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學生心理現狀及其原因的分析和體育運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提出可行性建議,為全面實施“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體育教學 中學生 心理健康
1.前言
人的健康包涵三個要素: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有兩層涵義:一種是指心理健康狀態(tài),人處于此狀態(tài)時,不僅自我感覺良好,而且與社會處于和諧的狀態(tài);另一種是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體育活動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
2.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原因
據相關文獻報道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對這些學生進一步調查發(fā)現心理品質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弱點,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機意識、協作精神等都比較薄弱。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學校重抓學生學業(yè)知識,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加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夠或沒有普及,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造成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調整心態(tài)的能力較弱,遇到困難、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3.體育運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3.1 體育運動能發(fā)展學生身體素質,是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物質基礎
體育運動能增強體質,促進身體正常發(fā)育,為心理健康發(fā)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3.2 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動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動力
幾乎所有的運動項目都需要有勇敢、堅持、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等多種的感情體驗。一般的心理水平根本滿足不了上述的運動和運動競賽需要。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zhàn)勝對手所進行的運動可以使原來的心理水平慢慢地得到提高。
3.3 體育運動能推動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體育運動多為集體性、競爭性的運動,自己能力的高低、修養(yǎng)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地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體育運動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
3.4 體育運動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我們發(fā)現人際關系好的人總是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對任何事都充滿興趣,他們很愉快;人際關系不好的人常常是無精打采、抑郁寡歡、缺乏生活的樂趣,而體育運動可以改變這一現象。
3.5 體育運動能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
體育運動能直接地給人愉快和喜悅,并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節(jié)了人的情緒,改善了心理健康。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成熟和情感自我調節(jié)的發(fā)展。
3.6 體育運動能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增強自尊和自信
體育運動一般都具有艱苦、緊張、疲勞以及競爭性特點。學生在參加運動時,總是伴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yǎng)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培養(yǎng)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
3.7 體育運動能預防心理障礙和保持心理健康水平
體育運動能使學生喜歡體育鍛煉并從中得到樂趣。項目的選擇以學生感興趣的球類、健美操、游泳等有氧運動為主,運動量以中等強度為宜,體育運動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調節(jié)與治療。
4.把心理健康融入體育教學
4.1 加強心理健康內容的教學
體育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鼓勵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在運動中陶冶情操。
4.2 因材施教,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體育教學要因人而異具有針對性。對孤僻、怪異的學生,可選籃球、游戲、拔河等項目;對優(yōu)柔寡斷的學生,應多參加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活動;對靦腆、膽怯的學生,可選擇武術、體操、足球等項目;對急躁、易怒的學生,棋類、太極拳、慢跑以及游泳等項目較適合;對缺乏信心的學生,應選一些簡單易行的項目,如跳繩、俯臥撐、跑步等;對遇事緊張的學生,可多參加激烈的比賽,特別是球類項目;對自負、逞能的學生,選擇一些動作難度較大且復雜的技巧性項目,如健美操、技巧、跳高、跨欄等。
4.3 合理的運動負荷與心理健康
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因素有運動類型、運動強度、運動持續(xù)的時間和運動頻率等。從運動類型來說,能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如:有趣競爭性運動、有氧運動和自定步調的運動等;從運動強度來講,中等強度的運動能夠改善情緒狀態(tài)和焦慮、抑郁、緊張和疲勞,相反,大強度的運動則增加緊張、疲勞;在運動持續(xù)時間上,研究認為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20~30分鐘。
5.結論
5.1 體育運動能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特長,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yōu)點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不會提出苛刻、非分的想法,并能發(fā)展自身的潛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并端正自我意識。
5.2 體育運動能讓學生樂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體中,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做到人際關系和諧。
5.3 體育運動能讓學生情緒穩(wěn)定,樂觀向上;能發(fā)展思維能力;能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質,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