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育目的在實際操作中,社會本位傾向非常明顯,這對作為生命體的人的和諧發(fā)展十分不利。本文立足于人,試從生命角度思考教育目的,認為教育的目的要以人的生命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關注人的內心世界,傾聽心靈的聲音。
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觀
從整個人類歷史來看,教育目的觀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重視個人價值的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觀,一類是重視社會價值的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觀。然而現(xiàn)實中教育目的觀的社會本位傾向非常明顯,雖然教育目的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它的社會取向性一直沒有改變。例如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以培養(yǎng)智力為目的,以和諧自由發(fā)展為目的,以完美生活為目的等等,這些教育目的觀都是立足社會,教育目的被局限于“社會”的框架內,并在“社會”這個框架內尋求一個更為狹窄的目的,在實踐中忽視個人的發(fā)展和完善,從而導致了現(xiàn)實教育的極度功利化和受教育者的物化。
生命的涵義
柏格森從宇宙學意義上理解“生命”,認為生命并非一個確定的物,而是一種永恒的力量,一種神奇的活力,借助于此種活力,世界在不斷演化、變遷、更新。狄爾泰從人的精神世界的角度,認為人不僅是理性的存在,也是理性、情感、意志的統(tǒng)一體。
我國學者把生命劃分為三個層面:血緣性生理生命,人際性社會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血緣性生理生命是指人從父母那里獲得的肉身。人在社會中與其他人交往,從而形成多重復雜關系,其生命打上社會的烙印,這就是人際性社會生命。除此之外,人還必然具有超越性精神生命。如5·12地震中為了守護學生而犧牲自己的老師們,他們的生命就獲得了精神上的超越。實際上,作為一個人,他是生理性生命、社會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統(tǒng)一,從而構成一個真正的生命體。
基于生命的涵義思考教育目的
生命的涵義為我們思考教育目的提供了新的資源。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人的生命的提升。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技能、以及謀生的本領,而是在其深層意義上使人成為人。進一步講是依據(jù)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fā)展的原則,引導生命走向完整、和諧與無限的境界。著名哲學家黃克劍和教育學者張文質對話時,提出教育的三個價值向度:授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潤澤生命。柏拉圖說:“教育實際上并不像某些人在他們的職業(yè)中所宣稱的那樣,能把靈魂里原來沒有的知識灌輸?shù)届`魂里去,就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里去。真正的教育是促使靈魂的轉向,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心靈的和諧達到完美的境地?!闭嬲慕逃皇枪噍敚菑娜说纳媸聦嵆霭l(fā),以知識的陶冶與智慧的激發(fā)來照料人的靈魂。
1.人的生命是教育目的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人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出發(fā)點是人,教育的目的也應該是人。教育是人的教育,生命作為人的本質性要素理所當然地成為教育目的的首要關注點。在教育中,“人”意味著一個完整的生命,一個有靈魂的生命,一個有靈魂的個體。教育需要回歸到教育對象的生命本體中,教育的起點應該是人的生命,教育的終點也應該是人的生命,教育過程中體現(xiàn)的也應該是對人的生命的深切關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人的精神生命活動來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從而提升人的生命。教育的順利進行必須依靠隱藏在學生頭腦中的人的精神生命,只有通過學生自身將人的生命調動起來,把它們從隱藏狀態(tài)中顯現(xiàn)出來,才能更好地推進教育。教育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生命成長活動,生命活動的本質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必須依賴生命自身。
2.教育目的漠視人的生命的后果??茖W技術的高度發(fā)展造成了嚴重的負效應。機器大生產的發(fā)展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但卻使人淪為機器和物質的奴隸??茖W和理性的發(fā)展,使人的尊嚴和價值受到嚴峻挑戰(zhàn)。馬克思曾有論述:“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shù)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當今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技術理性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在技術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培養(yǎng)的主要是人的能力,而非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為了造就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所需要的大量標準化人才,受教育者被成批地投入“教育工廠”的流程內加以批量生產。結果,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都被“加工”成為同一規(guī)格的“標準件”。由于對效率、實用和功利的片面追逐,教育目的迷失了自我,遮蔽和忘卻了自身的本真追求。
學歷和文憑逐漸成為現(xiàn)代社會分配工作和收入的主要依據(jù),人們對教育背后的價值關注和對教育本身的漠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直接導致了教育領域內的種種腐敗和不法行為。差不多與考試制度同樣悠久的考試作弊現(xiàn)象,時下流行的制售假文憑、假學歷現(xiàn)象,說明“學歷社會”中教育的真正動機就是利益驅動,同樣也說明功利化的教育已走入了死胡同。目前我國教育領域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沒有正確的認識,認為教育目的就是為了學校發(fā)展,為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發(fā)展,把學生作為達到這種目的的工具。學習的終極目的是形成一條“因果鏈”——讀書為了考試,考試為了升學,升學為了文憑,文憑為的是一份工作。這種功利化的教育追求弱化了人們對教育的本真興趣,學生的“厭學”情緒反而加劇,這是教育最大的失敗。
3.教育目的回歸人的內心世界?,F(xiàn)實的教育目的是一種外向型的,它關注的是如何認識外部世界而不是人自身。由于這種教育目的論在問題上的外向觀察,忽視了對個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關懷,疏遠了作為任何一種教育活動本體基礎的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現(xiàn)代教育越來越表面化、膚淺化和技術化。在實踐的方面,現(xiàn)代教育越來越把活潑可愛的教育對象作為一種預期的“教育產品”的“原料”來對待,只關注其外在特性的塑造,如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力的發(fā)展情況、技術的熟練情況、行為舉止的無過錯等等方面。不關注其內在的希望、幸福、痛苦、困惑、焦慮、沖突、壓抑、危機等,導致他們在不斷的提高認識和控制外在世界能力的同時,減弱了對內在世界的認識和控制能力,以至于自己最后不知道如何運用這種認識和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誠如杜威所言“教育本身無目的”“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苯逃康闹淮嬖谟凇敖逃^程之內”,不存在有“教育過程之外”的目的;兒童的本能、沖動、興趣所決定的具體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將社會、政治需要所決定的教育目的看作是“教育過程之外”的目的,是一種外在的、虛構的目的表現(xiàn)。
教育是關注人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特殊的生活,教育的目的中要有人。學生在學校的一切,在于生活的過程,是生命中一去不返、不可更改的重要經歷。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品德、身體狀況等,更要關注學生在學校的生存環(huán)境、生活狀態(tài)、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生命動態(tài)。學生是生活在教育的“生命場”中,要想獲得全面和諧、自由充分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必須依賴教育活動主體間的交往和互動、理解和支持,依賴對生命主體當下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學生體驗著當下學習的快樂,才能激勵著他去生活、去創(chuàng)造更美的生活。這時,教育才真正是為學生的未來生活作準備,當下生活狀態(tài)與未來生活緊密相連。
長期以來,在我國教育實踐領域,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都較為普遍地存在著有意無意漠視生命的現(xiàn)象,個體的生命在教育中被忽視或被遮蔽。因此,在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實踐中,應該注意同時提升人的價值與物的價值,我們的教育目的要關注人的生命,傾聽來自生命的聲音。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