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程良焱名師工作室 李立
導不離“本”學得其“實”
———有感于高中語文新課改的“導學”實踐
■武漢市程良焱名師工作室 李立
隨著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改理念激發(fā)了廣大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熱情,不少教師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力求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其中以“導學案”為載體的教學方式,正在一些學校的語文教學中風行。“導學案”由“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三個板塊構成,要求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內合作探究,課后鞏固提升。它用學案的形式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體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多學少教”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改過去“滿堂灌”、“滿堂問”的陋習,努力變成學習的引領者、參與者、促進者,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甚至精彩紛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體驗到做學習主人的樂趣,語文學習呈現出了令人欣喜的局面。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由于對語文教學的本質和要求認識不清,往往出現“導不得要領、學不見實效”的現象。課堂上學生幾人一組,按學案要求學習討論,然后代表展示、對抗辯論、搶答競賽、觀摩影像或者即興表演,最后評價打分、發(fā)表感言,課堂氣氛熱烈,掌聲不斷,好不熱鬧??苫仡^一看,一堂課下來,文本沒有好好讀,知識沒有好好記,精華沒有好好品,感悟沒有好好寫,很難說學生有了多少積累和發(fā)展,學生究竟能獲得些什么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一問題,如果不能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加以改進,一種頗具探索價值的語文教學改革有可能步入歧途,由過去的“滿堂灌”、“滿堂問”而走向另一個極端——“滿堂鬧”,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少慢差費”。部分教師“導學案”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改革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令人憂慮。究其原因,問題在于部分教師的“導學案”教學,忽視了語文課程之“本”,致使目標定位不準,導學過程偏離方向。
語文課程之“本”是什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睆闹胁浑y看出,要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新課程教學必須圍繞“素養(yǎng)”、“能力”、“素質”“奠基”四個方面全面展開。在這四者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基礎和前提,“能力”、“素質”依賴于“素養(yǎng)”的提高,“奠基”則是最終目標。一堂高效的語文課應當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從而讓學生得到發(fā)展??梢?,語文課程之“本”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制定導學案時必須堅持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立足點和出發(fā)點,精心設計并落實“預習案”、“探究案”和“訓練案”。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積累和發(fā)展”是關鍵。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老師在談及語文教育面臨的尷尬局面時說:“語文教學要多一點腳踏實地,少一點形式主義?!闭Z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加強積累就是“腳踏實地”的工作。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高,首先表現在積累貧乏、語言表達粗鄙乏味、閱讀鑒賞膚淺片面、情操志趣的低俗。面對現代社會海量紛繁的信息難以篩選、提純、消化、吸收,無法內化為語文素養(yǎng)。正因為如此,新課標才把“積累”放在課程學習要求的首位。積累是語文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徑,在積累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一些語文課改專家在談到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回歸時反復強調“積累和發(fā)展”,正是基于語文課程之本——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編制導學案必須圍繞高中語文課程之“本”定準導學目標。一堂高效的語文課必然有定位準確的目標,這一目標應當符合文本特點和學生學習實際,致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能促成學生盡可能獲得最大容量的積累和最大限度的發(fā)展。不久前,在山東某課改學校的一位教師使用導學案進行《鴻門宴》的教學,因目標定位不準而出現了另一種形式的低效課堂。教師教學的是《鴻門宴》第一課時,上課時教師首先將學習目標書寫在黑板上:(1)扎實掌握1~2段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譯能力;(2)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析歸納詞類活用的判斷方法;(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享受成長的快樂。目標的制定看起來符合新課程的三個維度(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2——過程和方法;目標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根據這個目標,導學案上呈現了三塊內容:“(1)根據下列提示的重點字詞,疏通課文;(2)找出文中特殊的文言現象;(3)重點句子翻譯”。合作探究部分主要解決“自主學習時發(fā)現的疑難問題+學案上未解決的問題”。整節(jié)課學生按學案做、找、譯,小組議,代表講,學生評。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氣氛活躍,老師引領得當,評價到位,順利地完成了學習目標,最后老師很滿意地作出小結。冷靜一審視,這堂課容量小,進程慢,很難說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算不上新課改要求的高效課堂。其實問題就出現在學習目標的制定上。表面上看,學習目標注重積累和發(fā)展,體現三個維度,實際上積累有限——僅僅是文言字詞知識;發(fā)展不足——僅僅是翻譯能力;所謂“享受成長的快樂”不過是低層次的快樂。制定目標時忽視文言文的誦讀、感悟和品味,漠視學生理應提升的誦讀能力、語感能力和探究能力,沒有真正地獲得語言積累、文化積累和情感積累。這堂課教師目標定位過低(似乎更適合初中學生),學案提供“積累和發(fā)展”的空間有限,教學容量小、效率低就不足為怪了。
導學過程中要緊扣語文課程之“本”,讓學生學得其“實”。一份好的導學案不僅學習目標定位準確,其達成目標的過程設計也是富有彈性、開放靈活的。在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時最大的優(yōu)勢是有序開放的課堂,這種課堂要求教師大膽的“放”,給予學生課內探究的廣闊空間,能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也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導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妥善把握“放”和“收”,使預設和生成達到和諧的統(tǒng)一。“放”和“收”是導學過程中的關鍵之處。武漢市十大名師程良焱老師指出,“放任自流,信馬由韁,不是素質教育主張的‘放’,放而能控、放而能收才是科學的教學策略。”如何把握好“放”和“收”?緊扣語文課程之“本”的“放”和“收”才是科學的教學策略。筆者在執(zhí)教《蜀道難》時,在讓學生探究“全詩為什么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個問題時,導學案要求從詩句與抒情變化的角度去賞析。一般小組從歌行體詩歌特征、音韻、節(jié)奏、情感升華等方面分析,按照預設基本到位。但是有一個小組卻提出了新的觀點:李白是個膽小鬼,他用此言不過是忽悠西行的朋友。此言一出,全班嘩然。發(fā)言人陳述理由:其一,資料記載李白從沒走過蜀道,說“難”不過是道聽途說;其二,反復申明“蜀道之難”說明自己心存恐懼;其三,未見蜀道卻說“難于上青天”是憑空臆斷,虛張聲勢,忽悠朋友。言畢,班上掌聲雷動,連聲叫好,似乎是一種頗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見解。如果把這作為生成的結果顯然不妥,直接否定又不能服眾,怎么辦?此時不能“放”。于是,就此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課后研討題中說,與李白同時代的詩評家殷璠稱本詩“奇之又奇”,而賀知章讀《蜀道難》后竟為李白留下了“謫仙”的雅號,他們應該更了解李白,怎么沒有讀出李白的“膽小”和“臆斷”反而擊節(jié)稱道呢?循此探究,學生終于又從詩中瑰麗的想象、奔放的語言、雄奇的意境和表達的真摯情懷中進一步感受到《蜀道難》的精妙。很多同學還指出,李白成長在四川,青年時代就在青城山一帶多處漫游,對蜀道的情況還是有耳聞,甚至有親歷的。這一導學過程較好地把握了收放之度,扣住了課程之本,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當前,圍繞新課改進行的語文教學改革可謂百花齊放,但任何教法都必須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語文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讓學生“形成積累、獲得發(fā)展”的過程。把握這點,才能把握語文課程之本,實現語文教學的高效。在教學和實踐中,以導學案為依托的語文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解放了課堂,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老師,收效是明顯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導學過程中出現的華而不實的問題。只要堅持導不離“本”,使學生學得其“實”,才能實現教學改革輕負高效的目的。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