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宇
(鐵嶺廣播電視大學文科教研室,遼寧鐵嶺112000)
翻譯文化觀視角下的對等理論探討
崔 宇
(鐵嶺廣播電視大學文科教研室,遼寧鐵嶺112000)
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都是通過翻譯來實現(xiàn)的,同時翻譯也是人類在交往中所必需的一種交流方式。在英語翻譯中,既不存在絕對對等,也不存在絕對不對等。要想解決翻譯中的文化沖突,必須使譯文在語言翻譯中具有最大的相似度。
對等;不對等;翻譯
翻譯活動是文化傳遞的載體,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如今,科技、經(jīng)濟和信息網(wǎng)絡(luò)快速發(fā)展,世界不再是一個單元的文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朝著多元化、一體化的趨勢發(fā)展,翻譯活動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20世紀70年代,有關(guān)翻譯的探討開始轉(zhuǎn)向了翻譯活動之外的文化方面。90年代后期,翻譯實踐使得文化意識得到加強,翻譯理論中的文化觀念由此樹立起來,成為翻譯學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轉(zhuǎn)折點。這對翻譯理論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在此剖析對等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同時對其實踐應(yīng)用的策略問題進行探討,也試圖對不同語言的文化造成的不對等現(xiàn)象做出解釋。
就對等概念本身來說,它是具有歷史發(fā)展特性的。在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史中,關(guān)于對等翻譯的概念,國內(nèi)外學者都做過很多解釋。比如18世紀英國翻譯理論家泰特勒,就在《翻譯原理簡論》中,對對等翻譯做了相應(yīng)的解釋,他認為好的翻譯就是能把原著滲透到另一種語言中,使譯語國家的人們能夠清楚地理解譯文。他是第一個對對等效果原則進行明確解釋的人,他的觀點對后來的翻譯家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我國學者也對此有過一些論斷,比如嚴復的“信、達、雅”,瞿秋白的“直譯論”,朱光潛的“近似說”,傅雷的“傳神說”和錢鐘書的“化境說”,等等。
真正創(chuàng)立對等翻譯理論體系,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蘇聯(lián)的翻譯理論家費道羅夫。他在著作《翻譯概論》中對翻譯理論的語言科學性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說明與解釋,主張兩種語言的研究要與具體的材料進行對比,但是他卻忽視了翻譯中的美學問題。20世紀60年代,英國的卡特福特在他的著作《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對行文的對等和形式的對應(yīng)以及雙語間單位意義的實質(zhì)性的對等進行了闡述。美國的尤金·A·奈達在他的《翻譯的理論與實踐》中提出“功能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的概念,但是他過分強調(diào)受眾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吳新祥、李宏安在《等值翻譯論》中闡述了對等翻譯的概念,同時對對等翻譯理論體系進行闡釋,建立了立體語言學假說。此體系主要對譯作語言的三個層次,即表層、深層、修辭層做了一些定量的分析,目的就是尋找最大的對等參數(shù)??墒?由于過分注重原文和譯文,還有就是對其語言層面上的參數(shù)進行轉(zhuǎn)換,這些都使不對等存在的可能性受到忽視,也使得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排擠,但是翻譯體系在英漢翻譯中調(diào)整對等與不對等關(guān)系的作用卻沒有論述。
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英語翻譯也不例外。既不存在絕對對等,也不存在絕對不對等。要想解決文化沖突,就要讓譯文在語言翻譯中具有最大的相似度,這是每個譯者都不能回避的問題。
傅雷在翻譯《高老頭》時指出:“如果要以效果來說的話,翻譯應(yīng)該就像繪畫一樣,主要的目的是求神似而不是形似……各國的語言文字不同,在對詞語句子的構(gòu)造方面也不盡相同,一些習慣、用詞方法、修辭、文法、俗語和社會背景都是不相同的,對這些事物的表現(xiàn)手法也是不同的?!迸e例來說,在傳達A國的文字涵義給B國讀者的時候,譯者要像伯樂相馬那樣,留下其精華,而對其粗糙的內(nèi)容盡量避免,重內(nèi)而輕外。
即使是最優(yōu)秀的翻譯,所傳達的韻味跟原文也是有差異的,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慢慢地縮短這些距離,使其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事實上,當出現(xiàn)文化語言沖突的時候,要適度處理形似與神似的關(guān)系,這樣翻譯出來的作品才能具有文學和美學價值。如果一味追求“神似”,對于原文的意義及其所處的社會思想基礎(chǔ)不進行詳細的審視,那么就會使得原文的意義不能得到忠實的傳達。
并不是每個翻譯工作者都能使翻譯達到神似,因為要對原作中的神似有感知,這就要求翻譯者在文化水平、文化修養(yǎng)、生活經(jīng)驗和個性上有一定的悟性。翻譯界歷來非常重視翻譯者的感知度。我國隋代的高僧彥琮就曾經(jīng)提出過譯經(jīng)者的“八備”說,郁達夫曾經(jīng)指出翻譯工作者本身應(yīng)具備的內(nèi)在條件,這些都說明翻譯者素質(zhì)對于翻譯的重要性。
近十多年來,翻譯事業(yè)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但是要想找到好的翻譯作品卻有一定的難度。達到完美的對等,其實只是一個神話。就“神似”本身來說,只是一個很直觀的印象,對其進行量化分析是很難做到的。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靠悟性和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較高水準的翻譯者對于神似也是很難企及的。改革開放使得翻譯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對不斷完善的翻譯文化社會學觀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翻譯界急需一支高素質(zhì)的翻譯隊伍,推動我國的翻譯事業(yè)發(fā)展,進而讓我國的翻譯實踐和理論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1]吳新祥,李宏安.等值翻譯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2]C.Sager.Text Types and Translation[M].Maryland:Schreiber Publishing,Inc,1999.
[3]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4]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金隄.等效翻譯探索[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
[6]Jin,Di,Nida,Eugene A.On Translation[M].Beijing:China For2 eign Language Publishing Co,1999.
責任編輯 葉利榮 E2mail:yelirong@126.com
book=704,ebook=704
H059
A
1673-1395(2010)03-0230-02
20100324
崔宇(1976—),女,遼寧鐵嶺人,講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