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婧,嚴仲連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24)
貴州省農(nóng)村地區(qū)學齡前“留守兒童”個性問題與解決措施
——以貴州省黃平縣某幼兒園為例
陳澤婧,嚴仲連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24)
編者按:值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實施一周年之際,為貫徹規(guī)劃綱要精神,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又好又快發(fā)展,本刊組織了專題論文,分期刊發(fā),以期推動對規(guī)劃綱要精神的貫徹落實。
隨著農(nóng)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zhuǎn)移,留守兒童群體開始出現(xiàn)。對學齡前留守兒童產(chǎn)生的個性問題現(xiàn)狀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家庭角色缺位”、“隔代監(jiān)護”和“沖突的觀念所產(chǎn)生的教育落差”是農(nóng)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個性問題產(chǎn)生的三個重要原因,而留守兒童個性問題的解決要以情感為突破口。
農(nóng)村留守兒童;個性問題;情感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在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滯后的貴州省農(nóng)村地區(qū)有大量的勞動力向城市轉(zhuǎn)移。農(nóng)村勞動者在向城市或發(fā)達地區(qū)流動的過程中,由于條件限制,不得不讓自己的孩子留守在農(nóng)村,托給老人、親戚或他人來照顧和教養(yǎng),這就逐漸形成了“留守兒童”群體[1]。貴州有3900萬人口,是我國勞務輸出的主要省份之一,留守兒童占全國留守兒童的4.41%,占本省兒童總數(shù)的9.5%[2](P12)??梢?貴州省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比較多。
留守在農(nóng)村地區(qū)的農(nóng)民工子女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關心和關愛,因此一些個性問題更容易產(chǎn)生。目前國內(nèi)關于留守兒童個性問題的研究焦點多放在小學及初中階段,對于學齡前留守兒童的相關研究尚少。學齡前階段是兒童個性形成和發(fā)展的最初階段,可塑性較強,同時自我保護能力和調(diào)控能力較弱,因此,農(nóng)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個性問題不容忽視。
“個性存在著共性。”[3]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個性同樣存在著一些心理上的相似之處,即心理上的共性?!八^心理上的共性是指某一群體、某一個階段或者某個民族有共同的典型的個性特征。它表現(xiàn)在人們對問題的看法;對己、對人、對事物所持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在愿望的實現(xiàn)中,都有某種共同性或相似性。心理上的共性是在一定的群體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的,它具有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盵3](P13)通過學齡前留守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分析其個性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解決留守兒童個性問題的前提條件。
經(jīng)走訪貴州省黃平縣“新星幼兒園”了解到,該幼兒園共有2至6歲的幼兒563名,其中留守兒童116名,留守兒童占兒童總數(shù)的20.6%。通過對幼兒園教師的訪談、與兒童的交流以及對兒童行為方式的觀察,發(fā)現(xiàn)學齡前留守兒童存在的個性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普遍存在留守兒童在活動和游戲中反應較非留守兒童遲緩的問題,留守兒童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回答速度和頻率都不及非留守兒童,較缺乏自信心。第二,留守兒童與老師的互動和溝通情況沒有非留守兒童好。很多非留守兒童會主動向老師“匯報”自己在家庭中的情況,而留守兒童在園時積極主動向老師講述自己家庭生活的情況較少,往往是老師問一句該兒童回答一句。第三,留守兒童個性還呈現(xiàn)出兩種極端。有的留守兒童膽子非常大并且攻擊性較強,在園時,常與同伴發(fā)生口角或肢體沖突,在活動和游戲中不遵守紀律,為所欲為,容易造成行為失范;而有的留守兒童則膽子非常小,他們在園時與老師和同伴的溝通交流較少,且較膽怯、緊張、羞澀,害怕老師注視,在回答老師問題時聲音非常小,這類留守兒童交往的同伴較少并且很固定。第四,留守兒童往往較缺乏安全感,對老師較為依賴。例如,有個小班的留守兒童,每天午睡起來都會在老師身邊不停地問:“老師,今天我乖哈?”(方言),當?shù)玫嚼蠋煹目隙ù饛椭?他又說:“我乖,等一哈,我家外婆就來接我哈?!保ǚ窖裕?過幾分鐘后又重復詢問。
盡管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一些個性問題,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留守兒童個性中存在的積極的一面。例如,留守兒童在很多事情上由于缺少父母包辦,因而獨立性較強,自主性較強。我們不能單一、固定、片面地看待這一群體,更不能歧視或蔑視這一群體。
每一個學齡前留守兒童所出現(xiàn)的“個性問題”,其背后都可能有許多錯綜復雜的原因。這些原因有的具有個別性,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癥下藥”;有的原因則有共性,為大多數(shù)學齡前留守兒童家庭所具有。在本文中,筆者從家庭角色缺位、隔代監(jiān)護及長輩間觀念沖突這三個普遍原因進行分析,以期為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的個性問題提供有益思路。
農(nóng)村“留守兒童”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位,是學前兒童不能對父母形成良好安全依戀的主要原因,這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安全?!跋嚓P研究表明缺乏親情關注,兒童難以進行自我認定、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缺乏體驗愛和施與愛的能力,較難發(fā)展與周圍環(huán)境的良好關系,因此容易出現(xiàn)適應不良性行為,如退縮或沖動、內(nèi)向、孤僻、敏感多疑、性情古怪而人際關系緊張、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降低等個性行為障礙和心理健康問題?!盵4]有的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關注和關愛,往往就會伴隨著一種自卑情緒,膽怯、缺乏自信心、同伴交往能力也較弱;而有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在家庭中長期得不到關注和關愛,在園時常常通過失范行為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
根據(j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具有“生理的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等五個層次的需要,只有前一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后,才能更好地向后一層次的需要發(fā)展[5](P323)。在當今貴州省的農(nóng)村家庭中,盡管學齡前留守兒童的“生理的需求”基本能保障,但他們更高層次的需求卻面臨著危機。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的角色缺位,往往會造成學齡前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關愛、在危難或脆弱時缺少父母及時幫助和關懷而缺乏安全感。當他們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又會影響到他們下一層次需求的獲得和滿足,從而容易造成他們?nèi)狈w屬感,同時“感受愛”和“施與愛”的能力也易產(chǎn)生障礙,而這又會進一步影響到“留守兒童”尊重需求的滿足以及下一個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即“父母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會影響學齡前留守兒童“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以及更高層次需求的獲得和發(fā)展,進而容易造成學齡前留守兒童更多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靶睦韺W研究表明,在個體的早期發(fā)展中,父母的愛、支持和鼓勵容易使個體建立起對初始接觸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這種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兒童形成正確的社會態(tài)度和良好的同伴關系,保證了子女成年后與他人的順利交往,如果個體早期缺乏這種信任感和安全感,會隨著個體的發(fā)展逐漸產(chǎn)生一種孤獨、無助的性格,難以與人相處,因而容易產(chǎn)生心理異常?!盵6]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少父母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往往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定時期的不適應感,嚴重的則會導致心理行為的異常。
很多農(nóng)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的父母時常不在身邊,他們?nèi)鄙儆H子游戲的條件,而親子游戲又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親子游戲不僅有利于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還有利于兒童社會性交往的發(fā)展以及在游戲中智力、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學齡前留守兒童在這些方面的缺失,容易造成他們在游戲和活動中面對老師的提問時,反應遲緩或不知所措。有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間的親子關系淡薄,在家庭中又缺乏適當?shù)慕涣鲗ο蠡蛲姘?在同伴交流和社會交往方面的能力較弱,因而在園時與同伴溝通、與老師互動的情況都不太良好。有的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在心理上會產(chǎn)生一定的自卑或抵觸情緒,不愿意和別人談及父母或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況,當別人問及時,有的兒童甚至會用“發(fā)脾氣”來釋放內(nèi)心的不滿。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親子關系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幫助兒童形成最初的立場、觀點和處理事物的方式方法,進而構成其個性的雛形[7](P386)。因此,父母在家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隔代監(jiān)護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后,由祖輩(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來撫養(yǎng)留守兒童的一類監(jiān)護方式[8]。由于留守兒童的祖輩年紀較大并且文盲半文盲比例較高,因此在這種隔代監(jiān)護的狀況下成長的學齡前“留守兒童”,在掌握知識方面就很難從監(jiān)護人那里獲得良好的輔助和指導。從心理上說,由于過大的年齡差距不免會產(chǎn)生難以跨越的代溝,這容易造成學齡前留守兒童與隔代監(jiān)護人溝通交流上的障礙,若留守兒童某些心理上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排解,日積月累就會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埋下隱患。
由于貴州省農(nóng)村地區(qū)封建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在當?shù)?人們普遍持有“養(yǎng)兒防老”和男孩可以“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的觀點,因而“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十分嚴重。這就造成了隔代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中男孩和女孩的態(tài)度有明顯的差別。他們往往對男孩較為偏愛,很多隔代家長更是對其百依百順,十分溺愛,這就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任性、懶惰。這類留守兒童在園時膽子非常大,在活動和游戲中不遵守紀律,時常和同伴發(fā)生矛盾,并且有的留守兒童性格固執(zhí),即使知道自己犯錯誤了也不認錯或道歉。有的留守兒童認為在學校闖禍了有祖輩承擔責任,因此為所欲為,而有的留守兒童則是希望通過犯錯誤來增加與父母的見面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祖輩對其管教不嚴,留守兒童今后很容易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沾染惡習,易受社會上不良份子的引誘而走上犯罪道路。對于“留守兒童”中的女孩,隔代家長對其往往認為“女孩遲早是要嫁出去的”,因而對女孩接受教育更加不重視?!傲羰嘏ⅰ痹谶@種長期被邊緣化的狀態(tài)下成長,容易造成她們性格上的自卑,也不利于其自尊心、自信心的養(yǎng)成及她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定。
由于學齡前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生活,耳濡目染,因而生活上和思想上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而他們形成的這些新思想、新知識,又難免會在交流中傳遞給家中兒童。不論這種交流是否頻繁,留守兒童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一些內(nèi)容是學齡前留守兒童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物,這就容易激發(fā)他們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然而,若是這些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教育,這種“城市生活”往往又只能依靠“打工”的方式才能得以實現(xiàn)。
學齡前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農(nóng)村,無論他們是與祖輩、親戚還是其他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們在當?shù)氐玫降男畔⒍寂c在外打工的父母傳遞給他們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別。不得不承認生活環(huán)境上的差別會造成某些思想觀念上的差別,留守兒童父母和祖輩家長之間甚至會產(chǎn)生一些觀念的沖突,教育方式和教育內(nèi)容的沖突,而這些不同的信息都會同時對學齡前留守兒童的認知產(chǎn)生影響。兒童要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選擇性地接受,若處理不當就容易造成他們焦慮和情緒的不穩(wěn)定。此外,缺乏“教育的一致性”還容易造成對于同一問題,留守兒童對父母、祖輩及其他監(jiān)護人有不同的回答,甚至還會發(fā)展為他們言行的不一致,不利于其誠實品性的養(yǎng)成。
學齡前兒童的個性問題主要圍繞情感產(chǎn)生,因此,解決學齡前留守兒童個性存在的問題,需要以情感為中心。如,針對學齡前留守兒童開設托管中心、幼兒園配備心理輔導師、建立家長代管制度和結(jié)對幫扶制度等,都以圍繞著學齡前留守兒童情感的關懷為中心。
父母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使父母不能長期生活在留守兒童身邊,他們也要盡最大可能履行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父母可以經(jīng)常通過電話或書信與留守幼兒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和關心他們成長情況,盡可能好地建立親子關系,努力彌補親情缺失給孩子所帶來的無助感,讓他們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與關懷,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的而不是孤立無援的。當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父母要盡可能幫助其疏導和排解,避免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
另外,為外出務工人員代為照管留守兒童的長輩,要盡到代理監(jiān)護的責任,不僅要照管留守兒童的生活,還應關心他們的身心成長,多與孩子交流,噓寒問暖,讓他們在遠離父母生活的情況下也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
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能長期陪伴在孩子身邊,因此教師的關愛對于缺乏親情體驗的留守兒童來說,能起到情感的彌補作用。首先,教師要公平地看待每一個孩子,尊重孩子,不要對留守兒童有歧視和偏見,以利于減輕留守兒童的自卑心理。其次,老師應關愛留守兒童,主動關心他們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況,通過對留守兒童情緒和行為的解讀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幫助留守兒童排憂解難,給孩子以心靈上的慰藉。再次,通過“家長學?!焙烷_展“家園結(jié)合”工作,讓幼兒園老師與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更好地溝通和聯(lián)系,這不僅有利于教師更加了解留守兒童,還有利于提高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的教育水平,促進教育的一致性與持久性。最后,老師還可以通過幼兒園的游戲和活動來促進留守兒童個性的和諧發(fā)展。例如,可以引導兒童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或者相互關愛和幫助的活動等,來彌補留守兒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家庭觀念和家庭溫暖的缺失。
同伴交往是促進兒童個性和諧發(fā)展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夠增進兒童之間的友情,有利于留守兒童在集體中感受到來自同伴的關心和關愛,增強他們的集體主義感,也有利于他們?nèi)蘸笮纬煞e極的處世觀和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同伴之間經(jīng)常會進行一些平行游戲、聯(lián)合游戲和合作游戲等,游戲不僅能使留守兒童放松、使他們沒有心理壓力并且體驗到愉悅的情緒,還能幫助他們緩解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而帶來的自卑心理與焦慮情緒。
留守兒童是社會的一份子,對于學齡前留守兒童這一稚嫩的群體,不僅需要家庭、幼兒園、政府的關心和幫助,社會各界也應伸出援助之手,為留守兒童的更好發(fā)展獻一份力量。例如一些民間志愿組織的關愛行動、社區(qū)活動、媒體以及社會熱心人士、志愿者等給予的幫助等等,都能給留守兒童帶去溫暖和希望。
[1]劉正奎,高文斌,王婷,等.農(nóng)村留守兒童焦慮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2):177-179,182.
[2]張娜.農(nóng)村留守兒童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高玉祥.個性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趙紅,羅建國,李作為,等.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1):11-13.
[5]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張悅秋,閆冬梅.連云港市農(nóng)村4-6歲留守兒童心理行為調(diào)查[J].中國校醫(yī),2008,(1):8-10.
[7]方富熹,方格.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湯竟峰,汪宣浩.農(nóng)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缺失導致的問題與對策[J].學習月刊,2009,(16):71-73.
Issues on Individuality of Preschool“Left-behind Children”in Rural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m——Taking a Kindergarten in Huangping County as an Example
CHEN Ze-jing,YAN Zhong-l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With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the cities,group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began to emerge.Having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the issues arising from individuality of preschool and left-behind children,this paper shows the result that“absence of family roles”,“grandparent’s custody”and“the educational gap arising from the conflict of ideas”are the three main reasons for individuality of preschool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However,we should employ the emotion as a breakthrough for the problem of individualit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individuality;emotion
C913.5
A
1009-9735(2011)04-0031-04
2011-05-02
吉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幼兒園個性教育”(0905066);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城鄉(xiāng)一體化視域下的農(nóng)村學前教育研究”(DHA110228)。
陳澤婧(1989-),女,貴州凱里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專業(yè)碩士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嚴仲連(1969-),男,湖北漢川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