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想的角度來看,“校長推薦制”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制度創(chuàng)新。然而,在具體操作中,一個政策或制度的實際成效則取決于其實施的具體語境。任何政策或制度,在推進的過程中,都將碰到違規(guī)或違法操作的問題,從而會扭曲政策或制度設置的初始目的,甚至造成“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的局面。“校長推薦制”之所以應該緩行,也就是在于,在中國目前這種校長權力過大且缺乏有效的制約,學校內部權力分配嚴重不對稱的制度環(huán)境中,“校長推薦制”很容易成為校長群體用來謀取個人私利和進行權力尋租的手段。校長也是有著各種人性弱點的普通人,并非圣人或神仙,我們不能寄希望于他們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以確保這一政策或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公平和公正。因此,“校長推薦制”實施的前提是學校相關制度已經得到有效改革,校長的權力已經得到有效制約,民主治校與民主決策在學校已經滲入到了學校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另外,推薦程序與推薦標準如何設定,推薦名額如何分配,如何核定推薦材料的真實性,如何比較不同學校所推薦學生的優(yōu)劣,將“推薦權”賦予少數學校而不賦予占多數的其他學校是否有違社會公平等等,都是不得不考慮到的現(xiàn)實問題。
如果以上問題暫時沒有合理且有效的解決辦法,“校長推薦制”就應該緩行,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推出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