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靜莉
英語詞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反映了英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的差別教大,掌握英語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有助于提高中國學生理解和使用英語的能力.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詞匯在文化內(nèi)涵上的差異,并各舉幾個例子加以粗略的分析。
例如:propaganda這個詞在英語國家里具有貶義。中國人把“宣傳部”譯為“Propaganda Department”,外國人看了就會迷惑不解,并對這個部門產(chǎn)生不好的印象。因為“宣傳”在漢語中是中性的或褒義的,而英語中的propaganda則肯定是貶義的。英語中的“propaganda”和漢語中的“宣傳”不是一回事。后來人們就改譯為“Publicity Department”。
例如:《圣經(jīng)》中的人物Solomon,是公元前10世紀左右希伯來的一位國王,他非常聰明。后來人們就用Solomonic作為形容詞,表示明智的、睿智的。又如,《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上帝用七天七夜的洪水懲罰人類之后與人類講和,并承諾不再用洪水懲罰人類。這時候雨停了,天邊出現(xiàn)了一道美麗的彩虹,“rainbow”一詞在這里可以引申為“希望”。所以英國作家勞倫斯把小說命名為“rainbow”,其中深刻的含義不言而喻。在歐洲傳說中,bat(蝙蝠)指一種邪惡的動物,總是和罪惡與黑暗連在一起。在中國,由于“蝠”和“?!蓖?,蝙蝠被看作吉祥的動物。
英語民族以面包等為主食,因而英語中bread就有“生計”,“謀生之道”。例如:bread and butter(生活來源,賴以謀生的東西);bread and cheese(粗糧,必不可少的東西);bread winner(掙錢養(yǎng)家的人);out of bread(失業(yè));to beg one’s bread(討飯);to make one’sbread(謀生);to take the breadout of sb’s mouth(剝奪某人的生計,強走別人的飯碗)。但漢民族以“米”為主食,習慣用“飯碗”來喻指“生計”。例如:“打破鐵飯碗之后的一種不安全感卻像鞭子一樣驅(qū)趕著人們?!庇⒄Z中有個成語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breaking eggs.(不敲開雞蛋就炒不成蛋卷)常常被譯為漢語諺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實際上,兩者的內(nèi)涵并不相同。漢語中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含有“缺少必要條件就辦不成事”的喻義,而英語中的You can’s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eggs .實際意思為“欲達目的,須花代價”、“有失才有得”。
人類生活在大自然當中,自然界的某些詞匯也不可避免地代表人類的情感,由于東西方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同一個詞在英漢語中的詞義也不同,不僅是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義不同,而且內(nèi)涵的、情感的、語體的、聯(lián)想的意義也不同,East wind(東風)和West wind(西風)便是一例。中國西臨高山,東臨大海,故東風送暖,西風送寒,文人墨客大多揚“東風”、抑“西風”。其中,最為典型的是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和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元夕》)。而英國西臨大西洋,東面是歐洲大陸,從西南吹來的是暖風,從東面吹來的是寒風,東風常與隆冬和大雪相連。所以,Charles Dickens曾詩云“How manywinter days I’ve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and east wind!”英國著名詩人John Mans field還寫過一首西風詩(“The West Wind”),頌西風送暖之美,贊西風迎春之景,寄悠悠懷鄉(xiāng)之情.
2000年的9·11恐怖襲擊不但震驚世界,更是把美國的尷尬與美國英語的創(chuàng)新越來越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布什政府借助國際反恐戰(zhàn)爭的時機,一方面加強本國的國防能力,推出國家導(dǎo)彈防御體系(NMD:National Missile Defense),一方面擴大在其他地區(qū)的軍事影響,提出戰(zhàn)區(qū)導(dǎo)彈防御體系(TMD:Theatre Missile Defense),同時實行軍事單邊主義政策(Military unilateralism),入侵阿富汗,摧毀基地組織(Al Queda);在伊拉克問題上繞過聯(lián)合國安理會,以薩達姆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WMD:Weaponsof Massive Destruction)為借口,再次發(fā)動海灣戰(zhàn)爭,實現(xiàn)其政權(quán)更迭(Regime Change)。9·11事件以后,英語中weapon派生出weaponize,意思是“用作武器”;Taliban派生出Taibanize,意思是“伊斯蘭正統(tǒng)派接管政權(quán)”;plane由名詞轉(zhuǎn)化為動詞,意思是“以飛機為導(dǎo)彈進行攻擊”。file這個詞本義為“堆”,現(xiàn)在又有了新的含義……“世貿(mào)中心被炸后成為廢墟”。Debrissurg指“遭恐怖撞擊后彌漫于紐約曼哈頓上空數(shù)十層樓高的灰塵、玻璃碎片和紙張”。與伊拉克戰(zhàn)爭相關(guān)的新詞還有:“shock and awe”(“震懾”,美軍對巴格達進行的最大規(guī)模轟炸的軍事行動名稱),“atarget of opportunity”(美英聯(lián)軍對伊拉克作戰(zhàn)中所謂的對伊拉克高層的打擊目標),“bunker-buster”(一種專門打擊地堡的巨型炸彈),“Tomahaw cruise missile”(戰(zhàn)斧式巡航導(dǎo)彈),“Moab:massive ordnance air blast bomb”(首字母縮寫詞:重型空爆炸彈).
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yīng)十分重視英語詞匯的文化背景,以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英語詞語.可以說研究英語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是英語學習者的需要﹑是英語教學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
課堂教學是詞語文化引入教學的主要途徑,教師應(yīng)利用課堂積極進行文化的導(dǎo)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介紹英美文化習俗、政治歷史、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來講授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由于高科技的發(fā)展、生活觀念的改變和政治局勢的變化,英語中出現(xiàn)了很多新詞匯,如:“use-friendly”指的是方便用戶(計算機用語)、“l(fā)aptop-computer”(便攜式電腦)、“Sinbad”指單收入、沒有男朋友、極度失望的人?!發(fā)onely-heatsads”指的是征婚廣告?!皀on-alignment”(不結(jié)盟)、“highprofile”(高姿態(tài))、“proxywar”(代理人戰(zhàn)爭)等。教師應(yīng)密切注意這些變化、及時收集新的詞匯并把這些詞匯及時反饋給學生。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yīng)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在組織教學時聯(lián)系文化差異講授詞匯知識,不僅會有效幫助學生記憶詞匯,而且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的活躍氣氛,更可以增進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性、領(lǐng)悟力和駕馭詞匯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的全面提高。
[1]潘紅.英漢國俗詞語例話[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蔣磊.英漢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