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姮 李 曉 古俊釗
(1.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530001;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臨床腫瘤中心,廣西南寧530021)
第二語言習得與護理專業(yè)英語口語教學
黃秋姮1李 曉1古俊釗2
(1.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530001;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臨床腫瘤中心,廣西南寧530021)
在當前世界各國急需護理人才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國護理專業(yè)(英語方向)英語口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運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提高護理專業(yè)英語口語教學水平的策略。
護理專業(yè);英語口語;第二語言習得;文化
隨著世界人口逐漸老齡化,許多國家都出現(xiàn)了護理人員短缺。中國加入WTO后,很多外籍人員來華工作生活,醫(yī)院對精通英語的復合型護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擴大。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醫(yī)學院校開始設立護理專業(yè)(英語方向)本科教育,要求學生既系統(tǒng)掌握護理學基本理論和技能又具備良好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培養(yǎng)國際型護理學高級人才。該專業(yè)設置的護理專業(yè)英語課程,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將英語引入專業(yè)學習和實踐,重點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在今后護理工作中能準確與醫(yī)生和患者用英語交流。然而目前教學的效果還不理想,無法達到涉外護理工作的要求。針對以上問題,筆者運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對如何提高護理專業(yè)(英語方向)英語口語教學水平進行探討。
第二語言習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導的情況下通過有意識學習或無意識吸收,掌握母語以外的一門語言的過程”(Ellis 1986)。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理論體系的構(gòu)建以揭示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和規(guī)律為主要目標(戴煒棟,周大軍2005:62),其研究格局具有多側(cè)面、多方法的特點,導致該領域中的理論或模式層出不窮。目前學術(shù)界廣泛認同的有: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Stephen D.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文化適應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中介語理論(Interlanguage Theory)、語言普遍性理論(Linguistic Universal)等。這些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外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最重要的貢獻是明確指出并論證了第二語言學習者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學習精神的人,而不是以往理論描繪的消極、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在語言教學中,應以他們?yōu)橹黧w,而不應以教師為中心。這一觀點充實了外語教學理論的內(nèi)容,促使外語教學法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轉(zhuǎn)移(鐘啟泉,左煥琪2002:76)。
中國學生的第一語言體系是漢語,英語是他們學習的第二語言,運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來指導我國英語教與學的過程,對改革英語教學方法、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薄弱。劉潤清(2005:247)等對3所國家教育部直屬院校四年級學生隨機抽樣125人的一次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73%的學生口語能力普遍較弱。李培隆等(2008:893)對部分護理專業(yè)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為,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口語存在語法錯誤、詞匯短缺、語音語調(diào)不正確、話語銜接困難等問題。
第二、學生缺乏系統(tǒng)的跨文化護理知識。在護理專業(yè)資格考試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護理技術(shù)的考題掌握較好,而涉及文化差異的考題錯誤率較高(李慧娟,姚婷2007:42)。學生對不同英語國家文化知識不熟悉,使其在護理工作中影響護患溝通,難以給患者提供貼切的服務。
教師的教學方法單調(diào),教師角色錯位。束定芳對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70%以上的教師仍用語法翻譯法教學(束定芳2005:6)。這是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一味地做課文講解翻譯,實用性不強,而學生希望能和教師多交流。夏紀梅(2002)的調(diào)查也顯示,90%的被試教師認為自己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的主要角色是語言講解者和語言示范者。這種教師處于中心地位的角色,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fā)揮,無法得到必要的語言訓練和在問題解決中習得語言。
語言輸入是第二語言習得的中心部分,任何外語的習得都要從它開始。在外語習得過程中,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文化寓于語言之中,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表現(xiàn)形式,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語言學家Robert Lado(1957)說,“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弊o理英語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習得護理英語的主要場所,語言環(huán)境是促成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因此,語言輸入、社會文化因素、護理英語課堂教學環(huán)境是影響我國護理專業(yè)英語口語教學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以下將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根據(jù)Stephen D.Krashen/(1986)的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是導致語言習得的關(guān)鍵。他提出“i+1”語言輸入假設(i為現(xiàn)有水平,1為略高于i的水平),該假設的實質(zhì)在于通過足夠量的語言輸入促成第二語言習得的發(fā)生。根據(jù)“i+1”語言輸入的觀點,語言材料的大量輸入可為學習者提供許多選擇和實踐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獲得較多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就必須盡可能創(chuàng)造出為了真正的交際目的使用英語的機會,來讓學生接觸到多種可聽懂的語言輸入(張國揚,朱亞夫1999:125-126)。
首先,教師應教學生基礎英語口語。鼓勵學生掌握基本日常用語,對常用的句型能脫口而出。另外,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語音,可集中講國際音標中音素發(fā)音規(guī)則,指導學生注意對爆破、連讀、同化、弱讀、重音等語音語調(diào)的把握。當學生出現(xiàn)語音錯誤,教師應根據(jù)具體情況予以糾正,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音頻等加強口語練習,養(yǎng)成模仿、朗讀、背誦習慣;鼓勵學生堅持聽力訓練、學英文歌曲,以提高學生英語口語的信心。
其次,教師應教學生護理專業(yè)相關(guān)英語知識。護理英語專業(yè)詞匯包括內(nèi)、外、婦、兒各科常見疾病名稱、藥名、普通醫(yī)療器械名稱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構(gòu)詞,了解詞綴,掌握醫(yī)護專業(yè)詞匯構(gòu)詞法。具體體現(xiàn)在指導學生學習各種英文書寫的病人入院登記表、體檢表、臨床記錄、醫(yī)生的處方、醫(yī)囑、注射治療單、護士交接班報告、意見本、感謝信等,這些輸入性材料能讓學生接觸到日后工作中所使用的詞匯。
語言和文化是和諧統(tǒng)一的,不同的地域有其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在文化適應模式理論中,Brown(2000:169)提出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指人逐漸適應一種新的文化過程。John H.Schumann(1976b:15-28)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是文化移入的一個方面,是文化適應的一部分,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文化的適應程度將會制約他的第二語言水平,因此學習者要試圖融入目的語社團。
護理學范疇中,人是護理服務的對象。護理服務以人為本,體現(xiàn)人文關(guān)懷。對于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人群文化差異,思維差異等,學生應掌握并運用于未來工作中,使患者獲得最佳健康狀態(tài)。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拓展英語國家文化知識面,全面介紹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風俗習慣。
第一、教師可采用文化專題介紹法,給學生系統(tǒng)介紹目的語國家的民族文化、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使學生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有總體的了解,并比較它們與本國文化的差異。例如在美國文化中,明確表達觀點是溝通的有效方式。美國護士常鼓勵患者表達自己對疾病的態(tài)度、內(nèi)心的想法。但中國醫(yī)生和護士因為擔心疾病問題會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很少鼓勵患者說出內(nèi)心焦慮,而從家屬、病友等側(cè)面渠道了解患者的想法。
第二、教師可利用英語原版電影進行教學??蛇x取護理視頻對話片斷,為學生進一步向?qū)I(yè)英語交流奠定基礎。如《實習醫(yī)生格蕾》(Grey’s Anatomy)是一部以醫(yī)學為主題的電視劇,護理英語詞匯的信息量大,涉及的日常交際用語貼近生活,可幫助學生學會得體地與醫(yī)生、患者交際。同時,學生也能熟悉醫(yī)護人員使用的詞匯縮寫形式,如DOA(dead on arrival)指送到已死亡,SOB(short of breath)指呼吸困難,BM(bowel movement)指腸蠕動等。通過電影中地道通俗的語言,給學生提供了醫(yī)院工作的真實視覺情景,讓他們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并促進他們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
文化適應模式理論認為教師應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理想的外語課堂教學環(huán)境應該是: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直接使用目的語的場所和機會,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交際,并能激勵學生參與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交際活動(張國揚,朱亞夫1999)。因此,教師應把有目的性的活動和真實語言材料引進課堂教學,滿足學習者的需要。
第一,課堂教學的組織要使學生能直接參與交際。教師可把教室布置得像診所或病房,并放血壓計、溫度表等醫(yī)療器械。用臨床護理出現(xiàn)的個案為例,設置醫(yī)、護、患者等不同的角色進行口語訓練,并設計一系列將來工作中要解決的任務。如:怎樣進行門診或入院病人接待,怎樣安慰心情煩躁病人,怎么給病人健康教育,怎樣執(zhí)行醫(yī)囑等。采用視聽說結(jié)合方法,模擬學生日后遇到的情境和問題來學習語言,以提高他們在真實護理環(huán)境中的英語交際能力。
第二,教師以組織者、幫助者的身份參與課堂交際活動。教師的任務是組織和引導學生的課堂活動、明確口語訓練任務、選擇活動方式、講明練習要領,確保學生有足夠練習機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教師可指導學生護理操作訓練與英語聽說練習相結(jié)合。如:督促學生課前自學英語的護理操作流程,做好預習準備。課堂上,一名學生在練習靜脈輸液、給氧治療等護理操作時,另一名學生則用英語講解步驟,然后兩學生再輪換角色,教師在一旁指導。圍繞交流的實際需要,學生在強化每一項操作中,逐漸融入護理聽力和口語訓練,從而加深對語言的認知、理解和內(nèi)化。
護理是專業(yè)性很強的世界性事業(yè),中國護士如果能熟練掌握護理專業(yè)英語口語,就能參與國際競爭,學習發(fā)達國家先進護理理念和技術(shù),從而極大地促進國內(nèi)護理事業(yè)的發(fā)展。要深入推進護理專業(yè)(英語方向)英語口語教學,需要在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對護理英語教學具有積極的啟示和指導意義,但該領域中的理論或模式眾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少有40種以上,它們有些相互補充,有些相互對立。我們應該系統(tǒng)、完整、全面地把握各派理論,辨證地整合、優(yōu)化,從而博采眾長。在具體護理英語口語教學實踐中,教師自身要終身學習,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護理英語專業(yè)知識,重視學生護理英語聽說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不同的學生需求、教學目標、教學環(huán)境等,選用適合的教學理論和方法來獲得最好的效果,以促進國內(nèi)護理英語口語教育水平的提高。
Brown,H.Douglas(2000).Principles of Language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llis,Rod(1986).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Stephen D.(1986).Bilingual Educ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J].Californi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Lado,Robert(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chumann,John H.(1976b).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Getting a More Global Look at the Learner[J].Language Learning,Special Issue Number 4.
戴煒棟,周大軍(2005).中國的二語習得研究:回顧、現(xiàn)狀與前瞻[J].外國語(6)。
李慧娟,姚婷(2007).從美國CGFNS和RN資格考試思考護理文化的差異改進護理英語教學[J].中國護理管理(7)。
李培隆,韋祥剛(2008).我院護理專業(yè)(英語方向)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狀況調(diào)查與分析[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5)。
劉潤清,戴曼純(2005).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xiàn)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束定芳(2005).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夏紀梅(2002).大學英語教師的外語教育觀念、知識、能力、科研現(xiàn)狀與進修情況調(diào)查報告[J].外語界(6)。
張國揚,朱亞夫(1999).外語教育語言學[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鐘啟泉,左煥琪(2002).外語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