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變得“虛偽”
案例1.我要做一條狗
《我的理想》:爸爸在我小的時候,他對我說,你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做科學家,媽媽卻要我做公安,我的理想是變成一條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門口。因為媽媽膽小,怕壞人,我也怕,但媽媽說,狗不怕,所以我要做一只狗,這樣媽媽和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作文很短,字也歪歪斜斜的。那一頁,老師畫了一個大大的紅叉,沒有給成績。說不定還會在班上嚴厲批評,并責令其重寫,直至寫出他心中崇高的理想。
的確,乍一看,天底下哪有誰要變成一只狗的?簡直荒謬透頂,不可理喻。甚至你也會一時憤怒,狠狠地打上一個大紅叉,并將之扔于一旁,等待這位學生的將是“暴風驟雨”。老師們,再次捧起這篇尚還稚嫩的文章細細咀嚼吧!你會為這樣的理想而感動,為這樣的理想而震撼,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理想!
案例2.農貿市場真臭
一節(jié)寫參觀記的習作指導課上,老師讓學生說說參觀農貿市場后總的感覺如何?!霸绯?,農貿市場真像一鍋沸騰的水?!薄斑€沒進市場,就傳來一陣喧嘩聲,真是熱鬧非凡啊!”“走在農貿市場里,仿佛置身在歡騰的旋渦中”……美的現象,美的語言令老師頻頻點頭?!袄蠋?,今天我到了那里,覺得環(huán)境比較差,一股股惡臭味迎面撲來?!崩蠋熞汇叮φf:“總的來講,農貿市場是一派熱鬧、繁榮的景象,你說的我們可以忽略?!?/p>
孩子略顯一絲惶恐,也讓聽課老師多少感覺有點失望和遺憾。也許這個孩子眼中的農貿市場是熱鬧非凡的,而在另一個孩子的眼中卻是臭味沖天的——這樣的現象在如今不是已司空見慣?老師一味用自己的思想、觀點去要求學生,學生寫出的作文如出一轍,這樣的作文訓練只能磨滅純潔的童真,泯滅學生的個性。
“孩子的話”變成“大人的話”
一名同學在描寫運動會場面的作文里寫了這樣一句話:“一聲槍響,亮亮沖了出去,跑得比刀還要快……”老師毫不猶豫地在“刀”上畫上一個大圈,并改為“離弦的箭”。
這樣一改,約定俗成,看似順理成章??伸o下心來想想,古人有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那“離弦的箭”是真的快,但讓你我之輩去拉,“離弦的箭”只會慢吞吞地飄落下來。更何況今天的孩子有多少見過箭,又有多少孩子玩過那個玩意。沒有這樣的體驗,但他可能知道刀是鋒利的,是“快”的,所以才有了“比刀跑得還快”。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有他們的思維。在他們眼中,雨是不聽話的娃娃,偏要從天上跑下來玩耍;秋葉是大樹公公寄出的信;水上漂的蝌蚪是自己沒收藏好的黑瓜籽……
如果教師以兒童的心態(tài)、蹲下來看學生,或許你會覺得這些都不足為奇,也不再茍同于“冰雪融化過后就是水”,不再認為小白兔的眼睛就是“紅寶石”,而不可以說成是“紅瑪瑙”……
兩種途徑的解析
讓獨特個性自然彰顯
習作是學生思想的自然流露,學生更喜歡發(fā)表自己的感想,他們心里有話藏不住,總想說出來。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盡情釋放生命的活力,傾吐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不要總以“思想健康”為由去壓制他們。
過多的苛刻和要求最后只能是千人一面,壓抑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扼制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這樣的作文缺失個性,讀了味同嚼蠟,誰還會欣賞?只有充滿個性魅力的文章,見人所未見,發(fā)人所未發(fā),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才能讓個性得到自然彰顯。
讓兒童語言隨機生成
由于個性的差異,知識背景的不同,經歷的不同,小學生的作文在語言表達上也必然會有不同的個性。各具特色的語言才是自由表達的效果。教師不能習慣于憑自己主觀的感受,以自身的好惡,用成人的哲學和經驗,來要求和影響學生。
從兒童語言訓練來看,教師不能過多關注文章結構、材料和語言是否流利,而忽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習慣寫作;從教師語言習慣來看,教師不要把自己對寫作的理解用教師自己的語言習慣灌輸給學生,而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教給他們語言運用的方法;對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借鑒優(yōu)秀作品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語言習慣去理解,用兒童的語言去詮釋。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