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怡
構音障礙是由于神經(jīng)病變,與言語有關的肌肉麻痹、收縮力減弱或運動不協(xié)調所致的言語障礙。從大腦神經(jīng)通路到肌肉本身的任何一點病變都可能引起言語障礙的表現(xiàn)。病因常見于腦卒中、腦腫瘤、腦癱、肌萎縮側索硬化、重癥肌無力、小腦損傷、帕金森病、多發(fā)性硬化等。重度構音障礙是嚴重的肌肉麻痹使運動功能嚴重障礙而難以發(fā)聲,多見于急性期患者或病程長、病情重并已形成后遺癥或病情逐漸加重的退行性病變的患者。痙攣性構音障礙(中樞性運動障礙)病因常見于腦卒中、假性延髓麻痹、腦外傷、腦癱、腦腫瘤、多發(fā)性硬化等[1]。現(xiàn)將30例重度痙攣性構音障礙患者進行言語訓練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yī)院聽力語言科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0例患者,符合重度構音障礙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21例,女性 9例;年齡 17~62歲;腦外傷 10例,腦梗死 12例,腦出血8例;首次發(fā)病24例,復發(fā)6例;CT或MRI示雙側基底節(jié)病變17例,右側基底節(jié)病變13例;并發(fā)吞咽障礙25例;均排除失語癥;病程3個月~2年,平均12個月;言語訓練時間3~6個月,平均5.5個月。
1.2 檢查結果 患者均進行了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構音障礙檢查[2]。檢查結果:患者頭控制差,不能完成張嘴、閉嘴、噘嘴、咧嘴等動作或范圍小,運動不充分,伸舌范圍小或不能完成,舌不能完成左右、上下動作,舌肌張力高,流涎嚴重,面癱,口呼吸,口鼻呼吸未分離,最長呼氣時間<2 s,不能完成“吹”的動作,嘔吐反射及下頜反射增強,不能完成簡單的構音類似運動全部或大部分不能發(fā)音。最長發(fā)音時間<2 s。根據(jù)日本音聲語言醫(yī)學會制定的GBASR評價標準[因分為5個維度:總分度(Grade)、氣急音(Breath)、無力音(Asthenia)、緊張音(Strained)、粗糙音(Rough)而得名],緊張音(S)3級,粗糙音(R)3級,鼻音過重,鼻漏氣。診斷:痙攣型構音障礙(重度)。
1.3 治療方法
1.3.1 呼吸訓練 訓練前先調整坐姿,即3個90°:踝關節(jié)90°,膝關節(jié) 90°,髖關節(jié)90°,軀干要直,雙肩要平,頭保持正中位。治療師將雙手放在患者兩側肋弓稍上方的位置,讓患者自然呼吸,在呼氣末給予胸部以壓力,使患者呼氣量增加。也可以結合發(fā)聲、發(fā)音一起訓練。
1.3.2 頭頸部放松訓練 讓患者做低頭、抬頭、左右側頭運動,頭的旋轉運動。
1.3.3 冰刺激訓練 用冰棒刺激軟腭、唇周、舌、頰肌。
1.3.4 唇的訓練 讓患者做張嘴、閉嘴、噘嘴、咧嘴的動作。
1.3.5 舌的訓練 治療師戴上指套或使用壓舌板協(xié)助患者完成舌前伸、后縮、上舉等運動。
1.3.6 下頜的訓練 讓患者做張嘴、閉嘴的訓練。
1.3.7 發(fā)音的訓練 讓患者深吸氣后發(fā)“a”的聲音,越長越好。
1.3.8 “推撐”訓練 患者兩手放在桌子上向下推,或兩手掌由下向上推,兩手掌相對或雙手平行向下運動,并且發(fā)“a”的聲音。
1.3.9 引導氣流 可采用諸如吹蠟燭、吹哨子、吹喇叭等方法訓練集中和引導氣流。
言語訓練每日1~2次,每次30 min。共訓練3個月。
1.4 評價方法 明顯改善:①頭頸部控制超過1 min;②最長發(fā)音時間≥6 s,粗糙音(R)1級、緊張音(S)1級;③最長呼氣時間≥6 s,口鼻呼吸分離,不流涎;④伸舌可到唇,張嘴、閉嘴、噘嘴、咧嘴可在幫助下完成,可完成“吹”的動作;⑤嘔吐反射和下頜反射正常;⑥可完成部分唇音、唇齒音、舌尖音、舌跟音的構音類似運動,可發(fā)部分雙音節(jié)音。改善:①頭頸部控制超過30 s;②最長發(fā)音時間≥4 s,粗噪音(R)2級、緊張音(S)2級、鼻音(+);③最長呼氣時間≥4 s,口鼻呼吸未分離,有流涎;④張嘴、閉嘴、噘嘴、咧嘴可在輔助下完成,伸舌可到齒,舌向上、下、左、右可在幫助下完成;⑤嘔吐反射、下頜反射、縮舌反射正常;⑥可完成部分唇音和舌根音的構音類似運動。無效:①頭頸部控制<30 s;②最長發(fā)聲時間<4 s,粗糙音(R)3級,緊張音(S)3級;③最長呼氣時間<4 s,口鼻呼吸未分離,流涎明顯;④張嘴、閉嘴、噘嘴、咧嘴不能完成,伸舌不能到齒,舌不能向上、下、左、右運動;⑤嘔吐反射、下頜反射、縮舌反射異常;⑥不能完成構音類似運動。
訓練后,明顯改善 8例,改善 19例,無效 3例,總有效率90%。
痙攣型構音障礙是由于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傷后,構音肌群的肌張力增高及肌力減退所致說話緩慢費力,字音不清,鼻音較重,缺乏音量控制,語音語調異常,舌交替運動減退,說話舌、唇運動差,軟腭抬高減退。痙攣型構音障礙治療的關鍵是降低肌張力,調整和促進發(fā)音肌的收縮[3]。雙側皮質腦干束損傷時,口部肌肉通常在運動范圍和速率上表現(xiàn)出嚴重的損傷,舌只能伸到雙唇,唇運動減慢,范圍減小,腭運動減低,咀嚼、吞咽都受到影響[4]。參與構音的肺、聲帶、軟腭、舌、下頜由于運動障礙,使構音出現(xiàn)各種癥狀。
這30例患者在構音器官運動檢查中大部分不能完成,僅能發(fā)聲。這類患者的呼吸差,不能保持穩(wěn)定的呼氣和聲帶的震動,往往表現(xiàn)為呼氣短而弱,很難在聲門下和口腔形成一定的壓力;患者經(jīng)常出現(xiàn)口鼻呼吸不分離、胸部和腹部呼吸肌運動不協(xié)調等情況,這些都會影響呼氣的保持及最長發(fā)聲時間縮短。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呼吸訓練,患者呼吸肌力量增強,呼吸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呼氣持續(xù)時間隨之延長。同時使用“推撐”訓練方法,延長發(fā)音時間,改善腭肌的功能,加強軟腭的肌力。痙攣型構音障礙的患者往往有咽喉肌緊張,由于神經(jīng)肌肉損傷致使聲門的開大和閉縮不協(xié)調,聲門閉合差,使聲時縮短[5]。治療后,患者的最長發(fā)音時間延長。同時肢體肌張力也增高,通過放松肢體的肌緊張可以使咽喉部的肌群也相應地放松,故要進行放松訓練,增加肌肉的控制能力。冰刺激訓練可改善口腔感覺。唇的訓練可改善唇運動不良,提高唇力度減少、流涎的發(fā)生。舌的訓練可改善舌的運動,增加舌肌的力量。下頜的訓練可增加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的力量。最終使各構音器官的活動范圍、力量、協(xié)調性得到明顯改善。
重度痙攣型構音障礙的患者在臨床上日益增多,且病情時間長,采用以上的訓練方法可收到較好的效果,改善癥狀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可在以后的訓練中推廣。
[1]李勝利,白坂康俊.聽覺語言康復[M].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日本國際協(xié)力集團中國事物所,1994:113,104.
[2]龐子建.運動性構音障礙言語、聲學、共鳴水平機制及康復療效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5):449-450.
[3]歐承梅,潘春容.腦卒中后重度構音障礙的康復[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9-20.
[4]李勝利,張慶蘇.構音障礙的發(fā)音、言語表現(xiàn)與治療[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1):62—64.
[5]李艷萍.腦卒中患者痙攣性構音障礙的言語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