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越來越覺得歷史老師責任的重大。雖然在學校里主課中沒有它,所謂副課也在“理化生”后面,甚至到了第三階梯“政史地”中還屈居第二。但是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人們接受知識的速度越來越快捷,許多同以往看法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的觀點也大行其道,曾經(jīng)有人對我說:歷史老師最悲哀,自己教的是真是假都不知道?課本上怎么說就得怎么教?
因此我認為歷史課的重心不再是老師告訴學生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是什么,這些他們都知道,而是如何正確認識這些事件、人物,如何正確評價這些事件、人物,通過這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是首要任務。而老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接受課本的觀點。對此很多老師感到很為難,誰都有自己的看法,現(xiàn)在的學生知識面相當?shù)拈_闊,怎么能讓他們接受呢,而學生不接受就意味著這節(jié)課是無效的,他不肯聽你的,甚至認為你把他當傻子哄,怎么可能將歷史學好呢?
如何才能讓學生接受我們課本的知識,完成教學目標呢?實現(xiàn)有效的教學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老師應該通過疏導讓學生能接受所學習的內(nèi)容,這是至關重要的。很多老師都有過這種經(jīng)歷,就是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章節(jié)學生普遍不感興趣,不愿學習。如高三拓展教材第三單元。很多學生翻著課本直搖頭,表示我們又不是小孩子,少來了。對此在學習這一單元時,我先帶領學生學習了單元說明,讓大家知道近代以來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fā)展,并且隨著每一次思想的進步,中國也前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先進的思想就如同我們的人生理想、人生價值觀一樣,因為我們有了理想,我們才會追求探索,抵擋住各種誘惑,坐在教室里聽課學習;有了自己的價值觀,才會追求正義光明。而國家、社會一樣也應該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價值觀,否則就會迷失,像前蘇聯(lián)強大的國家,為什么會成為過眼云煙,而四大文明古國中為什么中國能將自己的文化傳承下來。當講到這里時已經(jīng)有一半的學生表示理解,可仍有不少學生表示這個道理我懂,可為什么要學那個什么什么的,真有用嗎?對此我問了學生以下問題:
“你認為有上帝嗎?”
“沒有?!?/p>
“你認為最先進的國家是哪國?”
“美國。”
“美國總統(tǒng)就職宣誓時是摁著什么宣誓的?”
“《圣經(jīng)》?!?/p>
“為什么科技那么發(fā)達的美國人還相信上帝呢?很多發(fā)達國家將基督教尊為國教呢?”
到這里時很多同學笑了,后面一個單元的學習都沒聽到抱怨。
其次,對手有爭議的歷史話題,尤其是所謂“正名”,教師不能回避,更不能以師威強加給學生,應與學生正面溝通,培養(yǎng)正確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并形成積極的向上的人生觀。在學習岳飛抗金時,有學生提出有人認為岳飛是罪人,阻礙了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秦檜是個“人才”等等。對此我先讓學生討論,很快學生分成兩派,大有水火不容之勢。雙方爭執(zhí)不下最后說“看老師支持哪方觀點”時,最初提出問題的學生擺出了一副“我就知道你會反對我的”的樣子,我知道如果我這時反對他,即使我的理由再充分,他也聽不進的。于是我問了他另外一個問題:“你認為將來國家和民族會消失嗎,世界會連成一體嗎?”“當然?!逼渌瑢W也表示同意。我故作驚慌地說:“千萬不能讓日本知道我們這種想法?!睂W生很吃驚,連問怎么了,我說:“那日本會說,既然世界將來會成為一個整體,那當年我們四處開戰(zhàn)是順應世界一體化的趨勢,我們?yōu)槭澜缱鞒隽素暙I,怎么說我們是侵略,要我們到什么歉?”學生“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樣子。對于秦檜是否是個人才呢?我順勢提問: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事件時,應注意什么呢?是看他有多少特長,還是為國家社會做了多少貢獻?“站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分析評價歷史”“是否符合國家民族大眾的利益”是他們的答案。
當然有效的教學不止是這些,當學生本身就已經(jīng)接受的內(nèi)容,“怎么學”就很重要了。新版歷史教材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和初中教材重復太多,歷史基礎好的學生普遍提不起興趣,此時如何調動學習興趣,上出新意成了最大的問題。對此我采取的對策是以討論法為主的教學方法,結合圖片視頻和練習,并在課余時間積極搜索最新資料,充實課堂,爭取上課內(nèi)容不老生常談,不吃剩飯。如在學習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時(第五分冊),我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意在鞏固一下基礎知識,之后出示兩方觀點。正方:義和團運動是一場愛國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反帝的決心。反方:義和團運動一場落后的農(nóng)民運動。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所在一方。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選擇了反方。(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通過辯論我發(fā)現(xiàn)反方學生的觀點大部分來自影視劇和網(wǎng)絡,受“黃飛鴻”系列影響最大,而正方的觀點基本是課本觀點,雙方辯得不亦樂乎。但雙方都有一個優(yōu)點:對國家的影響,對歷史的貢獻。對此辯論結束后,我首先表揚了雙方的優(yōu)點,然后利用幻燈片展示了一段出自《中國不高興》的文字,關于一位作者給某報發(fā)了幾張關于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老照片,而該報出于炒作的心理竟然刊出四幅中的兩幅,傳教士給中國難民發(fā)放食物的兩張,而另外兩張殺人搶東西的卻束之高閣。作者本意是揭露八國聯(lián)軍美化自己的丑惡行徑,現(xiàn)在竟成了“正名”。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研究歷史應該注意什么?很快學生又想到了“二重證據(jù)法”,還有人想到了如何正確對待史料。最后結合已有的認識——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同學們統(tǒng)一了認識:義和團運動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因為農(nóng)民階級自身的特點,有許多不足之處,但面對外來侵略,勇于反抗,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新課上完,作業(yè)是鞏固知識的一個有效手段,也是及時檢測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題型、內(nèi)容、量都不能馬虎。選擇有針對性的是很重要的。我盡可能多地搜索同一專題的練習題,篩選、甄別,每課選擇34道選擇題,一道材料分析題。(太多學生厭煩,也沒有時間,太少達不到目標。)如第五分冊課前的三到五分鐘,復習提問非常必要,尤其對自覺性差的學生更起到推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