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一門語言藝術,語感就是對語言的一種直覺,它是對語言的一種敏銳的感悟能力,語感是閱讀的基本能力。
關鍵詞:語感;誦讀;品味;想象
語文是一門語言藝術,語感就是對語言的一種直覺。什么是語感?“語感是一種文學修養(yǎng),是長期的、規(guī)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闭Z感的表現形式是感性的、直覺的,它依靠直覺思維而不依賴分析思維。其實質是,感性中暗含著理性,直覺中沉淀著思考。
由此可見,語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似乎很神秘,但它又不是毫無頭緒,紛雜不清的,它是對語言的一種敏銳的感悟能力?!案形颉本褪敲鎸﹂喿x材料這一客觀事物反映到大腦中,經過自己的思維而領悟出道理,體會蘊涵的人文精神的過程。感悟越深刻、越鮮活,對文章的意蘊理解就越獨到,體驗就越獨特。
語感是閱讀的基本能力。葉圣陶先生說:“至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薄岸嘧x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奔訌娬Z文課的語感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感能力,從而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這樣,語文教學才會有出路。
那么,如何揭開語感“神秘”的面紗,進行語感教學呢?
一、誦讀吟詠,讀中感悟
吟詠是訓練語感的重要方法。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習語文“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必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詠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耙黄髌分蛔x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爆槵槼身嵉恼b讀,是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與閱讀相比,更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種基本方式。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間對語言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吟詠誦讀還可以使學生領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傳統語文教育,主要是通過吟哦誦詠、朗讀背誦讓學生直覺體悟言語規(guī)律,從而達到語文運用的階段。正如朱光潛先生說的,“只要熟讀范作多篇,頭腦里甚至筋骨里都浸潤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的腔調,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態(tài),等你下筆一插,那些‘骨力’‘神韻’就自然而然地來了”。所以對語言的感悟,最初要從吟誦開始,直覺感受最有效的途徑是大量反復的誦讀。
在教蘇軾的《赤壁賦》時,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過程中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張開想象的翅膀,感悟自然的美景,同時在萬事萬物的“變”與“不變”中,感悟作者抒發(fā)的人生真諦。體現出了新大綱要求的“重視語言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的學習目標。
講余光中的散文《聽聽那冷雨》,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投入朗讀,感受優(yōu)美的文字中流淌出來的濃濃的鄉(xiāng)思和淡淡的鄉(xiāng)愁。誦讀時不僅感受詞語的音韻美,也感悟到故國之思像雨聲一樣,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無盡無止,“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年少時的歡樂無憂,到中年時在異鄉(xiāng)的惆悵,進而到老年時的凄苦無奈,與雨景交融在一起的那個迷失的靈魂。通過誦讀吟詠可以讓學生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得到語言上的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
古人言“讀書百遍,其義可見”。當今的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很多,反而淡化了朗讀,這不能不令人擔憂。更需要教師把他們引入“門”,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學作品的魅力,喜歡上語文,喜歡上文字,才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學好我們的母語——漢語。語文教學也只有拋棄了死的講解,引入活的朗誦,才能給課堂以生命,給作品以生命,語文的教學才能顯現活力,學生才能品出“讀書”的真諦。
現代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可以很快地引導學生進入作品,領會作品美妙的意境。例如,教《唐詩宋詞選讀》《春江花月夜》時,我找來民樂《春江花月夜》,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感受月夜美景,感悟人生哲理。講解李煜的《虞美人》,我找來視頻音樂材料,從學生凄迷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他們讀懂了作者的亡國之痛。輔助材料的使用,幫助學生感性的認識,能快速把握作品的基調,感受作品傳達出來的信息。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師生共讀,以情感人,讀出理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朗讀,注重學生的自我感悟。
二、反復咀嚼,品味語言
語言的會意性特征決定了人們要領悟語感,需要對語言材料進行反復揣摩、體味,從而具備認知上的會意能力。教材中的課文很多都蘊涵著濃郁的人文情懷,真可謂文質兼美,字字珠璣。這為學生學習語言,形成良好語感提供了最佳范例。那么如何挖掘其中的情感意旨,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搭建廣闊的平臺呢?只要從具體的詞句入手,反復研讀,揣摩字里行間的深層意韻,這是促成學生形成語感的有效途徑。因而,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直覺感受的豐富性與多元性,設計出科學合理、能發(fā)展學生思維個性的訓練,使其成為在教師正確啟發(fā)引導之下以直覺思維活動為媒介、以培養(yǎng)語感為目的的語言訓練。
語言文字所傳遞的信息有時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一切語言的描繪都顯得那么蒼白,葉圣陶老先生說過“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須多揣摩”。反復咀嚼,可以把握文章的整體。學習《荷塘月色》寫景段落時,品味其中的語言,抓住諸多動詞、形容詞,疊詞,比喻句,閱讀這部分文字,一個個畫面清晰地映現在我們的眼前: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陣陣,流水脈脈,月色溶溶。反復咀嚼,可以揣摩語言材料,深入地理解語言的含義。
當然,語感的培養(yǎng)還要學生多多地對生活進行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點積累起來。積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見真切了。
三、啟發(fā)想象,激發(fā)語感
想象是在頭腦中改造記憶的表象而創(chuàng)造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也是過去經驗中已形成的那些暫時聯系進行新的結合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借助學生無窮的想象力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條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將如絲如縷的荷香寫成遠處高樓上的歌聲,應用比喻、通感。傳神的描繪借助于想象、聯想引發(fā)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在閱讀理解中更是離不開想象與聯想。再如教《拿來主義》,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托課文語境,仔細體味“孱頭”“昏蛋”“廢物”“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一群姨太太”等關鍵詞語的意義,色彩和作用,深入挖掘這些表象的隱含意義及相互聯系,借助聯想和想象使文學遺產的批判與繼承這一抽象道理得到形象化的凸現,進而體會魯迅的辯證思想和戰(zhàn)斗情懷,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和體味幽默、犀利的語言特色。
在語感培養(yǎng)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憑借想象,“于有字處想無字文”,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那意境何等的優(yōu)美,通過想象,一幅中國水墨畫便在學生腦海中生成,體會到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李白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那是何等的氣勢磅礴。想象著登蜀山,走蜀道,比登天還難。
語文教學就是要把文字信息形象化。著重對文字進行欣賞,把語音、文字,通過聯想和想象,形成形象信息,領略文字背后的美。啟發(fā)想象,意會言語,聯想和想象是語感騰飛的翅膀。所以,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想象,就能讓學生馳騁想象,感受文學作品美好的意境。
語感能力是學生學習,特別是學習與語言有關學科的一項重要能力。閱讀教學中的語感就是要訓練學生感知語言的神妙,把握語言的理趣,從而推動閱讀教學,提高教學的效率,最終提高教學質量。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努力對怎樣培養(yǎng)語感等問題進行研究,從而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引導和訓練學生,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
參考文獻:
[1]李宇明.語感簡論[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6(02).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靖江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