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來
摘要:宋代不同于以往的時代。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逐漸向象征化轉(zhuǎn)變,前所未有地崛起的士大夫階層對政治形成全面的主宰。與皇帝共治天下、分享權(quán)力的士大夫,也必然會產(chǎn)生樹立自己政治偶像的需求。本文將迄今為止不大為研究者所注目的宋代功臣配享制度置于彼時彼處的政治背景之下,考察了功臣配享的曲折反復(fù)。宋代的功臣配享,伴隨著士大夫政治的發(fā)展,也從文武搭配逐漸形成文臣獨占。此外,宋朝配享議案出于翰苑的慣例,也表明配享功臣的話語權(quán)處于士大夫精英的掌握之中。功臣配享,反映的是當時朝廷官方的歷史人物評價。其代表性往往被當時和后世所質(zhì)疑。后來的撤換反復(fù),反映了時過境遷的政治變化所帶來的評價標準的變化。而后世的認知不同則是歷史的時間差所帶來的差異。
關(guān)鍵詞:宋朝;配享;功臣;歷史人物;士大夫政治
引言
一個皇帝逝去,意味著一個王朝自然段的終結(jié),逝去的人與事便都成為歷史,對終結(jié)后自然段的整理也隨即開始。這種整理,不僅有政策的繼承與調(diào)整,還包括對人物的評價。
先皇乘鶴西去,或者說是飛升天庭,一去不返?;钪木紦乃^于孤寂,讓他生前過從最為親密的過世大臣也陪伴在身邊,構(gòu)筑起一個冥界的政體,這就是功臣配享。不過,選擇誰來配享,并非是先皇在世時的指定,而是后來君臣的意志。這里,便有一個對歷史人物評價的問題。功臣配享所體現(xiàn)的歷史人物評價主要是朝廷官方的認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普遍的客觀認識。這種認識也影響到后世對這些歷史人物的評價。功臣配享皇帝,是官方對該大臣予以的最高評價,澤被大臣家族子孫,引以無尚榮耀。然而功臣配享如果僅止于此,那么意義就過于狹小了。
功臣配享的人物選擇,還反映了現(xiàn)朝廷對先朝政治的取舍,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多數(shù)的功臣配享可以說是蓋棺論定,異議甚少。但也有一些功臣配享,卻在配享當初便有爭議,還有的功臣配享在過后出現(xiàn)變動反復(fù)。這些都透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反映了當時朝野的政治認知,折射了當時的政治風波。
在今人看來,功臣配享似乎是一個不足關(guān)注的小問題,但小問題有時亦可揭示大認識、大變化,甚或是大秘密。因具論如下。
一、宋朝功臣配享之發(fā)軔
功臣配享之禮俗儀制,古已有之?!渡袝けP庚》載“茲予大享于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吨芏Y·夏官司勛》載:“凡有功者,銘書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睂嶋H實行,可從《三國志》的記載中看到。
宋朝也繼承前代的傳統(tǒng),建立有功臣配享制度。
本來,前朝君主過世,在繼任君主的在位其間,應(yīng)當在進入太廟的先朝君主旁邊指定功臣配享。不過,這種事情在第二代君主太宗皇帝在位時期并未進行。這大概也折射出非正常即位的太宗的一些政治異常。當然,這也反映出忙于政權(quán)建設(shè)的太宗朝君臣未遑務(wù)虛的一面。
宋朝的功臣配享,發(fā)軔于真宗即位改元的第二年。咸平二年(999)二月十二日,真宗發(fā)出一道詔書:
朕聽政之暇,觀書益專,遂見國初始經(jīng)王業(yè),我太祖皇帝將膺帝箓,已肇人謀。當或躍之秋,屬艱難之際,周微呂望,安能定不拔之基;漢匪蕭何,無以佐勃興之運。時則有故太師、贈尚書令、追封韓王、謚忠獻趙普,蘊負鼎之雄才,畜經(jīng)邦之大略。首參密畫,力贊沉機。輔弼兩朝,出入三紀。茂巖廓之碩望,分屏翰之劇權(quán)。正直不回,始終無玷。播為巨美,勒在豐碑。實千載之偉人,庶九原之可作。烈魄未陪于嚴祀,彝章曷稱于有知!遂俾縉紳,詳求典故。考行既聞于余裕,出綸必葉于通規(guī)。義著幽明,道符今古。宜以普配饗太祖廟庭,仍遣官奏告本室。
是為宋朝配享功臣之始。趙普以一介小吏,風云際會,輔佐太祖、太宗兩朝,結(jié)束五代戰(zhàn)亂,完成宋朝中國主要區(qū)域的再度統(tǒng)一,其功甚偉。在功臣如林的太祖朝,以趙普配享太祖,亦屬當之無愧。不過,在真宗即位風波消弭、政權(quán)走向安定之后,宋朝君臣發(fā)為此行,當亦有其隱微。
是時主政者,已由顧命元老呂端轉(zhuǎn)為新任宰相李沆。李沆受知于太宗,在真宗為太子時曾擔任太子賓客,是真宗名副其實的老師,也是其最為信任的心腹大臣。真宗朝為后世的創(chuàng)制,大多出于李沆之手。李沆行事,多在深思熟慮之后。太宗在位二十一年。太宗的逝去標志著一代人的離去。由于太宗是在“燭影斧聲”下不清不楚即的位,在太宗在時,便有大膽如王禹偁之輩發(fā)出異樣的聲音,為太宗所壓制。當太宗去世后,沉默的記憶會再度泛起。出于為太宗回護,受知于太宗的李沆,便想起了趙普。
趙普在太祖、太宗兩朝任相,主要作用發(fā)揮于太祖時期,與太祖關(guān)系密切,擁有通家之好。太祖在世時,與太宗的關(guān)系頗為微妙。當太祖去世后,趙普遭受過太宗的打擊。審時度勢,趙普轉(zhuǎn)而投靠太宗,設(shè)計了子虛烏有的“金匱之盟”,來證明太宗承繼大統(tǒng)的合法陛,并為保證太宗子孫的繼統(tǒng)出謀獻策。所以,當歷史的記憶再度泛起之際,能為太祖、太宗兩朝所共同認同的上層人物,還非趙普莫屬。因此,在冥界的趙普,便擔負了新的使命,溝通太祖、太宗兩兄弟,再順其自然地連接到正常繼統(tǒng)的真宗。這是以趙普配享太祖的一個政治隱衷。
選擇趙普配享太祖,還有另一個政治目的。受惠于太宗朝科舉規(guī)模擴大,李沆、寇準、王旦等一批科舉官僚的精英,在太宗末、真宗初終于攀上政界的金字塔頂峰,開始大展拳腳,有所作為,終于在真宗一朝,讓前所未有的士大夫政治得以形成。太廟中,有先主太祖皇帝,但那只是皇帝的偶像,士大夫政治要求有自己的偶像,這也使以李沆為首的執(zhí)政集團選擇了位極人臣的文人宰相趙普。
此外,選擇趙普配享太祖,李沆還可能有自己的偏愛。對趙普,素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由此亦可見趙普對《論語》一書的重視與喜愛。盡管許多人質(zhì)疑“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真?zhèn)?,但?zhàn)亂后的重民與安民的認識,的確讓《論語》再度獲得了實用意義。李沆沒有發(fā)為大言“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史籍也記載李沆“常喜讀《論語》,或問之。沆曰:為宰相,如《論語》中‘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兩句尚未能行,圣人之言,終身誦之可也?!笔欠窭钽焓鞘苴w普的影響已無從考證,但完全兩人異語同工的言說中,可以窺見他們共同的思想傾向。這也可以視為李沆選擇趙普配享太祖的個人因素。順便指出的是,李沆的言論也可以成為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真實性的一個旁證。
此例一開,便成創(chuàng)制。在同一年咸平二年的八月,翰林學士承旨宋白等又提案,“請以故樞密使、兼侍中、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曹彬配饗太祖廟庭”。這一提案也得到了落實。除了豎立文臣的偶像,還有必要豎立武將的偶像,這不僅是為了對承五代余緒尚猶強盛的武將加以安慰,還有面對北方契丹的軍事壓力,顯示重視軍備的需要。盡管有學者認為曹彬是“庸將負盛名”,但選擇不濫殺的曹彬配享太祖廟庭,無疑也是奉行和平主義的宋代士大夫們的抉擇。
在真宗朝,宋朝終于與相互廝殺數(shù)十年的遼朝通過締結(jié)“澶淵之盟”而達成和解,為兩國帶來百年和平。宋朝君臣的這一舉措,從配享曹彬的行動中也可觀察到一脈相承的必然性端倪。
二、宋朝功臣配享概觀
綜合《宋會要輯稿》禮11—1、《宋史》卷一0九《禮志》“功臣配享”與《文獻通考》卷一0三《宗廟
史學集刊201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