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艷 ,劉 揚 ,張 欣 ,劉 英
(1.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在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過程中,由于存在學生基礎水平差異及偶然性等因素,所以不能單純依靠學生一次考試成績的優(yōu)劣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而在實際中,我們更希望能夠預測一位教師將來的教學效果如何。教師的教學過程是隨機過程,從動態(tài)角度看,一位教師的教學效果依賴于所教學生目前的狀態(tài),與以往所處的狀態(tài)無明顯或直接的關系,即具有隨機性,符合馬爾可夫過程的特點,因此用馬爾可夫過程對其進行分析符合實際條件。目前,這項研究已經(jīng)相對成熟且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1-4]。但這種分析方法是以長期教學過程后的平均分做為評價指標的,過分注重穩(wěn)態(tài)下的結果,忽視了學生成績的動態(tài)進步與退步。本文提出了利用馬爾可夫過程理論對教學效果進行建模,并對所得到的轉移概率矩陣進行分析,提出了進步矩與進步度的概念,使用進步度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新標準,省去了傳統(tǒng)評價方法中計算特征方程解的過程,同時使評價結果更加直觀和客觀,計算更加簡單。
馬爾可夫過程(Markov process)是一類隨機過程。它的原始模型馬爾可夫鏈,由俄國數(shù)學家A.A.馬爾可夫于1907年提出。該過程具有如下特性:在已知目前狀態(tài)(現(xiàn)在)的條件下,它未來的演變(將來)不依賴于它以往的演變(過去)。時間與狀態(tài)均為離散的馬爾可夫過程為馬爾可夫鏈。
馬爾可夫鏈的概念如下[5]:
隨機序列Xn,在任一時刻n,它可以處在狀態(tài)θ1,θ2,…,θN,且它在m+k時刻所處的狀態(tài)為qm+k的概率,只與它在m時刻的狀態(tài)qm有關,而與m時刻以前它所處狀態(tài)無關,即有:
為k步轉移概率,當Pij(m,m+k)與m無關時,稱這個Markov鏈為齊次Markov鏈,此時Pij(m,m+k)=Pij(k)。特別的,當k=1時,Pij(1)稱為一步轉移概率,簡稱為轉移概率,記為aij,所有轉移概率aij,1≤i,j≤N可以構成一個轉移概率矩陣,即
可見,k步轉移概率矩陣P(k)與一步轉移概率矩陣P之間的關系為P(k)=Pk。
完全描述一個馬爾可夫鏈,除轉移概率矩陣外,還必須引進一個初始狀態(tài)概率矢量S=(s1,…,sN),其中N為狀態(tài)數(shù)。K個階段后的狀態(tài)向量可以由切普曼——格爾莫各洛夫方程得到:
教學過程是一個隨機過程,因此可以用馬爾可夫鏈的方法對教師教學效果做出評價,并在假設教學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預測其將來的教學效果。
在上述討論過程中,我們要想得知一位教師的教學效果,首先應從其以往教學成績中得出轉移概率矩陣,然后解其特征方程,這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為此,我們引入進步矩與進步度的概念,以更簡潔有效地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假設我們得到的某教師的轉移概率矩陣為
學生成績的優(yōu)、良、中、合格、不及格五個等級,可以看到a12為本次考試為優(yōu)的學生中下次轉為良的概率,其它各元素意義類似。仔細分析此概率矩陣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主對角線上各元素代表在兩次考試中等級沒有發(fā)生變化的概率;
(2)下三角元素代表本次考試成績變?yōu)楦玫却蔚母怕剩?/p>
(3)上三角元素代表本次考試成績變?yōu)楦畹却蔚母怕省?/p>
利用以上規(guī)律,我們給出以下概念:
進步矩(r):轉移概率矩陣中元素下標的差值,定義為r=i-j;它表示在兩次考試中,成績等級的差值,如元素a31的進步矩為2,a13的進步矩為-2。
以某校兩位教師所帶甲、乙兩個班的成績?yōu)橐罁?jù),在兩次考試中甲、乙兩班的成績轉移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甲班成績轉移情況表
表2 乙班成績轉移情況表
甲班中上次成績?yōu)閮?yōu)的14名同學中,分別有12名、1名、1名、0名、0名在本次成績中轉變?yōu)閮?yōu)、良、中、及格與不及格,其余數(shù)據(jù)意義類似。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兩個班的轉移概率矩陣分別為:
假設在教師的教學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我們通過解方程組SP=S,即可以得出平衡時的等級分布。對甲班,有
解得平衡狀態(tài)下甲班的成績等級分布向量為
同理,可解得平衡狀態(tài)下乙班的成績等級分布向量為
根據(jù)前面所給出的定義,甲乙兩矩陣的進步度分別為:
由以上分析可見,利用馬爾可夫過程理論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不需要大量的歷史數(shù)據(jù),不需要考慮學生在某次考試中的波動性和隨機性,計算簡單且效果直觀,既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做出短期預測,也可以做出長期預測,這是該理論在應用中優(yōu)越性的最明顯的體現(xiàn)。
通過舉例,我們分別求出了甲乙兩班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成績等級分布情況,兩個班的成績質數(shù)相同,即經(jīng)過足夠長時間的教學之后,兩個班的平均成績趨于相同,這樣似乎無法區(qū)別兩位教師的教學效果。而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提出了進步度的概念,雖然兩班平衡狀態(tài)下的平均成績相同,但是乙班的進步度略大于甲班。
進步度概念的提出,使我們在評價教學效果時不僅要考慮總體平均成績,更要考慮學生在成績等級間的變化情況,使評價依據(jù)更充分,更客觀。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建立轉移概率矩陣時所用到的兩次成績,并不是指具體兩次考試中的成績,而是指“兩個”成績,其中的每個成績可以是一個階段的成績的均值,也可以是其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這樣可以克服數(shù)據(jù)選取上的偶然性對分析結果的影響,使評價更加客觀真實。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馬爾可夫過程評價教學效果的新方法,給出了成績質數(shù)、進步矩與進步度的概念,克服了傳統(tǒng)評價方法的缺點,對于更好地評價教學效果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1]趙德龍,鄭家恒.教學效果的齊次馬爾可夫鏈分析軟件開發(fā)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1994,17(1):30-34.
[2]葛正洪.教學質量的時齊馬爾可夫鏈評價法[J].數(shù)理統(tǒng)計與管理,1996(1):30-37.
[3]高娃.教學質量的馬爾可夫鏈評估法[J].內蒙古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03,1(3):82-83.
[4]楊歡.教學質量的馬爾可夫鏈評估法[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7(3):22-25.
[5]謝錦輝.隱Markov模型(HMM)及其在語音處理中的應用[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