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麗
(廈門大學 中文系 福建 廈門 361005)
宰相對科舉(進士)錄取的干預在唐代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唐五代筆記小說中多有記載,這一現(xiàn)象的產生與唐代科舉制度本身有著密切聯(lián)系,是唐代科舉政治體制下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
由兩漢至南北朝時期察舉制度發(fā)展而來的唐代科舉制度還處于建立初期,因此不免帶上前一歷史時期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痕跡,受到更多外在因素的影響,朝廷貴要、高門大族都能憑借自己的政治實權和社會聲望來干預考試。“唯王公子弟,器貌奇?zhèn)ィ瑹o才無藝者,亦冠于多士之首?!痹谶@些朝廷貴要、高門大族的干預中,最直接的當然是來自握有朝廷實權當朝宰相的干預。
對于宰相對科舉錄取的干預問題,吳宗國在《唐代科舉制度研究》中有涉及,并且斷定“宰相對錄取的干預也在逐步加強”,但是筆者認為這一論斷過于籠統(tǒng)和絕對,有待商榷。唐代宰相對進士科錄取的干預分為制度內和制度外兩種情況,制度內的干預即是制度規(guī)定下的一種正當干預;制度外干預則是在制度規(guī)定的范圍之外進行,是宰相的個人行為。
唐初,科舉由吏部考功司主管,“武德舊制,以考功郎中監(jiān)視貢舉”、“貞觀后,則考功員外郎專掌之”至開元二十四年,科舉事務才由吏部轉禮部,禮部侍郎一人專掌,“開元二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以考功員外郎李昂為舉人所訟,……自今以后,每年諸色舉人及齋郎等簡試,并于禮部集。既眾物煩雜,仍委侍郎專知?!睒酥局荚嚈C關和銓選機關完全分離,考試機關取得了更大的獨立性,同時與有關科舉的事務也歸貢院,“禮部以貢舉請別置印?!痹O立專門的印信,作為權力的憑據;有事則上呈中書門下,而不是上報禮部,禮部貢院事實上也成為中書門下的一個直屬機構。既已如此,那么科舉考試受到宰相的干預則不言而喻了。
一
宰相對科舉錄取制度內的干預較早始于中書門下“詳覆”制度的施行,“(開元)二十五年二月敕今之明經進士,……具所試雜文及策送中書門下詳覆?!薄霸敻灿址Q復試。唐五代科舉考試中防止作弊疏通而進行的復審?!闭f明“詳覆”制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作弊疏通讓宰相也參與進士錄取工作,并且也賦予了中書門下(宰相)對科舉考試錄取結果最終決定的權利,因此可推斷這時期宰相對科舉錄取干預是最強的,“李右相在廟堂,進士王如泚者,……上許之,付禮部宜與及第?!蚁嘣?‘……明經進士,國家取材之地,若圣恩優(yōu)異,差可與官;今以及第之,將何以觀材。林甫即自聞奏取旨?!崩盍指σ回炇且约槌夹蜗蟪霈F(xiàn),但在王如泚及第這件事上卻表現(xiàn)得比較公正,侍郎拿詔旨來問他的意見的時候,他以“明經進士,國家取材之地”連皇帝的賬也不買,“下牒禮部”,“依例考試”,說明宰相干預的作用是相當強的。元和以后,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時吳武陵郎中,貴溪人也。將欲赴舉,因詞唐突李相公吉甫,為其所憾。元和二年,崔侍郎邠重知貢舉,……潛持名來呈相府,……相府不能因私訕士,唯唯而從。從這則事例中可看出和前面光明正大詣相府不同的是“潛持名來呈相府”,而且當宰相不滿放吳武陵及第時,禮部侍郎也不買他的賬,宰相也只得“唯唯而從”。宰相的干預似有下降的趨勢,禮部在錄取中獲得了更大的權利,再看“長慶元年敕,……今后禮部選人,宜準開元二十五年敕,及第人所試雜文先送中書門下詳覆。”為什么朝廷又一次重申要依開元二十五年的那道敕令呢?說明詳覆制度在這一時期沒有很好地被實行,從后來的情況看這道敕令還是起到了作用,“長慶三年正月,禮部侍郎王起奏曰:……臣伏請今年進士堪及第者,本司考試訖,其詩賦先送中書門下詳覆,侯敕卻下本司,然后準舊例大字放榜,從之?!奔热欢Y部放榜名單和中書門下詳覆名單“不定”,則說明此時宰相對科舉錄取的干預還是存在的,但呈現(xiàn)減弱的趨勢。會昌三年則是轉折點,“舊例,禮部放榜先呈朝廷,恐有親屬言薦。會昌三年,王相國起知舉,先白掌武?!边@里的“朝廷”指的應該是中書門下省,王起的這一舉措則是對宰相對科舉錄取制度內干預的徹底顛覆,但是這并不代表宰相對錄取干預的減弱,恰恰相反,當宰相制度內的干預作用減弱時,制度外的干預強度卻迅速增強。
二
宰相對科舉錄取制度外干預指干預在制度規(guī)定范圍之外進行的,是宰相個人行為,現(xiàn)在所見關于這一現(xiàn)象的材料比較豐富,這和唐代進士科考中“行卷”這一現(xiàn)象有密切的關系,唐代進士一科,采用的是考試成績和推薦相結合的做法,在當時是有利于選拔賢才的,但也帶來了其他干擾因素。關于宰相對科舉錄取制度外的干預我們所能見的較早事例有“天寶十三載楊暄明經及第”,雖然這則記載有誤,與史實不符,但把它表現(xiàn)當朝宰相依仗權勢、脅迫考官、干預科舉錄取則是有代表性的。
這一情況發(fā)展到后來越來越嚴重,“中書門下詳覆”成為制度后,進士呈榜也發(fā)展為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俺拾瘛本褪恰爸e者閱卷后所擬定的錄取名單在正式放榜前,須親自送到宰相府第,請宰相過目,如宰相對榜中名單有異議,或另有人選,還可調換?!边@就意味著宰相對錄取名單有最終決定權,但這里的干預是絕不同于“中書門下詳覆”,它純粹是宰相個人行為,如:包誼者,江東人也,有文辭?!鎸⒎虐?,先巡宅呈宰相。榜中有姓朱人及第,宰相以朱泚近大逆,未欲以此姓及第,亟遣易之。僅為宰相一句“未欲以此姓及第”而更改登第人。但是宰相對錄取的制度外干預不僅僅表現(xiàn)在呈榜一方面,前文已經說過,唐代科舉的錄取采用的是考試和舉薦相結合的做法,基于宰相在權力體系中的特殊地位,舉子在考試之前如能得到宰相的稱譽則無異于登第,牛僧孺舉進士來長安,正好韋執(zhí)誼作相,“公袖文往謁,一見如舊,由是公卿藉甚,名動京師,得上策”,當然牛僧孺后來的所為也證明了韋執(zhí)誼的眼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宰相都能慧眼識才、唯才是舉,這期間有的知貢舉為了討好或者不得罪宰相肯定少不了請托、交通關節(jié)等種種不公正情狀的出現(xiàn),是一種“匪至公”的做法,針對這一情況,朝廷有識之士也進行過改革,大和八年,“正月中書門下奏,……今年以后,請便令放榜,不用先呈人名,其及第人所試雜文集鄉(xiāng)貫三代名諱,并當日送中書門下,便合定例,敕旨依奏?!睍辏笆窃?,宰臣李德裕等奏……今年便任有司放榜,更不得先呈臣等。仍向后便為定例。如有固為,御史糾集奏者?!彪m然呈榜被取消了,宰相不能在放榜前更換榜帖上及第人姓名,但這決不意味著宰相對錄取干預的減少,且這次改革為時極短,積弊猶存,在晚唐時期更為嚴重。知貢舉懾于宰相的權勢,有時不得不仰其鼻息、投其所好,而且有的宰相(也包括其他一些朝中權臣)也主動來干預主司的錄取,甚至全由宰相一人主張,這除了宰相自身特殊的地位也與晚唐政治的腐敗、皇權的衰落有很大關系,科舉錄取受到的干擾越來越多,而且因為與宰相特殊關系而特賜及第的例子也大有所在。
在唐朝,宰相對科舉錄取的干預雖不能說至始至終,但起碼這種干預自產生之后就一直存在著,直至唐王朝的滅亡。
[1]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2]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3]王溥:《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6]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7]王欽若:《冊府元龜》中華書局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