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龍志毅
偉大人物的小鏡頭
■ 文/龍志毅
1984年的元月4日,在貴州省政府禮堂舉行了有省級機關部、辦、廳、局一把手和貴陽市主要領導參加的見面會和報告會。這次見面會是根據耀邦同志的意見安排的,不上主席臺,只在第一排的前面擺了幾張長桌面對會場。這絕對是第一次。
1959年的元月初,時任中共中央委員、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來貴州檢查工作。他們一行人由黔東南進入貴州,經凱里、黃平等縣到了遵義。當時共青團貴州省委正在籌備召開二屆六次委員擴大會議,準備進一步動員全省青年投入“大躍進”。由于要去遵義向全程陪同耀邦同志的汪行遠(團省委書記)匯報和請示有關會議的籌備問題,我有幸見到了耀邦同志。
我聽一位全程陪同的同志說,耀邦同志遇事必問,每問必尋根究底的作風,沿途經常發(fā)生。比如每到一個縣,他往往會問前來迎接的縣官們:“為什么叫XX縣?有什么出處?”往往弄得縣官們瞠目結舌,十分狼狽,于是便找縣志來看??纯h志自然不僅僅是尋找縣名的來歷,更重要的是了解這個縣的歷史。這位同志說,既了解現實又了解歷史,將二者結合起來看問題和研究問題,是耀邦同志工作作風上的一大特點,給他的印象很深,啟迪很大。他還談到一件有趣的事,耀邦同志在遵義的日程中有一項是向地、市機關干部作報告。報告的地點是遵義勞動人民文化宮,位于鳳凰山腳,離紅軍山不遠。前面是體育場,從體育場到文化宮要上若干級臺階。除了修建者,大概不會有人去數一數臺階到底有多少級。耀邦邊上臺階邊默默地數了記在心里,上臺作報告時先問全場的人,有誰知道門外的臺階有多少級?所有人都被蒙住了,然后他自問自答,說出了準確數據。
完成了遵義的調研之后,耀邦同志一行來到貴陽,住花溪賓館的碧云窩。那時團省委的二次全體委員擴大會已開始舉行,會址選在花溪的貴州大學內。
那時正是學校放寒假,留校的學生不多。我們住的都是學生宿舍,和學生們一起在大食堂內進餐。一天中午正吃中飯,耀邦忽然來了。一行人靜悄悄地走進食堂,沒有任何聲張和造勢,隨意地分散開來,在就近的幾桌拿起碗筷和大家一起吃飯。正在這時,汪行遠同志走到我身邊,悄聲對我說:“你趕快寫一條耀邦正同大家就餐的消息送到播音室去?!蔽译x開食堂迅速草就了一條消息送到播音室,大意是: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同志來貴州檢查工作,經黔東南、遵義來到貴陽,出席指導團省委擴大會議,現在耀邦同志一行正在食堂和會議代表們一起就餐。我將稿子送到播音室后,還沒有回到食堂便聽見廣播了,而且一連播送了兩次。播音員使用的是那種報告特大喜訊的口氣,感情成分和鼓動性都很強烈。當我回到食堂時,里面已經沸騰開了。只見耀邦被“包圍”在人群之中,大概是在回答青年們提出的問題,或者主動地向青年們問這問那吧,不停地傳來熱烈的笑聲、掌聲和歡呼聲。這種事前沒有刻意安排和布置的會見,才是領導與群眾真情流露的表現,是最可貴和最有價值的事件。
1983年底,耀邦同志由四川瀘州經貴州畢節(jié)來到貴陽。這時他不僅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而且是主要領導人(中共中央總書記),但他那樸實無華的作風和生龍活虎般的性格卻依然如故。關于他的這次行程,除媒體公開報道的活動外,背后還有許多的小鏡頭。
這里只舉一個例子:1984年的元月4日,在貴州省政府禮堂舉行了有省級機關部、辦、廳、局一把手和貴陽市主要領導參加的見面會和報告會。這次見面會是根據耀邦同志的意見安排的,首先是不上主席臺,只在第一排的前面擺了幾張長桌面對會場,耀邦及主要隨員倪志福、張幗英、劉延東等少數幾個人面對會場入座,陪同入座的只有以省委第一書記池必卿為首的四位省委書記,其余常委、省政府副省長和人大、政協的領導和廳局長們坐在一起。禮堂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修建的,三十多年來不知在這里舉行過多少次各種各樣的盛大集會,而不設主席臺絕對是第一次。還有一些細節(jié)更不容易引人注意或者被忽略。禮堂的貴賓休息室有兩個,一個設于主席臺右側與前臺相連,實則是主席團休息室,便于各種會議的主席團成員或需要上臺的人就近上臺。臨近開會時本來就不多的幾個陪同人員,都先后下臺入座,只剩池必卿陪耀邦在熱烈的掌聲中,從幕后緩步下臺入座,這就避免了前呼后擁的“壯觀”。耀邦一直站著講了幾個鐘頭的話,會場上不時地響起陣陣掌聲,聽幾個鐘頭而不覺得乏味。
我最后一次見到耀邦同志是在1983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三次代表大會上。這次會議上安排他為政治局委員候選人,但沒有因為職務的變動而影響他在黨內的崇高威望,他幾乎是以百分之百的高票當選中央委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