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黛妮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46)
論英文歌曲與英語教學的結(jié)合
趙黛妮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46)
本課題圍繞“英文歌曲和大學英語教學的結(jié)合”這一話題,并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相關(guān)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研究。文章認為:針對目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很有必要改革上課形式和內(nèi)容,從而帶動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學習效率和水平。文章提供了這種理念實施的可行方法,并就實施的困難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建議。
英文歌曲;情感和情緒;大學英語教學
我國內(nèi)地從1999年起,大學本科開始擴招,此后大學教育的規(guī)模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報告顯示:自1978年高考恢復到擴招政策實施前,普通高校本??普猩藬?shù)平均年遞增率為5.1%,而1999年到2002年間,這一指標上升到了42.4%。雖然擴招讓更多學生圓了大學夢,但是大學擴招對大學英語教學產(chǎn)生了較大負面影響:許多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大量涌入,使得大學英語教育的總體質(zhì)量降低;教學資源緊張,很多英語課程所需的硬件設施跟不上,大班化的課堂,使得學生很難積極參與討論,課堂秩序混亂,聽課效率低;教師疲于應對沉重的授課任務,無暇顧及研究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多注重埋頭上課,忽視教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方法難以得到總結(jié)和改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王瑜卿,袁敏英2010)。
如今,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習慣于滿堂灌講授知識,學生們坐在教室內(nèi)聽講,記筆記,顯得“很聽話”,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一直沿用“以教師為主”的原則,教師的講解占去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教師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授課容量較大、講課環(huán)節(jié)齊全成為衡量教學效果的顯著標志,學生忙于低頭記筆記,本能地跟著老師的思路記,沒有多余時間參與聽說訓練,造成課堂氣氛十分低迷(張威,劉春波2010)。而其實課堂應以學生為中心,老師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王紅2000)。筆者對所在大學的十一個不同專業(yè)的100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diào)查,發(fā)出問卷100份,收到有效問卷93份。其中當學生被問到:在大學英語課上,你對下面哪項不滿意時,36%的被調(diào)查者對授課方式不滿意,26%選擇課堂氛圍,教材15%,教學設備12%,其它11%。被調(diào)查者普遍反映老師講課較死板,形式單一,與學生的互動性少,課堂氣氛單調(diào)沉悶。從上述現(xiàn)狀中可以看出,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改革迫在眉睫。
狹義的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但對認知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本文主要從情感和情緒的角度分析說明歌曲對學習能起到積極作用。
Dulay和Burt于1997年首次提出“情感過濾假說”,解釋了情感因素怎樣影響外語學習的過程,他們將情感過濾定義為“一種內(nèi)在的處理系統(tǒng),它潛意識地通過情感因素來阻止學習者對語言的吸收”。80年代初,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在他們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了這一理論,認為情感過濾“是阻止學習者完全消化他學習中所得到的綜合信息輸人的一種情感障礙”,這種情感障礙指學習者由于某些心理因素引起的對二語或外語學習的阻力。krashen將情感的濾網(wǎng)比喻為一道無形的墻,存在學習者與所輸入的內(nèi)容間。也就是說,輸人量大而情感過濾又低(無心理障礙),學生才能較快地學好語言。Krashen指出以下幾個主要情感因素影響英語學習者的學習速度和效果:動機、興趣與習慣、自信心和焦慮。動機是內(nèi)部動因和外部誘因結(jié)合而成的心理狀態(tài),是個體發(fā)動和維持其行為的主觀原因。動因常由于個體的迫切需要而引起,誘因常由于與需要相應的客觀存在而引起。故愿望、意向、興趣產(chǎn)生動因,目標產(chǎn)生誘因,兩者結(jié)合,形成動機。有些學生英語學得不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動機與興趣息息相關(guān),相輔相成,興趣是動機的保證。要激發(fā)學習動機,首先要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把學習英語當成一種樂趣而不是負擔(王璐2006)。在調(diào)查中,有80%的被調(diào)查者認為聽英文歌曲增強了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左半球具有語言中樞,掌管說話、領(lǐng)會文字、數(shù)字、作文、邏輯、判斷、分析,因此被稱為“知性腦”。人的大腦右半球掌管圖像、感覺,具有鑒賞繪畫、音樂等能力,被稱為“藝術(shù)腦”。聽、唱英文歌曲可陶冶學生的情緒,刺激大腦,激活右腦神經(jīng),引起情緒上的高度興奮(謝靜蓉2008)。
情緒和情感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驗,它們可以影響和調(diào)節(jié)知覺、記憶和思維等認識過程。科學研究和生活實踐都告訴我們,輕松、愉快的情緒可使人肌肉放松,心情平靜,持這種情緒學習,就可使人精神集中,記憶力增強,思維敏捷、活躍。從生理學、心理學的角度看,愉快的情緒可以使大腦皮層屬于“覺醒狀態(tài)”,保持大腦活動的高效率。心理學家澤爾勒就情緒對學習的影響進行了實驗研究,證明了積極情緒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李紅2007),也進一步證明歌曲對學習有積極的作用。
這一部分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英文歌曲對英語學習者語音、語感、語調(diào)、語法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其對英語記憶力的影響。
Fonseca Mora指出音樂和語言具有密不可分的共同點:首先,它們都是對聲音的處理。另外,雖然音樂主要是基于情感,語言比音樂更精確,但是他們都是由作者或說話人傳遞信息的媒介。一般語言交際主要涉及聽覺、視覺、動覺等感覺,在言語聽覺這個層面上,語言和音樂都有音高、語調(diào)(音調(diào)變化構(gòu)成的旋律模式)、音量、音色、重音、節(jié)奏和停頓等特點(Fonseca Mora,C.2000)。美國的一位語言學家Ray Jackendoff在《生成調(diào)性音樂理論》(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GTTM)中探討了語言與音樂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他認為:人對音樂的感知是與生俱有的,人們對音樂的感知并行于人們對語言的感知??墒褂⒄Z學習者在短時期內(nèi)學到地道、純正的英語(Lerdahl&Jackendoff 1983)。這樣在音樂節(jié)拍的暗示下,聽或?qū)W唱中,必然注意并記住重讀與非重讀音節(jié)。當學習者積極地跟在原唱者后面反復模仿吟唱,當說唱時單詞的發(fā)音模仿得惟妙惟肖,開口說唱英語的信心就會逐漸增強??梢?,聽或唱英文歌曲可潛移默化地為開口講英語,克服“聾啞英語”,逐漸擺脫“中國腔”,向地道的英語靠攏提供有力幫助。
由Liberman等提出的言語聽辨的肌動模型認為:聽話人利用關(guān)于言語發(fā)音的隱含知識來幫助聽辨(Liberman,A.M.,F(xiàn).S.Cooper,D.P.Shankweiler,M.Studdert-Kennedy 1967)。所以聽辨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依賴發(fā)音的好壞。英語的節(jié)奏近似音樂節(jié)拍,加之,英語歌曲既是有聲、有韻、有調(diào),又有歌詞連讀、略讀、重讀等規(guī)范的英語口語,繼而聽、唱英文歌曲的過程是一種對言語聽辨力的訓練,模仿是提升這種能力的最佳手段。模仿在心理上是一個隨著感知進行再現(xiàn)或嘗試的過程。這是人類一切學習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肌動模型啟示我們,在新單詞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模仿歌曲中的標準發(fā)音,由于語音教學的目的有的只在于實際學會發(fā)音,只要能正確發(fā)音,并不要求對每個音作科學的解釋,因此通過簡單模仿,比如跟唱,能夠正確發(fā)出的那些音位通過單純模仿就可以了,而對另一些較難掌握的音位來說,應該讓學習者理解發(fā)音的部位和有關(guān)特點后在進行自覺的模仿,注意發(fā)音器官的變化,并體會發(fā)音效果(田延明,王淑杰2010)。
音樂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記憶力?!耙驗橐魳纺軌蛑苯幼饔糜谌说那楦泻途袷澜?,對人有極強的感染力?!倍以谝杂⒄Z為第二語言的研究中也證實了音樂歌曲對英語習得的有效性。Tim Murphey教授在1992年選取Music&Media流行歌曲(1987年9月18日版)中的前五十首進行分析,指出流行歌曲所具備的簡單、極富情感、指向模糊和對話般的特征使聽者易于記憶(曾欣悅2008)。這是因為:①音樂歌曲可以使人的聽覺變得更加敏銳、精細。在適當?shù)囊魳翻h(huán)境和條件下進行聽力培養(yǎng),會使人聽力方面的潛能充分發(fā)展。以良好的音樂聽覺為基礎(chǔ),學習者更易于捕捉細微的英語語音語調(diào)的變化。②英語和音樂都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學生若經(jīng)常欣賞樂曲,可增強樂感和語感。并在學唱中,高效記憶單詞。③音樂的旋律以聲覺的方式刺激大腦,激活了大腦細胞,提高了大腦的記憶功能,使英語學習過程變得輕松而美妙并易于接受。
通過這次調(diào)查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大學英語課的閱讀教材普遍偏難,這樣做其實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承受力,違反了客觀規(guī)律。人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能力具有局限性。80年代神經(jīng)生理學發(fā)現(xiàn),重量只占體重2%的腦消耗能量達到全身的20%,腦能量代謝是最高的。在神經(jīng)信息加工過程中,到處都伴隨著能量代謝的變化。神經(jīng)信息在電學表現(xiàn)形式和化學表達形式間發(fā)生順序性和并行性的交替變換,實現(xiàn)信息的傳遞、放大和轉(zhuǎn)換等加工過程。太困難的學習任務一下子加大了勞動強度,超過加工能力的限度,人就會放棄這個任務(田延明,王淑杰2010)。相比而言,英文歌曲也是作為一種閱讀材料被使用的,一般歌曲簡單易懂,用詞較少,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閱讀它們是比較輕松的學習任務。
雖然以上理論表明聽唱英文歌曲對英語學習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不可避免地還存在一些問題: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對英文歌曲感興趣,并且對于不同類型的歌曲,大家的喜好也不同。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聽唱英文歌曲主要是對英語聽力、語音、詞匯記憶方面的訓練。而作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大學生,這種課堂內(nèi)容未免太過簡單,學生學不到太多的東西,反而會削弱他們的上課積極性;作為課堂知識的接受者,學生對于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自然也有想法。雖然大學生總體認為這樣會給原本枯燥的英語課堂帶去生機與活力,他們也期待這樣的改變,但是也有部分大學生質(zhì)疑:花錢上這樣的課到底值不值?因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在,學生們只需點擊鼠標,海量的有效資源都能被搜索到,既然這樣,還有必要花40分鐘坐在課堂聽老師講自己在幾秒鐘內(nèi)就能找到的東西嗎?作為教學目的的英文歌曲需要語言優(yōu)美,愈發(fā)珍貴,歌詞內(nèi)容既貼近現(xiàn)代生活和學生實際,積極健康,催人上進,又具有較強的思想性、時代性、科學性(邵玲2005)。而如今的英文歌曲良莠不齊,許多都充斥著低俗的東西,帶給學生消極、負面的影響。所以在歌曲的選擇上,對老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中國大部分英語教師是specialists in English,很少是generalists,他們普遍缺乏音樂方面的知識,例如如何通過分析歌曲的節(jié)奏等來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意義等等。所以要將音樂用于大學英語教學,這就對教師自身的知識結(jié)構(gòu)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就要求每個教室需配置相應的多媒體設施,然而對于部分學校來說會是一筆較大的經(jīng)濟投入。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建議學校單獨開設一門通過英文歌曲學英語的公共選修課,這樣就能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quán),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喜愛音樂與英語的學生在一起能更好地交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氣氛。
課前預習:老師應將下一節(jié)課要討論的歌曲提前通知學生,讓他們收集相關(guān)的資料:如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作者和歌手背景等,并準備自己感興趣的一些問題和話題供上課討論。
課堂上
(1)歌曲學唱:第一步:放第一首歌曲讓大家靜靜欣賞,讓學生們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時,產(chǎn)生學唱的積極性。第二步:在幻燈片上打出歌詞,再放歌曲,老師教唱,學生練唱。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糾正語音。第三步:再放歌曲,學生跟著清唱。
(2)學生資料共享:由學生們分享他們課后找到的各方面的背景信息,最后老師可以作出補充。
(3)基礎(chǔ)知識解析:英文歌曲里有許多“時髦詞”和地道的表達,此外也可以學習許多實用的詞組、句型。比如:在Celine Dion的一首Because you loved me中有幾句歌詞:You’re the one who held me up,you are the one who saw me through.其中有兩個詞組hold up在這里表示“支撐”,see through在此表示“看穿,懂得”,這些詞組的實用性都很強。學生們可以就不懂的單詞、詞組、句型、語法、句式等提出問題,先由其他學生解答,若學生遇到困難,可由老師幫忙解答。也可以提出自己覺得用得好的詞、詞組等與其他同學交流。
(4)翻譯的訓練:歌詞的翻譯也是文學翻譯,此外歌詞具有很多詩的特色,許淵沖先生提出的形、音、譯“三美”的詩歌翻譯原則,應當成為我們進行歌詞翻譯的指導思想(張志強1997)。在課堂中學生們可以試著去翻譯,之后拿出自己的譯文和大家比較,討論看看這句歌詞的哪種譯法更接近“三美”原則。例如《珍珠港》的主題曲“There you’ll be”中有一段歌詞寫得很美:In my dreams I’ll always see you soar above the skies/In my heart there’ll always be a place for you/for all my life/I’ll keep a part of you with me/and everywhere I am there you’ll be.學生甲將其譯成:在我的夢里,我總是看見你架著飛機直沖云霄;在我的心里,永遠都會有你的一席之地。我會珍藏對你的記憶,不論我到哪里,你都會如影隨形。如果學生乙有更好的翻法可以拿出來和大家交流,活躍課堂氣氛。歌詞翻譯也是文學翻譯。
(5)問題討論:學生提出之前準備還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的范圍不限,學生可根據(jù)所掌握的信息對歌曲進行仔細分析和大膽的猜想。然后老師可以闡述自己對于歌曲的看法。
課后寫的訓練:老師可建議學生關(guān)于本課寫一篇文章,字數(shù)、內(nèi)容不限,這就要求學生們能把對這首歌及關(guān)于它的一切信息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海量的資料中(無論是課后還是課上得到的)如何篩選最有效信息作為寫作素材,從眾多評論中提煉出自己的獨特觀點。
選擇英文歌曲應遵循一些基本原則:(1)歌曲清晰。節(jié)奏和緩、曲調(diào)優(yōu)美、唱詞清晰;歌詞內(nèi)容應與學生的年齡水平相適應,易于接受,語法正確。(2)歌曲有發(fā)揮的空間。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歌曲要語音標準,有值得討論的詞匯、句型等,一定的文化知識。筆者在此推薦幾本教材,美國ESL專家Millie Grenough編寫的六冊系列教材Sing it!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Song,中國十大名師之一的賴世雄老師的聽音樂學英語一書。老師可以從中選取些合適的歌曲,并從這些教材中汲取靈感。(3)形式的變換。不同的學生喜歡不同類型的英文歌曲,所以每節(jié)課可選取不同類型的歌曲來進行教學。教學設計的形式,練習的形式做些變換,讓學生感受到每次課都有新鮮感。
對教師的要求:(1)教師的領(lǐng)導方式。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美國心理學家勒溫(K.Lewin)于1939年曾研究了組織者的領(lǐng)導方式對其成員的影響問題。結(jié)果表明:當組織者是權(quán)威型的,小組氣氛會緊張、沉悶;當組織者是放任型的,小組表現(xiàn)出無組織、無紀律、無目的的特點。只有當組織者是民主型的,小組成員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和主動精神,善于合作,活動效果很好。所以教師的領(lǐng)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氣氛的形成。(2)教師的移情。它指教師將自身的情緒或情感投射到學生身上,感受到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引起與學生相似的情緒性反應。師生雙方彼此的移情體驗會促進師生感情的溝通與融洽,進而促進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的形成(李紅2007)。
隨著近年來對二語習得理論的研究和外語教學規(guī)律的探索,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受到眾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關(guān)注。國內(nèi)較早將音樂運用在英語課堂的是華東師大外語系的張民倫等。他們編寫的英語專業(yè)聽力教材《英語聽力入門》的練習形式主要為跟著歌詞唱、選押韻詞等。這一階段,運用歌曲進行課堂教學的只局限于聽力課或口語課,而且形式單一,缺乏深度和廣度。音樂更是無所作為,僅在一些外語聽力錄音帶上作背景音樂而已。應惠蘭主編的《新編大學英語》把音樂融入教材,其練習形式是以歌詞填空和跟著唱為主(曾欣悅2008)。從以上的教學嘗試中筆者看到:音樂還只是作為一種陪襯品,它和英語教學的聯(lián)系比較松散,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英文歌曲對英語學習者語音、語感、語調(diào)、語法的積極作用,及其對英語記憶力的正面影響。而從本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到筆者探討了英文歌曲運用于大學英語課堂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建議以選修課的形式將熱愛音樂和喜愛英語學習的學生聚集起來,讓這樣的英語課堂不僅成為使學生獲得語言知識的場所,而且成為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的地方。雖然這種模式的實施存在不小的困難,但若學生、教師、學校領(lǐng)導乃至社會能群策群力,不畏艱難,定能掃清這些改革中的障礙。筆者希望能通過這種新方法的提出給讀者帶來些許的啟示,為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和當前大學的英語教學帶來新的契機和動力。
Fonseca Mora,C.(2000).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Melody Singing[J].ELT Journal.
Lerdahl&Jackendoff.(1983).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M].Cambridge:Mass MIT Press.
Liberman,A.M.,F.S.Cooper,D.P.Shankweiler&M.Studdert-Kennedy(1967).Perceptions of the Speech Role[J].Psychological Review.
李紅(2007).教育心理學[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邵玲(2005).英語教學中實施教唱英文歌曲的實驗研究[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4)。
田延明,王淑杰(2010).心理認知理論與外語教學研究[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紅(2000).聽歌法在英語聽說課上的有效應用[J].國外外語教學(4)。
王璐(2006).情感過濾假說與英語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
王瑜卿,袁敏英(2010).中國古代教育的辦學類型及現(xiàn)代啟示[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謝靜蓉(2008).英文歌曲與英語口語教學[J].成都大學學報(4)。
曾欣悅(2008).大學英語課堂教學[C].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
張威,劉春波(2010).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及改革策略[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9)。
張志強(1997).英文歌詞的歌詞的翻譯[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
20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