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班杜拉(1997)的觀點,“自我效能知覺是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和執(zhí)行達成給定成就所需行動進程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信念——Bandura,1997)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對于他們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也許學生個體存在智力等天賦的差別,可是天賦并不等于一切。找到通往他們心靈的鑰匙,激發(fā)他們內(nèi)在的動力,這也很重要。
作為教師,教書與育人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了解學生,貼近他們的心靈,適時引導,周記這種教學形式無疑是很合適的。執(zhí)教幾年中,我一直堅持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作文指導。寫日記就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育原本就應該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民主的對話,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一種虔誠的心與心的溝通,愛與信任的交匯。沒有愛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沒有溝通與交流的教育更是枯燥無味的說教,它永遠抵達不了教育的彼岸,尤其對于富于人文性的學科——語文而言,更是如此。下面筆者就幾年來這方面的教學談談體會。
一、在思考中體驗閱讀之樂
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讀書興趣。每個學期的周記教學,我都會有意識地安排一段時間的閱讀訓練比如寫寫讀后感之類的。一般而言,先安排一周左右的隨意性較強的閱讀練習,等學生明確了讀后感的規(guī)則以后再設計統(tǒng)一練習。閱讀書目一般契合學段學情,如八年級第二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推薦閱讀的名著是《水滸傳》,并且后面的習題設計中有寫作方面的要求,我就據(jù)此引導學生勇敢地發(fā)表他們對于《水滸》中自己最喜歡的人物的看法。
在本次周記中,我獲得了一些意外的驚喜。很多學生在周記中發(fā)表的看法頗有創(chuàng)新意味,思考的角度也較新穎獨特。如有些同學用一種辨證的眼光來看待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愛情;對于宋江這個人物也能較為公允地看待。李逵的粗魯率真與可愛獲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喜愛,但也同時指出他的缺點,只顧講“義氣”而忽略其他,從而引起很多正處于人生觀形成時期的男孩們的深深思考。我在批語中和他們適時交流,引導他們的思考向縱深發(fā)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閱讀觀。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曾說過:“但學校畢業(yè)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當一個人在上學年代里就愛上書籍,學會從書籍里認識周圍世界和認識自己的時候,他在畢業(yè)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學校年代里沒有打下這個自我教育的基礎,如果一個人在走出校門后不知閱讀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偵探小說,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魯?shù)模蜁侥切┖翢o人性的地方去尋找刺激性的享受?!庇纱丝梢?,閱讀能力和興趣不僅僅關系到一個人的語文成績,更是關乎一個人一生的重要的事。
二、你的心事,我愿意傾聽
再沒有比十六七歲的男孩和女孩更易感傷和興奮的了。興奮喜悅與痛苦迷茫,積極奮進與消極避世,混合著歡笑與眼淚,和追求同步,與夢想齊飛。他們需要傾訴,需要理解,需要支持和幫助。
芳,一個從來不留長發(fā)、外貌也酷似男孩的女孩,聰明活潑,開朗陽光。無論與男生、女生都相處得極為融洽。她的周記內(nèi)容一向也是陽光燦爛的,極少反映讓她困擾的事情??删驮谶@個星期的日記里,她卻向我發(fā)出了求救信號!原來與男生的相處較多,平日在一起打打鬧鬧,于是引起了班級內(nèi)一些同學在背后說“閑話”,而她自己說:“老師,說句心里話,我心里特別樂意跟男生玩,覺得他們豁達、大度,有一種‘陽剛’之美。跟他們在一起,我很開心??涩F(xiàn)在,我又無法坦然面對同學們的閑言碎語,你說我該怎么辦呢?老師,告訴我,我到底該怎么辦?”看到這里,我心里也開始為她著急。對于這些孩子們來說,如果受到了集體的拒絕和排斥,也許會在心里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特別是在男女生關系方面,尤其是一個敏感的“阿喀琉斯的腳踵”,處理不好會留下“致命傷”,然而,我也清醒地意識到一點:時間,這樣的事情經(jīng)常需要時間來治愈創(chuàng)傷。目前我能做的有兩件事情:一是給予她正確的疏導,告訴她男女生之間該如何相處,讓她正確把握交往的尺度與注意事項;二是適時在班級里開個討論會,話題應是:男女生之間的交往。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男女生之間也有友誼,要正常交往,要正確對待其他男女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不可妄生非議。
做完了這一些以后,我靜觀其變。一個月后,芳來找我,從她喜悅的面容、純凈的眼神我知道這一關,我們又一起攜手度過!
三、學生的周記,讓我不斷反思、改進我的教育方法
如果說我們從事任何一種新生事物,在開始時都只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話,從事教育工作,就必須一輩子的“摸著石頭過河”,注定了育人者要隨時隨地因人而異地變更、改進教育教學的方法。
從教幾年來,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工作上比以前更加成熟的同時,總是會發(fā)現(xiàn)更多地尚待努力的問題。我像一個種地的老農(nóng),一邊收獲,一邊總結經(jīng)驗,一邊卻又在更多的反思。很多時候,我便從學生的日記中獲得反思的靈光,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因為溝通,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因為溝通,讓我們尋求的美好境界在剎那間得以實現(xiàn)。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羅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