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珺
(河南省開封市婦幼保健院臨產室,河南 開封 475000)
剖宮產率在近年來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有關其對新生兒造成不良影響的嚴重并發(fā)癥常有報道[1],新生兒窒息率、圍生兒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并未減少,濕肺的發(fā)生率也高于陰道產兒[2],故產科醫(yī)師必需要掌握產鉗助產術,嫻熟的產鉗助產術方法和技巧對解決頭位難產有重要的意義,其作用機制為通過產鉗牽拉胎頭助胎兒娩出,特定的情況下使用可取得最佳的效果,提高了產科質量。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開封市婦幼保健院產科行產鉗助產術的孕婦31例,對其臨床應用資料及體會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31例,年齡19~36歲,平均25.8歲,平均孕周為39.5周,其中15例為出口產鉗,13例為低位產鉗,3例為中位產鉗;其中5例持續(xù)性枕橫位、枕后位,17例胎兒窘迫為助產指征,11例第二產程延長,3例為疤痕子宮、妊娠合并心臟病。
①持續(xù)性枕橫位、枕后位:胎頭枕骨在分娩后期仍停留在母體骨盆的側方或后方,第二產程出現延長。②胎兒窘迫:胎心異常,<120次/分,>160次/分,或同時伴有羊水出現Ⅲ度糞染。③第二產程延長:經口開全(初產婦1h40min,經產婦50min)后,胎頭下降停滯,在短時間內評估無法自行分娩。
囑孕婦對膀胱進行排空,宮口開全、陰道內診查為頭頂先露、胎膜已破,頭盆無明顯不對稱,在阻滯麻醉會陰部位后進行大側切,依據胎兒耳廓的位置對胎方位進行判斷,應徒手把胎頭轉為枕前位,枕后位胎頭不用旋轉,把產鉗左、右葉分別應用,在順利吻合后進行輕度牽引,后向外、向下合成用力,牽引軸在胎兒枕骨從恥骨聯(lián)合下緣滑出是開始向上,為減少會陰張力,應將產鉗在胎頭完全娩出前卸下。若為枕后位,需加大會陰切口,初始向外水平位牽拉,鉗柄在前額或鼻根部達恥骨聯(lián)合下緣時稍抬高,從會陰部緩慢把枕骨娩出,后略向下行牽拉,娩出面部。在娩出胎盤后,應對陰道、宮頸及子宮進行詳細檢查,并檢查新生兒有無頭皮血腫、顱骨骨折、面神經癱、擦傷和撕裂傷,一般在48h后產鉗壓跡消失。
見表1。
新生兒頭面部擦傷3例、頭皮血腫5例、窒息1例、死亡0例,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均治愈后出院。
由于社會和媒體在近年來的輿論導向不斷增強,患者法律意識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加之產科存在高風險的狀況,使醫(yī)師為了避免因使用產鉗導致新生兒產傷、軟產道裂傷引起醫(yī)療糾紛,在分娩方式的選擇上受到了影響,本次研究表明,產鉗助產術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符合陰道助產適應證,胎頭已至低位,孕婦不宜行剖宮產術時,產鉗助產術對母兒有利,可迅速把胎兒娩出。另一方面,剖宮產術中若是胎頭位置較低的情況,對子宮的下段有較大損害,有報道稱子宮動脈上行支在剖宮產術中受到損傷,以及輸尿管在剖宮產術后縫扎止血時受到損傷。故對產鉗助產及時正確的應用,有利于母兒安全。
行產鉗助產的首要原因是胎兒發(fā)生宮內窘迫,其次為宮縮乏力、持續(xù)性枕橫位、枕后位、第二產程延長。助產者因產鉗助產的緊急情況會忽略對頭盆不稱的檢查,導致胎兒受到嚴重的損傷。針對持續(xù)性枕橫位、枕后位的異常胎位情況,相關報道稱,枕后位更易處理,若胎兒不能轉成枕前位,可就枕后位接出,因枕橫位較難處理,易造成損傷和死亡[4],在陰道檢查時,應對兩種異常胎位做出正確檢查,是產鉗助產術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表1 產鉗對母體的損傷[例(%)]
產鉗助產術的正確應用,對挽救母嬰的生命最有重要的意義,助產士要對產程的進展情況做好密切觀察,若第一產程時間>8h,宮縮出現原發(fā)性乏力,為使陰道助產的難度減少和避免,應立即做出處理。對頭位難產要特別重視,對每位臨產的孕婦做好頭位和評分和頭盆評分[3]。若先露下降出現受阻或宮口開大延緩,為避免第二產程出現被動局面,應及時合理的進行干預。進入第二產程后,經產婦宮口開全30min,初產婦宮口開全1h,胎頭撥露30min無進展,應立即采取措施處理,在效果不明顯時,可做陰道助產的準備,在決定行側切前,應對陰道是否能助產做好判斷,可行陰道內檢查,以對囟門或耳背觸摸為主。操作時應注意:①對適應證進行觀察掌握;②針對胎頭位置和大小來選擇不同類型的產鉗;③后囟應在產鉗吻合后應位于桿間中部桿平面以上1cm處,胎頭確保為俯屈狀,胎頭與產鉗鎖扣處間隙應不能超過1指尖,不然胎兒面頰部會因產鉗葉片插入位置不夠深而造成損傷;④牽拉應持續(xù)用力,遵循方向依骨盆車軸的方向進行;⑤為減少會陰張力,在娩出胎頭前應對產鉗進行卸除;⑥術中應與助產士配合默契,對會陰做好保護。
產鉗助產在排除頭盆不稱后,許多報道稱是安全的。其失敗的原因與骨盆大小、放置產鉗時胎先露的高低、操作人員的技術嫻熟程度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母體易造成產后出血、產道損傷及產褥感染。軟產道的損傷與胎方位、胎先露高低、母體骨盆形態(tài)和胎兒大小有關。胎兒常發(fā)生的損傷是頭皮損傷、顱內出血、顱骨骨折和頭顱血腫[5]。當胎頭的位置為異常情況時,胎兒因在產鉗助產術中產鉗未正確放置而受到損傷,導致顱內出血、顱骨骨折、眼眶骨折、面神經癱瘓、聽神經受損。若胎頭過大和胎頭位置較高,產鉗助產術易使胎兒小腦幕和大腦鐮撕裂,顱骨骨折或胎頭血管撕裂。故對產鉗助產指征正確掌握,熟練的掌握助產技術,對母兒的安全可起到有利作用。
總之,目前在在剖宮產率日趨增高的情況下,產科醫(yī)師應對陰道助產術的適應證重視和掌握,重新評價其在產科中的應用地位,產鉗助產具有操作簡單、對母嬰有利、在術后可較快恢復的優(yōu)點,降低了剖宮產率,提高了母嬰結局。
[1]王志祥,樂杰.剖宮產對新生兒影響[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6,12(1):13.
[2]劉相蓉.頭位難產產鉗助產100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6,35(10):1374.
[3]李瑾,石紫云,黃劍峰.第二產程剖宮產38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7,36(10):1334.
[4]劉本文,沈宏偉,李大慈.產鉗術失敗8例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6,12(3):179.
[5]許永敏,李晏,張穎.產鉗術中避免意外和困難的方法及操作的處[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00,1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