在的幼兒漢語教學中,幼兒在識得漢字的同時也可以體會到漢字背后所隱藏的民族文化,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模式。而且在多媒體字源識字法的幫助下,使幼兒能夠輕松、自由地學習,可以提高識字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楊五銘編著.文字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52
[2]吳素紅、李金英.英語多媒體教學的現(xiàn)狀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yè),2007(6)
[3]涂濤.漢字字源語境多媒體再現(xiàn)之教育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4
[4]〔美〕詹姆斯#8226;博特金等著.回答未來的挑戰(zhàn)——羅馬俱樂部的研究報告《學無止境》(林均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
[5]蘇姍#8226;格林菲爾德著.人腦之謎(楊雄里等譯)[M].上海:上??萍汲霭嫔?,1998:5
[6]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7]周有光.世界文字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
[9]鄧祥文.幼兒字源識字教學新構想及可行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10
[9]王寧.漢字教學原理與各類教學方法的科學運用[J].課程#8226;教材#8226;教法,2003(1)
[10]張莉.論漢字的文化底蘊[J].漢字文化,1997(4)
[11]易固基.試論幼兒漢字教育[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
[12]〔法〕列維#8226;布留爾著.原始思維(丁由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7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