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柏格森的理論被視為現代西方整個社會思潮從理性主義向非理性主義轉折的路標,其哲學被稱為“生命哲學”,在其生命哲學中,“綿延”是一個最核心的概念。本文從縱向和橫向的角度,通過對柏格森生命哲學中“綿延”學說的研究分析,從生命哲學的發(fā)展過程、“綿延”的提出及特征、不足及意義三個不同方面來全面闡述了“綿延”這一重要學說。
關鍵詞:生命哲學 綿延 時間 變化 意識
作者簡介:馬向東,男,陜西清澗人,延安大學文學院美學研究所2008級文藝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工作單位:榆林學院中文系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二戰(zhàn)”前法國最有影響的哲學家,生命哲學美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說曾以倡導“綿延”和“直覺”蜚聲世界,引起強烈關注,并一度激起“柏格森狂”。柏格森的理論被視為現代西方整個社會思潮從理性主義向非理性主義轉折的路標,其哲學被稱為“生命哲學”,他的生命哲學及美學思想是對現代科學主義文化思潮的反撥。
一、生命哲學的發(fā)展過程
在生命哲學發(fā)展史上,一些重要的思想都是漸次形成的,在柏格森之前,已經有了從早期的哲學本體論研究傾向到中期哲學認識論研究傾向的轉變,叔本華和尼采認為世界的本原不是靜止不動的“理念”,而是生生不息的“意志”,唯有意志,才是推動世界永恒發(fā)展的終極內因。到了中期的狄爾泰,則認為要把握生命現象,不能依靠傳統(tǒng)的理性主義方式,從主客二分角度去認識它;而應該通過感性的“體驗”,在主客交融、互為一體的狀態(tài)中去理解生命。他所提出的“體驗——表達——理解”框架成功地奠定了生命哲學的認識論基礎。
再后到了柏格森,此時生命哲學已在西方成為熱門,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總結前人成果,將生命哲學的基本精神發(fā)揚光大。他一方面汲取了叔本華與尼采等人的思想精髓,將“生命意志”發(fā)展為“生命沖動”,然后用一個具有生命哲學特色的概念——“綿延”來說明它;另一方面,他又繼承了狄爾泰的認識論,將“體驗”發(fā)展為“直覺”,并將“直覺”與“綿延”二者聯結在一塊,不可分離。在柏格森之前,叔本華與尼采二人本體論意義上的“生命意志”與狄爾泰認識論意義上的“體驗”還是各自分離的;到了柏格森,生命哲學本體論(世界的本質在于以生命沖動為基礎的“綿延”)與生命哲學認識論(把握生命沖動和綿延需要運用“直覺”)才在一個體系中合理共存。從這一點來看,在生命哲學史上,唯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最為系統(tǒng)、對前人成果吸收最多,稱他為生命哲學之集大成者,確實當之無愧。
二、“綿延”學說的提出及特征
柏格森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中提出“綿延”這一核心概念。但“綿延”到底指什么,連柏格森自己也說不清楚,他也只是不斷的用比喻來描述形容。在他一系列有關“綿延”的著作出版以后,曾在一次講演中說:“什么是綿延?要精確地加以確定是不可能的,因為綿延是非常難以捉摸的東西。”[1]
究其原因,是綿延的理解方式問題,這是一個不可以用語言描述的,不可定義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是本體意義上的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由于無法直接描述這個概念,無法直接說明白“綿延是什么”,說不清它的本質,那我們只能通過了解“綿延”的特點來掌握其內涵。根據柏格森的闡述,“綿延”大致有以下五個特點:
1.綿延就是不可測量、陸續(xù)出現的時間。
空間和時間的二元劃分在柏格森那里顯得稀松平常。廣延對應空間,綿延對應時間。我們說綿延是狀態(tài)的連續(xù),而在這個連續(xù)性中,分不出一個個單獨的事物,連續(xù)出現的每一個狀態(tài)部包含了過去,但又和另一個狀態(tài)有質的差異,這是一種時間的狀態(tài),可以說綿延就是時間。柏格森在《哲學的直覺》里,談到“每個偉大的哲學家只能說出一個主題,而且通常只是努力表達它而已,這個最重要的主題總是十分簡單的,但哲學家一直只在它的周圍環(huán)繞,并用各種繁復的結構來遮掩它最終不能使它昭明,因此,得等待他的讀者和評論家來完成這個艱辛的任務。”假若把柏格森的觀點用于他自己,用一個簡單的思想便能概括他的哲學:時間是真實的,綿延是真正的時間。
柏格森認為,宇宙中有兩種時間,一種時間是由一個個瞬間組成的,它可以量化,能被分割;與此相反,另一種時間則是連續(xù)不斷、不可分割的,是與生命世界相關聯的,它只能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為了區(qū)分起見,他稱前一種時間為空間化時間,后一種時間為綿延:“這樣一來,通過一種真正的滲透過程,我們得到了一種混合觀念,認為有一種可被測量的時間;從其為一種純一體而言,這種時間就是空間,從其為陸續(xù)出現而言,它就是綿延?!盵2]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推斷出:綿延就是生命化的時間。瑞典文學院在給柏格森頒發(fā)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辭中說:“他發(fā)現時間并非抽象的形式,而是與生命和自我粘連在一起的實體。他稱時間為‘時延(即綿延)。這一概念如同‘生命力一樣可以用‘活時間來表示?!盵3]
2.綿延是一種連續(xù)不斷的變化。
柏格森認為,真正的綿延并不是由一個瞬間代替另一個瞬間,倘若如此,那就只有當前,而沒有過去和將來,“綿延是過去的持續(xù)進展,它逐步地吞噬著未來,而當它前進時,其自身也在膨脹。過去在不斷地成長,因此,其持續(xù)的時間也是沒有限制的。”[4]由此可見,綿延是時間性的,而不是空間性的過程,而且也是不占空間,永恒的時間性的過程。
3.綿延是一種創(chuàng)造和進化,是一種心智的不斷涌現。
柏格森認為,真正的綿延只存在于有機生命界,隨著生命體的創(chuàng)造與進化,生命就隨之由低級往高級發(fā)展,“通過進化,最復雜的東西能夠從最簡單的東西里產生出來”[5],“進化意味著過去被真正地保留在當前,意味著綿延,實際上它是一個連接符,是一個連接環(huán)節(jié)”。[6]
4.綿延是無法預知的、絕對的、自由的意志。
柏格森認為,綿延與進化都是偶然性的,“偶然性在進化中起了很大作用。一般地說,一些已經被采用的形式都是偶然性的。……停滯與受阻是偶然性的;大部分的適應也是偶然性的?!盵7]既然綿延都是偶然性的,那么它當然是無法預知的。柏格森還進一步指出,人們之所以認為未來可以被預知,根源在于人們?yōu)E用了因果原則,即認為如果我們了解了一個對象的過去和現在,我們就能夠由此預測這個對象的未來,但事實上,這種方法只適用于自然科學,而不適用于生命領域。
5.綿延是作為心理意識的純粹運動。
綿延的法文是La DurCe,英文是Duration,翻譯成中文就是綿延,就是連綿不斷的意思,英文和中文的翻譯雖然不很貼切,但似乎也沒有其他更好的翻譯。柏格森從意識狀態(tài)出發(fā)引證綿延,綿延是與意識狀態(tài)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可以說綿延就是意識活動的存在方式,綿延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意識的流動”。所以,綿延的首要特征就是連續(xù)性,所謂意識流,是講我們的意識是個不斷流動的“流”,能夠把本不連貫的事物,通過連續(xù)不斷的意識活動聯結成一個被接受為持續(xù)不斷的過程。柏格森認為,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意識活動的過程就是綿延。
三、“綿延”學說的不足及意義
總結柏格森的“綿延”說,我們發(fā)現,它的最成功之處,就在于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核心觀念:生成。因為從“綿延”本身來看,無論它是不可測量、不可預知的也好,還是連續(xù)不斷、前進創(chuàng)造的也好,都表示世界是處于不斷的變化與永恒的生成之中。所以,崇尚“生成”,可視之為柏格森“綿延”說的核心所在。
柏格森的“綿延”說確是在總結前人思想成果基礎上的一次理論創(chuàng)新,它充分表明,生成與變化是世界的本質特征,從而肯定了生成的無限性和多樣性。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柏格森又掉入了非理性主義的泥潭。這種非理性主義傾向不僅表現在他片面標榜直覺、偶然性與不可知論上,更表現在他貶低自然、輕視理智上。按照柏格森的理論,似乎只有生命世界才生成,自然界就不生成,只那樣機械僵化地存在著。事實上,自然界也有自己的歷史,它也在時間中存在,一部宇宙生成史告訴我們,地球、太陽從來就不僅僅是現在的模樣,它們也有自己的生命,也會生長和滅亡。如果我們在進行自然科學研究時,不把自然對象當作有內在生命的、不斷生成的事物來看,就會造成許多謬誤,從貶低自然、抹殺它的生成性出發(fā),柏格森更進一步對理智產生了懷疑,聲稱理智只適用于認識僵死的自然,而無法用它來把握綿延的生命。且不說自然界是否有自己的生命或者是否算一種類生命,單從有機的生命現象來看,雖然它時刻綿延著,并且表現為不可截斷的生命之流,但這也不妨礙我們通過理智的方式,從某個局部對生命現象進行靜態(tài)的分析。
柏格森一生仰慕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上帝。他的綿延理論是為這一信仰服務的,至少也應該說二者是一致的。按他的學說,綿延就是發(fā)展過程中現在包含著過去,而這就是創(chuàng)造,就是自由。說宇宙是綿延的,就是說宇宙的發(fā)展是創(chuàng)造的、自由的。自由創(chuàng)造的力量不是別的,就是上帝。承認綿延的事實,也就是承認上帝存在。由此看來,這種宣揚綿延的哲學,實際上也是一種以獨特的方式論證上帝存在,頌揚上帝萬能的理論。”
總之,柏格森的生命哲學雖然具有強烈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色彩,但它對種種理性主義認識形式的批判和沖擊,對于人類精神解放確有重要意義,因而不僅成為現代派文學藝術的重要哲學基礎,而且對現代科學和哲學影響很大,更對中國現代的哲學美學理論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啟偉: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P12。
[2][法]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志[M]。吳士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P156。
[3][法]柏格森:柏格森書信選[M]。陳圣生譯。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P256。
[4][5][6][7][法]柏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M]。肖聿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P11,P26,P25,P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