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蘭
(浙江省團校,浙江杭州310012)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互聯網迅速普及,并以其特有的優(yōu)勢影響和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當前,人們的網絡參與度越來越高,網絡參與者的低齡化已成為網絡發(fā)展的一個趨勢。截至2009年6月30日,18~24歲的網民人數占整個網民人數的35.3%,而高校在校生占到了其中的21.2%,高校在校生上網率達到了100%[1]。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文明載體,在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幫助的同時,也影響著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培養(yǎng)?;ヂ摼W中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在迅速傳播、碰撞和交融。由于年齡、認知水平、教育程度和經驗等方面的局限,大學生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穩(wěn)定的人生觀,對各種復雜的信息有時難以進行理性思考和價值判斷?;ヂ摼W中的不良文化侵蝕,將對他們的個性品質完善和長遠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yǎng)是一項基礎性工程,也是新時期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面對和著力研究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綜合發(fā)展,網絡的覆蓋面不斷擴大,應用的途徑日趨多樣,領域愈加廣泛,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日益深遠。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學習模式的信息化。隨著網絡的普及,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越來越靈活,可以自行上網查詢資料、搜索答案,也可以運用高校各種數據庫等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性學習。高校網絡硬件和軟件設施的發(fā)展,為大學生了解本專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拓寬知識結構、補充課堂學習內容甚至開展跨專業(yè)學習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
交互途徑的多元化。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jié)奏空前加快,基于網絡引力、學業(yè)壓力和現實生活壓力,大學生接觸網絡、熟悉網絡、參與網絡的途徑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在虛擬社區(qū)里,青年學生的信息搜尋、學業(yè)交互和心靈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得到了綜合性滿足。
人際關系的虛擬化。信息化網絡的發(fā)展,“使人類第一次真正擁有了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的世界,一個是虛擬的世界;擁有了兩個生存平臺,一個是現實的自然平臺,一個是虛擬的數字平臺”[2]。現實社會激烈的競爭,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和各種生活學習的壓力,使學生容易產生一種回避社會現實、拒絕接受現實社會賦予自身的責任、忽視人際交往等不良行為和情緒;而虛擬社會中各種假想的角色和不負責任的自由行為,可以大大滿足其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的精神需求和角色期待,虛擬化的人際關系容易使他們在網絡上各種精神寄托,虛擬世界的網絡生活幻化成為其真實生活的一部分,而對其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以及人格的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
生活方式的網絡化。網絡休閑、網絡娛樂、網絡消費等革新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博客、QQ、人人網、淘寶網等成為學生網絡生活的重要載體,網絡化生存成為一種時尚。但由于一些大學生缺乏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時還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和人生理想,而豐富的網絡游戲、各種娛樂資訊甚至包括一些不良的信息對于青年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們常常沉湎其中不能自拔,不僅沖擊著其正常的學習生活,而且對其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網絡是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群體影響可能產生積極的影響,但也有可能產生嚴重的負面后果。事實上存在的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就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網絡道德失范是信息化社會發(fā)展的伴隨產物。在國外,網絡道德尤其是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問題早已引起高度關注,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網絡倫理就明確譴責“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1)有意地造成網絡交通的混亂或擅自進入其他網絡及其相關的系統(tǒng);(2)商業(yè)性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3)偷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4)未經許可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戶場合作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為;(6)偽造電子郵件信息[3]。從我國看,網絡應用在高校派生出了一系列道德失范行為,產生了發(fā)展隱憂。筆者認為,它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觸碰法制紅線。網絡的開放性、隱蔽性使得極少部分大學生更容易放縱自己的行為,甚至忘記了自身的責任,任意妄為,導致一系列觸犯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如我國發(fā)生的第一起黑客事件即為大學生所為。缺乏法制約束,使得一些大學生從簡單的惡作劇到有意的嚴重犯罪,包括用病毒對計算機系統(tǒng)和重要信息進行破壞,進行網絡盜竊、網絡詐騙。
二是人際交互弱化。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都存在著“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際情感得以維持。網絡虛擬社會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間接和虛無。部分大學生在現實人際關系受挫時,不能有效轉換角色,沉迷于網絡,逃避現實,使得家人之間、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感情聯系日漸淡薄,久而久之會導致不愿也不善于與他人溝通,出現人際交互障礙,伴隨而來的是大量自我封閉的行為和孤僻不合群的個性心理。
三是道德人格偏失。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環(huán)境和個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網絡世界的自主性契合了大學生的個性張揚和欲望釋放。一部分大學生隨意使用各種不文明語言、參與“人肉搜索”,甚至破譯他人密碼、傳播各種病毒,扮演的是一個與現實社會不同的角色。如果這種行為得以長期的強化,將對大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產生很大的障礙[4]155。
“科學是不會有罪過的,有罪過的只是那些濫用科學的人們。”[5]大學生違背道德準則現象頻發(fā),不是單方面的作用,而是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認識,認真分析和把握。
從內因看,大學生“自律道德”的弱化是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內部因素。大學階段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也是不穩(wěn)定、極易受外來因素干擾的階段。同時,大學生正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亦是心理發(fā)展的“斷乳期”。求知欲旺盛,但社會生活經驗相對缺乏,而面對各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信息,若稍有差錯,就有可能失去對非道德誘惑的自我控制能力,從而引發(fā)網絡道德失范行為。
從外因看,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網絡自身發(fā)展特性所致。網絡不同于現實社會,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其開放性、隱蔽性、虛擬性等特點給大學生創(chuàng)造了“去個性化”“非人格化”的場景,使得各種現實的社會關系都不復存在,在心理上擺脫了現實環(huán)境的各種羈絆和束縛,這使沉迷于網絡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趨于孤立、自私、冷漠,理性思考缺乏,對他人的生活和社會發(fā)展持有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容易導致個體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水平降低,道德責任意識和行為責任意識削減[6]。二是現有法律監(jiān)督體系的缺失。雖然我國政府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規(guī),例如,《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管理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7],有了一定的網絡監(jiān)督機制,但總體來說,我國現有相關法律制度還不夠健全,滯后于網絡發(fā)展的實際狀況,執(zhí)法機制也不甚完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產生。
鑒于網絡道德失范的不良影響,高校當前要從人才培養(yǎng)的戰(zhàn)略高度,進一步探索有效舉措,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優(yōu)化網絡文明,推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當前,網絡道德教育已在發(fā)達國家興起。一些西方國家的高等學校早已把網絡道德教育列入教育課程,如美國杜克大學就對學生開設了《倫理學和國際互連網絡》的課程。我們的網絡課程,仍然以技術理論為主,并未深入探討有關網絡道德問題。大部分學生則認為計算機網絡與道德問題不沾邊,網絡的使用只是知識技術問題而不存在什么道德問題,這是一種帶有共性的錯覺[4]156。高校當前必須順應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大勢,從源頭清理入手,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一要完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目標體系。面對信息化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學校德育要更加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切實把提高大學生德性成熟度和道德實踐能力作為網絡道德教育最迫切的目標,科學制定教育目標,明確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觀點教育、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良好的品德操守教育、人生目標追求教育等方面的具體任務,更加突出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重點。
二要完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內容體系。圍繞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目標,加強研究分析,建立健全網絡道德教育體系,探索開設網絡精神教育、網絡學習教育、網絡法紀教育、網絡保健教育、網絡創(chuàng)業(yè)教育、網絡休閑教育、網絡交往教育、網絡安全教育、網絡禮儀教育、網絡誠信教育、網絡情感教育、網絡語言教育、網絡心理教育等課程[8],確保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xù)。
三要完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方法體系。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以聲、文、圖、像表達教學內容,實現學校道德教育由傳統(tǒng)教育方式向現代教育方式的轉型,由灌輸教育的方法向疏導教育的方法轉型,由單純接受“他教”向“他教”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轉型,由單一的課堂教育向課堂教育與載體教育相結合的轉型,增強教學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通過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要更加注重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消除不良文化的影響,使校園網絡文化成為高校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機制的新舉措。重點要做好三個結合的文章。
一要與高校整體的文化建設相結合。要立足《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立足高校實際,將網絡文化納入高校文化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部署,齊頭并進、統(tǒng)籌推進,用積極的校園文化抑制消極的網絡文化,用健康活潑的網絡文化培養(yǎng)和提升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整體文化氛圍和環(huán)境。
二要與專業(yè)計算機課程相結合。要結合計算機專業(yè)教育,深化大學生計算機應用教學,探索開展網絡制作應用基本技能課程,激發(fā)學生學習掌握電腦和網絡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大學生電腦操作能力和網絡使用技術水平雙提升。要在抓好學生計算機應用技能教學的同時,更加注重網絡道德教育,探索將網絡道德知識納入等級考試,切實使專業(yè)知識人才既有高端的技能又有優(yōu)秀的品德,從源頭杜絕網絡犯罪行為發(fā)生。
三要與高校主題文化活動相結合。要加強校園網的建設與管理,廣泛開展網絡主題活動,在校園網上開設有益的主題論壇,引導大學生在網絡中吸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他們欣賞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和文化品味。參照學生社團的組建模式,建立網絡文化相關社團組織,發(fā)揮大學生群體的優(yōu)勢,通過開展“網絡行為道德”主題活動、舉辦校園網絡維權行動等,使學生意識到網絡“有自由,但是更重品行”。
在當前形勢下,高校要加強與政府、大學生家庭的聯系溝通,加強自身網絡管理機制的建設,切實承擔起責任,加快構建“三位一體”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機制。
一要凝聚合力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高校要從大學生網絡道德規(guī)范化建設出發(fā),切實加強與地方黨政部門的聯系,加快建立完善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規(guī)章制度,確保有規(guī)范的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作保障。要加強與新聞宣傳單位的配合,加強高校網絡道德的社會宣傳,牢固占領宣傳先進文化和思想道德觀念的主陣地。要增強與公安、專業(yè)網絡管理機構的協(xié)作,加大校園周邊網吧等上網場所的規(guī)范化建設,切實優(yōu)化高校周邊環(huán)境。
二要集中精力完善服務平臺。在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倡導網絡道德禮儀新風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高校內網建設,加強信息網絡監(jiān)控,采取過濾非法網址、關鍵字信息、限制某些通信端口等技術手段控制學生的網絡信息,防止有害信息侵蝕大學生思想。
三要善于借力強化監(jiān)督管理。高校要積極邁出新步伐,充分發(fā)揮輔導員的作用,加強與大學生家長的聯系,及時反饋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參與網絡的不良苗頭和行為,凝聚家長的力量,延長教育觸及點,全面加強對大學生網絡安全和網絡道德意識的監(jiān)督和培養(yǎng)。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培育良好的大學生網絡道德,關鍵還是要從大學生自身出發(fā),從不同的個體和群體出發(fā),突出教育重點,以重點個體、重點群體的突破來帶動整體的提高。要堅持“思想政治課程教育”“團組織活動”的傳統(tǒng)思想教育方式,同時順應網絡發(fā)展趨勢,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采用BBS、聊天室、在線留言等多種形式與學生主動溝通,借助網絡的匿名性和自由交流的特點,掌握學生的真實想法,進行適時引導;建立網絡道德專題網站、網絡心理輔導中心、網絡行為道德討論等虛擬社區(qū),加強對學生網上不文明思想和行為的管理與引導。要加強不同大學生群體的研究,區(qū)分包括高技術群體、網絡游戲群體、剽竊他人作品窺探他人隱私群體等,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網絡道德教育。要加大對網絡道德失范大學生的關心和幫扶力度,以這類對象為參與者,組織開展各種公益實踐和社會服務活動,轉移其注意力,引導大學生融入社會生活,從沉迷于網絡的泥潭中走出來。同時,大學生也應該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建設,深化德性品質,培養(yǎng)自己的抗干擾力、克制力與免疫力,自覺地抵制不良信息以及與不良網絡行為作斗爭[9]。
[1]汪玉娣.網絡對大學生行為方式的影響及其對策[J].銅陵學院學報,2010(3):108.
[2]曾國屏.賽博空間的哲學探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83.
[3]鮑宗豪,李喬.我們面臨的網絡倫理難題[N].北京日報,2000-8-14(9).
[4]王湘南.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的思考[J].世紀橋,2010(9):155.
[5]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李永萍.淺談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J].消費導刊,2007(12):170.
[7]何欣.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外教育研究,2010(2):81-82.
[8]彭楓.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體系的構建[J].才智,2011(1):315-316.
[9]王鳳君,趙俊,李北星.高校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的若干問題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