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tǒng)書畫與攝影藝術中有一種“計白當墨”的“留白”表現手法,整個畫面盡量不被景物填滿,而是通過虛實相間的布局,營造出“此處無物勝有物”的意境,使作品略顯空靈而富有藝術感染力?;瘜W教學中借鑒“留白”藝術,會給學生留下自覺思維的空間和知識內化的機會,將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
一、課堂導入中的“留白”
新課導入雖然僅是幾分鐘或幾句話,但它是課堂教學不容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導入中的“留白”就會引導學生迅速“入境”。“課已始,情趣生”,是說學生上課伊始,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因而,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例如《物質的變化和性質》課題,我是這樣導入的:
[視頻]溫室效應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錄像。
[提問]冰融化成水的過程,有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引言]同學們已感受到生活中許多現象的產生蘊涵著化學的原理。觀看以上錄像,對所提的問題能解答嗎?下面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研究幾種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產生的變化,這些變化過程是否存在著共同的特征呢?大家能否嘗試著把各種變化進行分類,可分為幾類?這就是本節(jié)課要探討的內容——《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再如,《氧氣》一節(jié),我是這樣導入的:
[引言]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最多的是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_,還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誰能說出與我們朝夕相伴的空氣中有哪些氣體是動植物生存必需的氣體?根據你的親身體會能說出它的哪些性質?
[展示一瓶氧氣]該瓶中收集的是我們常見的一種氣體,讓學生猜猜是空氣,還是單純的氧氣、氮氣?
[提問]驗證該氣體是不是氧氣,該采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們將要探究學習《氧氣》。
因此,課堂導入中的“留白”手法,一要有趣味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二要有啟發(fā)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三要有概括性:語言生動、精練,并對后面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
二、課堂提問中的“留白”
學問的關鍵在于“問”。課堂提問中的 “留白”,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供思考的時間。提問“留白”時,要把握好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設懸置疑,要抓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脈絡,因勢利導,逐步通過提問引向結論,使學生把知識學活。例如講二氧化碳性質時,我先給學生講了個故事:在法國的阿爾貝斯山腳下,有一個山洞,一天有幾個游人帶著幾條狗來山洞里玩,走到深處,狗一條條的死掉了,游人趕緊往外跑。狗為什么會死去而人則平安無事呢?問:“誰能解釋一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學生都想盡快找到問題的答案。在獨立思考的同時,讓學生討論,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出這個問題。因為二氧化碳氣體比空氣質量重,在空氣的最下層。狗比人矮,所以狗會死去而人則安然無恙。再問:如果你處在這種場合,欲知能不能下洞,可怎樣判斷呢?”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及所學的知識,略加思考便可得出:做燈火實驗。最后問:“這些問題說明了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質呢?”學生很快會歸納出正確結論。提問時也不限于專門留出一定的時間,不妨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問幾次“還有其他答案嗎”“還有不同結論嗎”,倡導思維多維性。這樣,提問中的“留白”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填補思維上的空白,而是為了讓學生開拓新思維。
三、課堂互動中的“留白”
思維的多向性,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因而,教師要善于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講授中留下“空白”,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研究《質量守恒定律》課題時,筆者用投影儀專門介紹了白磷的劇毒性及產物五氧化二磷對環(huán)境的污染,使學生深刻認識以白磷為材料來研究質量守恒定律的缺陷性。然后讓學生討論可用什么材料來代替,經過師生的互動交流,認為用火柴頭來代替效果更佳,把它作為學生實驗效果更佳。于是,學生用無色的硝酸鉛溶液與無色的碘化鉀溶液反應產生了鮮明的黃色沉淀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效果比用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與藍色的硫酸銅溶液反應要顯著得多。接著筆者又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質量守恒定律其實并不能解釋所有的反應,如若不信,你們可測定一下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前后的質量變化與銅絲灼燒前后的質量變化”。投石激浪,學生經過實驗,少數學生產生了疑惑,學生的思維定式也隨之動搖。課后學生經過資料查閱、上網查詢,終于找到了答案。因此,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該巧妙設疑,留下空白。此時,整個課堂表面上是靜態(tài)的,而實際上是動態(tài)的,因為學生思維的暗流正在涌動,他們在思維的左沖右突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四、作業(yè)布置中的“留白”
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各種水平的學生在遇到對自己有意義的、恰當的問題時,必然會進行自我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充分考慮每類學生的差異,為各類學生設計難易適度的練習,為他們留有思考的空間。例如,我經常采用的“超市作業(yè)”,如同帶領學生逛超市購物一樣,讓學生在所羅列的作業(yè)中選取自己所喜歡做的,認為有能力完成的作業(yè)。例如,給學生介紹完《溶質的質量分數》一節(jié)后,布置了四道課外作業(yè):(1)10gKCl完全溶解在30g水中,求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2)10%KCl溶液100g加水10g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3)10%KCl溶液100g加10gKCl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4)13g鋅恰好與100g某硫酸完全反應,試計算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要求學生第(1)題必做外,(2)(3)題盡量完成,(4)題選做。這樣,學生針對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合適的作業(yè),促使他們的化學能力得到不同發(fā)展。另外我在作業(yè)的形式上注意靈活性和變化性,除了常規(guī)題型外,還經常布置適量的探索性、開放性、實踐性的作業(yè)。如布置學生自己檢驗草木灰中是否含有指導學生撰寫《氧氣自敘》《石灰兄弟》等化學小論文。通過作業(yè)布置中的“留白”,鼓勵學生主動探究,開發(fā)自身多元智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留白”藝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激起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有助于填補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空間地帶,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探幽索微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巧妙地“留白”,讓學生在聯(lián)想與想象中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在探幽索微中領略化學別有洞天的景致。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著.《論學習方式的轉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2]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9.
[3]陳建先.《陳建光經典課堂與創(chuàng)新設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9.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劉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