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陶然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思想政治教研部 450002
良心是一個古老的倫理概念一直沿用至今良心是什么良心從哪里來中西方不同 領(lǐng)域甚至相同領(lǐng)域的學者都會給出多種解釋現(xiàn)在良心這個詞匯在我們的生活中頻頻出現(xiàn)幾乎可以與道德等同起來凡是違背道德的都是違背良心的但事實并非如此道德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良心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良心的起源解決的是良心是從哪里來的問題這是一個不斷的歷史演進過程是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再現(xiàn)在這個良心廉價與金錢至上的時代在這個缺乏時代核心價值的時代對良心的研究表面上似乎已經(jīng)落伍了但實際上意義重大而深遠。
現(xiàn)代的西方語言中良心在英文中是“conscience”在德文中是“Gewissen” 在法語中是“conscience”它們都是合成詞前綴都“con-”意思都是共同、同一的意思。后半部分的 science和“wissen”都是知識的意思。這里的知識,從古希臘哲學語言上說“美德即知識”,就是說美德是一種知識,一種認識。古希臘的社會意識認為,只要認識到了什么是對的,什么是對人有利的,就不會有人不去做。植根于這種信念,蘇格拉底認為,缺乏德性的人完全是因為認知的原因,他們沒有認識到什么是美德,或者沒有認識到美德的重要性。反過來,就有了“知識即美德”。就是說,只要一個人掌握了關(guān)于美德的知識,他就能自覺地實踐美德,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蘇格拉底認為永恒不變的知識最終來源是“神”,而德性、善均來源于“知識”,所以“良心”是神賦予人的屬性。
西方近代自由主義道德學主要代表,約翰?洛克(John Locke)站在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的立場上,反對“天賦觀念論”,特別對“天賦道德原則論”進行了批判。就良心而論,他認為良心不是天賦的。道德原則不僅作為外在的約束力不是天賦的,作為內(nèi)在的良心或“內(nèi)在法庭”也不是天賦的。良心是人們對自己行為善與不善所持的判斷。如果說良心是天賦的,那么各種人的各種不同或?qū)α⒌呐袛喽伎梢哉f是天賦的。但實際上人們不僅行為各不相同,甚至根本對立,而且良心傾向也是沒有共同的。良心、公道、虔敬、感恩、正義和貞潔,都是因地因人而異。所以,良心不是天賦的。
由沙甫慈伯利提出、哈奇森進一步豐富的道德感理論,發(fā)展到18世紀,開始有些新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這就是薩繆爾?克拉克的道德直覺論和約瑟夫?巴特勒的道德良心論。面對情感主義人為什么以及如何能辨別善惡的議題,巴特勒從良心的視角進一步發(fā)揮了道德感理論。他從分析人性的三個方面入手,他認為,處在社會中的人,因自愛動機謀求個人的幸福和安全,和因仁愛動機來謀求社會的安全和幸福是不夠的。必須對人性中以不同的力量而活躍的各種嗜欲、情欲及情感的制約,必須訴諸于反省或良心的原則。人憑借著與生俱來的良心,抑制相互傷害的惡行,導循有益的善行,使人趨善避惡。人的德與不德的行為,是其是否遵照內(nèi)在良心指令的結(jié)果?!暗滦约丛⒂趯α夹牡淖駨?,而罪惡則寓于對良心的乖離”。巴特勒所說的這種良心,是天賦的,是造物主置于人心的,從而是人成為有別于動物、能向自己做反省的特殊生物。
發(fā)展到亞當?斯密這里,良心指的是“內(nèi)心公正的旁觀者”,這種良心是基于“同情感”形成的自我評價的標準,它是一種天賦的感情或感情能力,它能糾正自愛、形成自我控制,使人們稱為具有美德的人。良心指導和監(jiān)督人們遵守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促進公正有序社會的形成。人若喪失了良心,不能想象這個人會干出什么違背道德規(guī)范的事情來。
而同在18世紀法國的盧梭指出衡量善惡的尺度是良心。良心是人們靈魂深處生來就有的一種正義和道德的原則。盡管人們在進行某種行為時有自己的特殊準則,但是在人們判斷自己和他人行為好壞時,都要以良心為依據(jù)。因此,在盧梭看來,良心就是人們內(nèi)心深處生來就有的判斷善惡的最高原則。但這種所謂“圣潔的本能”并不是一種天賦良心論。盧梭認為,良心的作用就是一種感覺,它是在理性的幫助下,在一定的社會關(guān)系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完全遵循感覺論的原則。以此意義來說,盧梭的良心觀是社會實踐的良心觀。
盧梭這里的良心形成完全遵循著感覺論的原則。按照他的感覺原則,外在可感知的客觀事物給人以印象,內(nèi)在的感覺即觀念使人能夠判斷事物的原因,然后,根據(jù)印象和觀念推出真理,形成指導為的準則。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是先有感覺,而后才有認識”而形成良心。其次,良心是在理性的幫助下,在一定的社會關(guān)系中才能發(fā)揮作用。盧梭所說的“天賦”與唯理主義的天賦觀念和直覺主義的良心觀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他強調(diào)良心的形成一方面離不開天賦的情感,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人的感覺。[3]盧梭肯定了良心的社會性。
同時,密爾反對良心起源的超驗論,認為經(jīng)驗是良心的起源,并強調(diào)良心是可以通過染習而成的。密爾認為通過聯(lián)想的方法,通過對已經(jīng)接受的事物的善惡與新事物的對比,對已接受的事物的好惡情緒可以轉(zhuǎn)移到那個與之相聯(lián)系的事物上去,通過這種聯(lián)想與染習的結(jié)合,我們就培養(yǎng)了內(nèi)在的良心。因此他認為通過,和兒時印象的力量,形成的這樣一種良心,是能夠制止任何形式的荒謬或貽害的事情的。同時,良心這種獨特的人性,是具有社會情感的,即“要同人類成為一體的欲望”。因此,處于社會中的人,漸漸就會養(yǎng)成了必須考慮到他人利益的立場,進而設(shè)想自己不得做且反對有損于別人之事,這樣社會的公共福利就能增加。
那么,良心是什么呢?我認為良心是一種道德底線,一道門檻,一種標志。當人的行為跨越了這個底線,穿過了這道最終之門,良心這一標志也隨之而去,相應換來的是一種懲罰,如洛克所指的“良心的擔子往往負擔不起”。
[1]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
[3]楊豹.論盧梭視野中的良心觀[N].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