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霞
(鄭州大學教育學系,鄭州450001)
杜威與蒙臺梭利教師觀之比較
楊天霞
(鄭州大學教育學系,鄭州450001)
杜威和蒙臺梭利作為20世紀前半期著名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兒童教育。他們都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都認為教師是引導者,強調(diào)教師要尊重兒童的天性。但杜威體現(xiàn)的是“教育即生活”的思想,而蒙臺梭利體現(xiàn)的是“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杜威;蒙臺梭利;教師觀
約翰·杜威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評論家,是美國兒童教育研究領域中的最早開拓者之一?,斃麃啞っ膳_梭利是當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被譽為20世紀這個“兒童的世紀”的杰出代表。杜威和蒙臺梭利同為20世紀前半期著名的教育家,都對當時引起極大關注的兒童教育問題懷有很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終其一生獻身教育事業(yè)。他們對共同關心的兒童問題存在分歧,但又有諸多一致看法。本文對相關著作進行研究,以期對他們的教師觀有比較透徹的理解。
(一)生活基礎
1.杜威
杜威于1859年10月20日生于美國佛蒙特州柏林頓市附近的一個村莊。這一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穆勒的《自由論》、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出版。杜威的父親是小商人,母親是地方法官的女兒,杜威少年時代從事過送報紙、干雜活、墾荒地、修水渠等勞動。他的一生除短期做過中學教師外,大部分時間是在大學任教。他還廣泛參加學校以外的學術和社會活動,曾擔任美國哲學學會會長、獨立政治聯(lián)盟全國主席等職務。他曾到過日本、中國、土耳其、墨西哥和蘇聯(lián)等國考察教育狀況,宣傳實用主義教育思想。1952年6月1日在紐約去世[1]。
2.蒙臺梭利
1870年8月31日蒙臺梭利生于意大利安科納省的希亞瓦萊鎮(zhèn)。從中學生到成為意大利第一位女醫(yī)學博士,嚴格的家庭教育使蒙臺梭利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她曾對精神障礙和智力障礙的兒童進行心理治療和教育訓練,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兒童之家”,開始把心智有缺陷兒童教育的方法應用到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活動中。在此教育實驗活動的基礎上,蒙臺梭利構建了她的教育思想體系。之后她周游世界,親自開辦了國際蒙臺梭利教師訓練課程,創(chuàng)辦了國際蒙臺梭利學會(AMI),使得她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杜威和蒙臺梭利個人經(jīng)歷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對待兒童教育問題上的側重點不同。杜威強調(diào)對兒童的教育應該是生活、生長和經(jīng)驗改造,而蒙臺梭利則側重于幼兒內(nèi)部的自然的發(fā)展。
(二)理論背景
1.杜威
傳統(tǒng)教育的代表人物赫爾巴特認為:“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保?]教師扮演著獨裁者和監(jiān)督者的角色。杜威批判這種傳統(tǒng)教育的學校是“兒童心靈的屠宰場”;課程是“遠離兒童的經(jīng)驗”[3]199;教材是“過去的學問和智慧的主要代表”[4],學生腦子里裝滿了各色各樣從來不用的材料,而教師好像要鉆進堅硬的巖石一般把教材生硬地塞進學生的腦子里。杜威認為這種死板的傳統(tǒng)教育是無視兒童天性、壓迫兒童天性的愚蠢的教育。1896年杜威開辦了一所實驗學校,在課程、教材和教法方面進行實驗,并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兒童中心論”。他指出教育過程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參與、相互合作的過程。
2.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在《蒙臺梭利方法》中提到,在傳統(tǒng)的學校里,“兒童像被釘子固定的蝴蝶標本”[5],被僵硬地固定在桌椅板凳上,被動地接受一些支離破碎的東西。她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也談到:“他們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心智疲乏、彎腰曲背、胸腔萎縮,當兒童離開學校時,他已不再像一個兒童?!保?]234她指出,“成人把自己看做是兒童的創(chuàng)造者”,并最終使自己成為“兒童善良和邪惡的試金石”[6]239。她還不無悲哀地說,在傳統(tǒng)教育下,兒童生活在成人的壓抑之下,兒童的生活被扭曲了。基于對傳統(tǒng)教育弊病的充分認識,蒙臺梭利于1906年創(chuàng)辦了“兒童之家”,并在大量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她的教育思想體系。她強調(diào)指出,教師必須在思想上發(fā)現(xiàn)兒童、解放兒童。
杜威和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都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師觀的基礎上提出的。但是,杜威側重于教師在生活活動中對兒童的影響,而蒙臺梭利則側重于教師在思想上對兒童的影響。
(一)教師的角色定位
1.杜威
杜威認為,教師是教育過程的領導者和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國的引路人”[7]。他指出,在當時的學校中來自于教師的刺激和控制太多了,教師作為“社會團體的明智的領導者”,依靠的不是職務和權利,而是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jīng)驗。在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就是依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和學識培養(yǎng)兒童為社會所認可的興趣,并決定怎樣使兒童在生活中按照社會的要求訓練。這種“訓練”表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中,就是要使學生通過游戲、競技、烹飪、紡織、繪畫等具有社會目的的活動得到“最好的生長”。
2.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認為,對兒童的教育不是成人按照一定的教材自下而上傳遞的過程,而是通過成人提供的“有準備的環(huán)境”協(xié)助兒童主動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環(huán)境的準備者和發(fā)展的協(xié)助者。她將傳統(tǒng)教育中固定的桌椅板凳視為“奴役學生的工具”,她認為在教學中,要讓兒童自由選擇教具和材料,以滿足他們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她在“兒童之家”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有規(guī)律、有秩序的生活環(huán)境,并為兒童提供了多層次“自動學習”的活動材料。這些“教具”為兒童進行自由的活動提供了“有準備的環(huán)境”,既能豐富兒童的生活印象,又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兒童智力的發(fā)展和社會性行為的培養(yǎng)。
杜威和蒙臺梭利都認為教師是兒童學習的積極引導者和協(xié)助者。不同的是,杜威將教師視為一名舵手,而學生是驅(qū)動船只前進的真正力量。而蒙臺梭利則認為教師要為學生準備科學、豐富的“工作材料”,在實踐中激發(fā)孩子們“潛在的生命力”。
(二)教師對待兒童的態(tài)度
1.杜威
杜威認為,教師要以兒童為中心,充分利用兒童的天賦資源,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讓兒童從經(jīng)驗中學、從做中學,在教育中“生長”。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感受到兒童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意義,才能注意到兒童身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理智狀況,如迷惑、厭倦、精通、觀念的醒悟、裝作注意、夸耀的傾向、以自我為中心把持討論等等,而且還可以了解學生思想狀態(tài)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義,以及學生觀察和理解的程度[8]。他指出,教師要經(jīng)常而細心地觀察兒童的興趣,要能領會學生特有的需要和能力。
2.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說,“全部關鍵的問題是教師對待兒童的態(tài)度?!彼岢?“真正的教師不僅僅是一個不斷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的人,還應該是一個能消除其內(nèi)心障礙的人?!保?]241在當時的傳統(tǒng)教育中,兒童的需要受到“隨心所欲的成人的指引或壓制”,教師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看待影響兒童心靈的一切,把兒童看做是“缺乏精神指導的人”[6]239。因此,蒙臺梭利指出,教師必須“在精神上做好準備”,認清自己存在的“缺點和壞脾性”,以謙遜和慈愛取代那種自詡的權威和驕傲。她強調(diào)“教師是在喚醒人的智力生命中研究人?!保?]13
杜威和蒙臺梭利都強調(diào),教師要考慮兒童的需要和興趣,以兒童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并利用兒童的興趣組織教學。不同的是,杜威側重于教師在實踐中對兒童的引導,而蒙臺梭利則側重于教師自身思想上的內(nèi)省。
(三)在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
1.杜威
杜威認為,“教學的各個過程,他們在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思維習慣方面做到什么程度,就統(tǒng)一到什么程度?!保?]209因此,他采用五步教學法對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作了具體而明確的規(guī)定。一是教師要給兒童準備一個真實的經(jīng)驗情境。他認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就是經(jīng)驗”,兒童必須在游戲或?qū)嶋H的“主動作業(yè)”中,才能產(chǎn)生富有思想的探究性的問題。二是教師必須掌握足夠的資料,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他認為知識是一種資料,是進一步探究的資本,是必不可少的資源。三是教師要讓學生從資料和觀察中產(chǎn)生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杜威提出,教師要引導兒童利用已經(jīng)獲得的資料和知識去探索或解決未知的前后關系。四是教師要在兒童缺少經(jīng)驗的時候再提供所急需的材料。他認為,教師說的太多,不僅會阻撓兒童的思維,而且也不足以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五是教師要為兒童提供實踐的機會檢驗他們的方法是否有效。只有將思想應用到實際的情境中,才能真正檢驗思想的意義和現(xiàn)實性。
2.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的方法是在實驗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的,她注重教師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而非科學技能的培養(yǎng)。她希望培養(yǎng)教師研究人性的興趣,即“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存在的內(nèi)在親密關系”[9]13的興趣。她對教師授課做了如下要求:一是教師在授課時,要言簡意賅,同時要以“不表現(xiàn)出教師個性的方式”進行授課[9]101。二是教師授課的基本原則是觀察法,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特別謹慎,以避免自由原則?!保?]101三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務是“激發(fā)生命,讓生命自由發(fā)展”,教師要從內(nèi)心去感染兒童,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引領他們自由發(fā)展。四是教師要闡明科學教育法與非科學教育法的差異,不能僅從形式上模仿蒙臺梭利方法,而應當對不同特點的兒童進行因材施教。
杜威和蒙臺梭利都認為兒童要“從做中學”。不同的是,杜威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用思維方法培養(yǎng)兒童的智慧,并試圖使學校生活成為兒童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契合點,而蒙臺梭利則認為教師要從內(nèi)心感染兒童,通過真實的教學情境,真實的教具,激發(fā)兒童內(nèi)在的潛力。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杜威和蒙臺梭利的教師觀雖有諸多相同之處,但杜威的教師觀側重于教師素質(zhì)的提高,體現(xiàn)的是“教育即生活”的思想,而蒙臺梭利的教師觀側重于教師精神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的是“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1]譚坤.杜威和他的教育思想[J].昌灘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7(4).
[2]單中惠.現(xiàn)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約翰·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M].趙祥麟,王承緒,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346.
[5]郝永娟.從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思想談兒童獨立精神的培養(yǎng)[J].天津師大學報,1995,(2).
[6]單中惠,朱鏡人.外國教育經(jīng)典解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48.
[8]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jīng)驗與教育[M].姜文閡,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9.
[9]瑪利亞·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教育法[M].霍力巖,李敏,胡文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A Comparison between Dewey and Montessori’s Teacher View
YANG Tian-xia
(School of Educ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s the well-known educator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Dewey and Montessori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hildren’s education.Based on criticizing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they propose their points of view.They both think that teacher is a guide and stress that teacher should respect children’s nature.But Dewey’s mentality is“Education is life”and Montessori’s concept is“l(fā)ife is education”.
Dewey;Montessori;teacher view
G451
A
1001-7836(2011)12-0046-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2.018
2011-11-01
楊天霞(1982-),女,河南南陽人,教育經(jīng)濟與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從事教育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