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波
(云浮市中心體校,廣東 云浮 527300)
中學語文教學從語言的角度來分可以分為現(xiàn)代文教學和文言文教學,由于現(xiàn)代文與現(xiàn)行的語言都是白話文,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而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言,與現(xiàn)在日常交際語言相去甚遠,學生理解困難,教學也因此比較難。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深感文言文教學課時不少,但成效不大。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對中學文言文教學的困惑及對策。
整個中學階段入選文言文190多篇,這個數(shù)量只是講授的篇目數(shù),解決了“教什么”的問題,而文言文教學究竟要達到什么目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可以說不高,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就初中的文言文課文來看,內容也不難,如《為學》、《陋室銘》等課文朗朗上口,就連我小學一年級的兒子也可以背下來,并且能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而初中學生由于課程增多,語文要背,歷史地理要背,很多文言文也要求背誦,覺得時間安排不過來,加上剛接觸陌生的文言文,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到初中可以說是基礎教育,普及高中也將在近些年得以實現(xiàn),然而,文言文,為什么只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才出現(xiàn)。而教育學和心理學都明確指明,小學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如今英語在小學一年級都已經作為一門課程,為什么文言文要到初中才能讓人學得懂?
“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人將此當作文言文不重要的恰當理由,使文言文教學遭到忽視,而文言基礎比較好的學生,也不會重視文言文,因為他們早就認為自己已經具備這個能力了。所以這種貌似好意的要求,實際上給人的感覺是粗疏含糊,既然要求這么低,有什么理由要讓學生好好學呢?
在大學,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是兩門獨立的課程,現(xiàn)在評職稱,古代漢語甚至可以替代外語,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漢語的分量與難度。如果文言文的教學可以看作是“古代漢語”,則偏重語言知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可能把文言文教學教得類似大學的古代漢語課,對初中學生來說無疑枯燥無味,從初中文言文的考試題目來看,也更多地側重字、詞、句,不能不說是側重了“古代漢語”。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僅停留在字意的層面上,把古文學習的教學精力日復一日全部擺在讓學生歸納文言常用實詞、虛詞和句式的規(guī)律上面。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樣有針對性的古文訓練似乎有教學的實效,而我們更要面對的是,學生對古文學習日甚一日地興趣索然,翻譯、字詞、句式成了學生古文學習的全部印象,文言文學習實際在教學中淪落為語言材料的地位,這樣的古文學習難道不令人望而生畏嗎?
但如果是以“古代文學”來教學,文言文的教學可以看作是“古代文學鑒賞”,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包括古典作品)的能力,從宏觀上去理解古典文學的寫作特點、思想特色,讓學生體會經典、了解經典,探究作為經典的文言文的文學價值、文化價值,將文言文上得盡可能的具有語文味,激發(fā)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
把文言文當作古代漢語來教學以“讀懂”為目標,而把文言文當作文學鑒賞訓練卻以“讀懂”為起點,前者基本上屬于語言教育的范疇,后者基本上屬于文學教育的范疇。這是性質不同而又密切關聯(lián)的兩個訓練階段。它們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規(guī)律,也應該讓它們建立自己的訓練系統(tǒng),以便更有計劃地搞好這兩種訓練,全面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這兩種教學的任務不同,教學要求也有不同。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了在私塾讀書背誦的情景:……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里去了?”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xù)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矩,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這段文字出自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很多人教到這里談到這“先生”,都笑“先生”迂,這是不是魯迅先生的本意,我不這樣認為,我只覺得這是一種寫實,反映出的是小孩貪玩的天性與私塾嚴厲的情景,從這種寫實中也可以看出千百年來文言文教學的經驗就是朗讀和背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由于文言文與我們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學生較難理解,往往學習興趣不大。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1.先講故事,后引入課文學習。比如《木蘭詩》中關于花木蘭的故事,可以通過網(wǎng)絡找到與花木蘭有關的電影、電視連續(xù)劇、動畫片等有聲的輔助教學手段,講課前,布置學生回去上網(wǎng)看,為節(jié)約時間,最好看電影或文學故事,在講《木蘭詩》前先讓學生講講故事,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先學課文,后編故事,改編成劇本,進行文言文再創(chuàng)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先講故事,后引入課文學習”的教學方法正好相發(fā)。比如教杜甫的《石壕吏》、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等課文時,可以先把當時的寫作背景講給學生聽,然后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學習課文,課后讓學生以為首詩為題材,寫一個故事。寫得精彩的在課堂上朗讀交流。當然,根據(jù)學生的個人特點,可以鼓勵學習創(chuàng)作漫畫和圖畫等,也可以開展表演。如在學習《核舟記》時,我讓三個學生分別摹擬蘇軾、黃魯直、佛印的動作、神態(tài)等,結合靜態(tài)的表演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的興趣達到了高潮,留下了深刻印象??傊瑧鶕?jù)不同課文內容設計不同的方法,教學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3.名篇中的名言名句反映出的做人道理,讓學生討論來引入課文學習,以此激發(fā)學習興趣。如講《醉翁亭記》時先討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的意思,學《曹劌論戰(zhàn)》時討論在什么情況下要“一鼓作氣”,學習《論語十則》時先討論“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瘸烧Z今天的用法,把學習課文上升到體會古代先賢的哲學思想,學習做人、做事和為人處世的道理,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習的興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蔽难晕氖枪糯鱾飨聛淼臅嬲Z言,我們今天只能通過它與古人對話,學習語言如果不開口朗讀背誦,就不能掌握學習文言文的真締。具體應該怎么讀呢?我認為要抓好以下兩個層次。
1.“理解地讀,把握節(jié)奏、流暢、出聲地讀”。朗讀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借助語感,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并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領悟能力。學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古文,要讀懂一篇文言文,就要準確理解文章和句子的意思,特別是要讀準字音。在文言文課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等,如果不首先解決這些字詞的語音問題,那就根本談不上誦讀。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通悅,高興)”“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飼養(yǎng),喂養(yǎng)”等等,又如《賣柑者言》中的“配虎符、坐皋比者”中“比”應讀pí(皮音)而不讀bǐ。教師應該加以適當指導,對于這一方面有主動提示就習慣的學生,要多加表揚好好鼓勵。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還要把握節(jié)奏,流暢、出聲地讀。大多數(shù)文言文都是瑯瑯上口的,只有讀準其中的節(jié)奏,多讀,出聲地讀,才能體會其中的精妙之處。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應該讀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讀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頓準確了,就不至于產生歧義,自然也就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意了。又如《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駢散結合,使文章節(jié)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朗讀節(jié)奏可以劃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在個人朗讀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運用多種朗讀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如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兩人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表演朗讀、多人交替讀、常速讀、快讀、慢讀、輕聲讀、高聲讀等,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就能在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樂趣,還能體驗到學習語文的真正魅力。
2.有選擇地讓學生背誦。入選中學的文言文本來就不多,課文編選的文言文,都是精彩的膾炙人口的名篇名段,要熟讀成誦。古漢語背多了,對理解或朗讀都有裨益。當然,背誦也要講求方式方法,不能簡單地按照私塾式的呆板辦法,要根據(jù)不同的課文類型指導學生背誦,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背誦,如背誦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可以抓住“苦”、“勞”、“餓”、“空乏”、“拂亂”等關鍵詞語,領起全文內容。根據(jù)這個思路,不但有助于記憶,而且有利于今后對材料的提取、運用。
二是引導學生抓住句式特征背誦。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時,這幾句句式同為“××非不××”,背誦下面的“域民不以封疆為界……戰(zhàn)必勝矣”,可理清這幾句先排比句、再駢句、后散句的句式特點,從而加強記憶。
三是引導學生按空間順序背誦。如《核舟記》描寫的是一艘用果核雕的小船,詳細描寫“船艙(窗、雕欄)、船頭(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船尾(兩個舟子的神情也“不屬”)、船背(題名和篆章)”。又如《醉翁亭記》一文的二、三兩段分別描繪了兩幅畫面,一是風景畫,即朝暮四季圖;二是風俗畫,即“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讓學生產生聯(lián)想性記憶。
四是時間順序背誦。如《扁鵲見蔡桓公》可以按時間順序背誦: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短一ㄔ从洝芬詽O人的行蹤為線索展開記敘,從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按照這一線索就比較容易記憶。
1.讓古代幼兒啟蒙學習經典走入幼兒園?,F(xiàn)代心理學證明,一個人的記憶力發(fā)展是自零歲開始,一至三歲即有顯著的發(fā)展,幼兒期是人的記憶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同時,現(xiàn)代文以多章節(jié)詞為主,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中基本一個字就是一個詞,更合幼兒時期的語言習慣。如果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多背點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著作和篇目,接受經典教育,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可以作為一種終身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儲備。當前,也有民間組織開設“現(xiàn)代書塾”和“孔子學院”,學文言、學傳統(tǒng),國家領導人出訪法國還看到法國兒童讀《三字經》的動人場面。據(jù)悉,從2003年開始,中國已經有五百萬個家庭、六十多個城市少年兒童加入誦經讀儒經典行列。更有些現(xiàn)代書塾的學童,穿戴仿古衣服,向孔子行叩拜禮。如現(xiàn)在云浮市在小學開展背《弟子規(guī)》活動,我兒子在五歲時就教他讀《三字經》,三個月下來就能把《三字經》記下來,對《三字經》的大概內容也能了解個大概。實踐證明,幼兒園開展讀啟蒙經典并不難,難的是由一個較權威的部門去推動,特別是編寫幼兒教材方面,增加傳統(tǒng)國學內容,如增添 《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三字經》等誦讀學習內容,讓文言文基礎在幼兒園得到初步的掌握。
2.讓文言文教學正式進入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葉圣陶先生曾經這樣比喻文言文和白話文之間的關系:如果把中國語言比作一把折扇,文言文相當于扇軸上面的主體部分,而白話文僅是扇軸下部的扇尾。兩者在數(shù)量、質量上皆不可同日而語。目前,新課標人教版語文教材,從五年級下冊開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級下冊和六年級上冊各安排了一篇,分別是《楊氏之子》和《伯牙絕弦》,六年級下冊安排了《學弈》和《兩小兒辯日》兩篇文言文。文言文學習內容安排得比較遲,內容也比較少,因此,如能在整個小學階段每個學期都安排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根據(jù)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安排學習文言文的成語故事、神話故事等,學習效果就會更佳。
[1]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學語文教學,1997,(4).
[2]張鴻苓,張銳著.中學語文教學.光明日報社出版,2001,(4).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