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葵
(江西省遂川中學,江西 遂川 343900)
塑造學生堅毅的人格,使他們成為在學習上、生活中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人,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大家的責任,因為它是一個社會的系統(tǒng)工程。正確認真地加強挫折教育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高中學生正處于純真與成熟的分界階段,這一階段其心理往往處于矛盾之中,這樣的矛盾心理不僅給他們在校的學習,而且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不利因素。據(jù)統(tǒng)計,每年都有太多的學生由于心理抗壓力差而產生沖動的舉動。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抗壓、抗挫折能力,使學生形成進取的人格呢?下面是我的見解。
挫折,俗話說就是“碰釘子”。要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挫折,但是有挫折是正常的,這并不是一件壞事。“陽光總在風雨后”,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會出現(xiàn)烏云、美麗的草原會跑來狼群、平靜的海面會掀起巨浪一樣。挫折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學校,能教人們學會生活。
前蘇聯(lián)偉大的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必須讓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個困難的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后才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真心英雄》這首歌里所唱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p>
由此可見,要提高中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必須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而這樣的挫折教育應該從小教起,從家庭——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開始教起。
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對自身的發(fā)展充滿信心。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一個生命的靈魂,是一種無敵的精神力量,而自信心是一個人重要的心理品質。剖析自信,就是指相信自己可以實現(xiàn)理想,從而樹立遠大志向;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從而培養(yǎng)踏實的態(tài)度;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從而保持樂觀的情緒;相信自己可以改正錯誤,從而具有進取的精神。有了自信才能勇于開拓,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拚搏,才能不驕、不躁、不餒。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自信和勤奮是人取得好成績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學生長大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質,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需要人們具有這兩個重要因素。個人的成長也需要這種自信。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具有這種自信就更為重要。
可見具備自信的心理是做人與成才的基礎,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從小就打好這一基礎。教師保護學生的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不僅有著深刻的理論意義,更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師怎樣保護學生的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呢?在教學工作中,我認為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既然自信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礎,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又是未來人才的必備條件,所以教師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在保護自信心、培養(yǎng)自信心的實踐中,要十分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jù)學生優(yōu)勢、劣勢、興趣、愛好選擇適合學生情況的教育方法。其次,要掌握科學的方法。這就是尊重學生要以鼓勵為主。人,只有當他正確認識自己,才會虛心接受別人的幫助教育。這樣做學生才會把握不斷進取的主動權,產生自信的內驅力。
家長也應承擔自身的責任。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對自己的子女總是不滿意,希望他們更好。但好是一個過程,家長不能把這樣的過程簡單看成一次考試的成績,要肯定他們的進步,不斷鼓勵,只有孩子有自信了,才能越來越好,否則,只會自甘墮落。
一個學生如果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堅韌不拔的意志、矢志不移的恒心和樂觀自信的精神,那么他的抗挫折的能力就強,對挫折的適應能力就強。像張海迪、桑蘭,因為她們都有積極健全的心理,所以能夠身殘志更堅。從這個角度上講,培養(yǎng)一個學生具有積極健全的心理比鍛煉他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更重要。
所謂耐受力是指當個體遇到挫折時,能積極自主地擺脫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為免于失常的能力。積極的心理耐受力源于個體的心理韌性。所謂心理韌性是指個體認準一個目標并長期堅持向這一目標努力。在此過程中,做事不虎頭蛇尾,不半途而廢,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某一學生心理耐受力的高低關系到他將來的成就的高低,某一民族心理耐受力的強弱則關系到它未來的興衰。那么學生的心理耐受力是從哪里獲得的呢?答案只有一個,即只能從挫折中來,在挫折的磨煉中造就學生堅強的性格,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心理耐受力。有人曾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進行過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中間有50%以上的人都有過坎坷不幸的童年。愛迪生曾說:“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他堅強的意志,不管環(huán)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任何改變,而終于克服障礙以達到期望的目的?!币虼?,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帶給孩子的不應該僅僅是關愛,還有鍛煉,讓他們學會自己去處理問題,造就他們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他們獨立的能力,也就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
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學生所遭受的挫折應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自然來臨的,而不是教師預設故意施加的。教師要十分注意學生挫折的數(shù)量和強度。一定數(shù)量和一定強度的挫折能使學生增加知識才干,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克服困難的毅力和提高對周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如果超出一定數(shù)量、突破一定強度的挫折,教師就要積極介入,因勢利導,以增強受挫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對學生實施挫折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恰當?shù)匕盐沾煺劢逃倪m度性。挫折教育對提高學生心理耐受性來說,決不是越難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鍛煉人。教師和家長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水平和特點,設置不同難度的挫折項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積極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過每個學生心理的承受度。同時,挫折的實施還應有一個內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在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前提下,設置挫折的程度和頻率。
有意識地讓學生完成某些艱苦的項目,親身經受挫折的考驗。比如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可以推出“中國青年共青團行動——生存與發(fā)展行動計劃”,把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作為共青團的主要任務。倡導學生不要做“籠中鳥”,而要學做翱翔藍天的雄鷹;不要做“溫室的花朵”,而要學做野外的松柏。這樣,以吃“苦”為核心內容的各種夏令營就會應運而生。這些方式有助于他們意志的磨煉,但是更持久、有效的方式應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來進行。比如可以通過與家長的溝通,教師有意識地提醒父母讓孩子分擔一點家庭生活的憂愁,在孩子面前談論一些令父母憂愁的事:柴米油鹽的艱難、事業(yè)上的煩惱等。讓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同時使其認識到學習上的挫折也是可以戰(zhàn)勝的。把學習中的挫折看成是一個個堡壘,攻破它們,品嘗勝利的快樂。
在家里,父母也不能僅僅考慮孩子的學習或是對孩子的愛而剝奪了他們做事的權利,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對其自身的發(fā)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總之,挫折是暫時的,也是永遠的,培養(yǎng)抗挫折能力應該貫穿于一個人成長的始終。西方教育和心理衛(wèi)生專家都認為,人們對挫折的良好心態(tài)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學生的健全心理,特別是良好的意志品質也是在學習生活、實踐活動中與挫折困難作斗爭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心理同樣重要,要“先成人,后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