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古詩文注釋之疑點
劉萍
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雖經(jīng)反復修訂,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古詩文的注釋部分,進行了細致的考量,對其中存在的幾個疑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語文教材 人教版 古詩文 注釋
現(xiàn)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自2001年6月發(fā)行第1版以來,雖經(jīng)修訂,筆者仍發(fā)現(xiàn)諸多不解之處,現(xiàn)列舉一二,還請讀者指點迷津不吝賜教。
《木蘭詩》(第65頁)中“策勛十二轉”中的“轉”字教材作如下注釋:“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從注釋看來,“轉”字為量詞,但是《力王古漢語字典》中對“轉”的注釋是“讀zhuǎn,量詞,表示行為動作的次數(shù)”并舉此例為證。另外在《學生古漢語詞典》對“轉”的注釋是“讀zhuàn,量詞,旋繞一圈為一轉”,那直譯“轉”字,是譯為“級”、“次”還是“圈”呢?
《桃花源記》(第167頁)中 “處處志之”、“尋向所志”中的兩個“志”字含義和用法是否相同?在原文中“處處志之”的“志”先出現(xiàn),教材未作注釋,“尋向所志”的“志”后出現(xiàn),課本上對“尋向所志”整句解釋是“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2007年5月第2版的《教師用書》第176頁對“處處志之”的譯文是“處處都做了記號”。從以上譯文看,兩處“志”的含義應該都是“做標記”,是動詞,但是根據(jù)《力王古漢語字典》來看,“志”字有志向、記載、旗幟、痣四個意思,并沒有“做標記”的意思,倒是“志”的同源字“識”有此意向:“‘識(識)’的第二個義項是‘記住’,例如‘默而識之’(《論語·述而》),引申為‘加上標記’,又為‘標記、標志’,例如‘訖無文號旌旗表識,咸怪異之?!ā稘h書·王莽傳》),這一意義后來多作 ‘誌’”,而關于“職、識、幟、志”《力王古漢語字典》第984頁是這樣說明的:“職、識、幟三字雙聲疊韻,志,古之部,與三字為陰入對轉,雙聲,都有‘記’、‘標志’的意思?!墩f文》‘耳’部:‘職,記微也?!痧ァ读x證》:‘……今人不知識為幟之正文,職為識之本字矣?!吨芏Y·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變動。鄭玄注:‘志,古文識;識,記也?!墩撜Z·子張》:‘博學而篤志?!侮獭都狻芬自唬骸畯V學而厚識也?!庇纱丝磥怼奥殹笔恰白R”的本字,“識、職、志”三個字均有“記、標志”的意思,只不過有此義項的“志”被寫做“誌”,有經(jīng)過簡化,讓人難以追本溯源而已。故對兩個“志”字解釋為“‘志’通‘職’,原為‘標記’,在這里活用為動詞,譯為‘做標記’”更清楚明白。
《桃花源記》(第167頁)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中的“無論”的教材是這樣注釋的:“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盁o”“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無論’”。從注釋看來這里的“無論”是古漢語中常見的古今異義,翻譯這類詞時一般需要對兩個字分別解釋,那么“無”是“不要、不”,“論”是“說”,“無論”在這里的含義就該是“不要說或不必說”,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條件連詞”。但是教材上注釋中“不要說”和“(更)不必說”之間似乎應為頓號的標點符號用成逗號,很易讓學生誤以為“無論”的完整意思是“不要說,(更)不必說”,且前、后半句缺一不可,甚至以為“無論”是遞進關系。
《隆中對》(第198頁)中 “百姓孰不簞食壺漿”中“食”的讀音和意思,教材未做注釋,但在教材第198頁課文后的“研討與聯(lián)系(二)”中問及“簞”的讀音和含義,《教師用書》(2008年5月第1次印刷)第246頁給出的參考答案是“簞,名詞用作動詞,用竹筐裝著。”由此可知后面的“食”應該是名詞,是“吃的東西、食物”的意思,應讀作“shí”,但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246頁明確給出“簞食壺漿”中“食”字讀“sì”,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古時老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后用來形容軍隊受歡迎的情況?!薄吨腥A成語大辭典》第182頁也有相同的表述。可見《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華成語大辭典》表述中“食”有“給……吃”、“供養(yǎng)”的意思,是動詞,那么“簞”的用法還象《教師用書》上給出的“名詞活用做動詞”嗎?可能更應該是“名詞做狀語”,那么“食”字讀“sì”,解釋為“動詞,給……吃”更合理些。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158頁)中“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中“空”到底是讀“kōng”、“kòng”,做何解釋?教材對“空乏”的解釋是“資財缺乏。這里是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這個解釋似乎不夠明確,筆者猜測可能是說“空”和“乏”都是“缺乏”,在本句中指在資財方面缺乏。教材注釋的后半部分又強調在這里是動詞,因而“空”就應該解釋為“使……缺乏、使……空乏”?!锻趿艥h語字典》第855頁舉《論語·先進》中“回也其庶乎,屢空”這一例子時說“空”字舊讀“kòng”。《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214頁在分列第6個義項時說:“kòng(控)貧窮。《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不宜空我?guī)煛?。以上是否說明“空”應讀“kòng”,意思是“缺乏、空乏、貧窮”,在此活用為“使……缺乏、使……空乏、使……貧窮”?
廣東省深圳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