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期待著一種健康的“小考”評價,雖然我們明白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但,我們的努力不止……
不一樣的時間,一樣的“公眾”期待;
不一樣的學生,一樣的憂喜情懷;
……
雖然我們已經(jīng)提倡關注“二率一分”(及格率、低分率、平均分),并且重申教學質(zhì)量的評價指標絕不會有“考上幾個”,但還是禁不住從學校領導到學生家長對“哪所學??忌蠋讉€”“誰家的娃考上,誰家的考不上”等如潮水般的洶涌關注!
看看那“上”得多的學校的喜悅,瞅瞅那“上”得少的學校憂郁,都是那般的深切。我們對考得好的學校的老師之付出表示尊重的同時,無法懷疑考得“差”的學校的老師會偷懶。他們,為了考好小考,都曾揮汗如雨、絞盡腦汁——他們,都是那般的可敬!
付出,總期待著如愿的回報。但現(xiàn)實又不是個人意愿所能控制的,考“好”的,得到勝利的喜悅;考“不好”的,只有默默承受。承受著自己失意的不甘,更要承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非論。
誠然,我們需要這種“全民論教”的關注眼光,但我們卻無法接受公眾評價指標內(nèi)對“考上幾個”的過分集中。
我們不反對老師為“考上”得多而做的努力,因為這樣能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享受到更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但是,我們也不無憂慮地看到,為了考好語文數(shù)學這兩科,其他科目的老師情愿不情愿地給這兩科的老師“讓道”,有意無意地,這些科目被推至教學的邊緣,成為名副其實的“副科”。
當小學教育只圍繞著語數(shù)兩科而開展時,這不能不讓我們產(chǎn)生“誤入岐途”的擔憂。
不少有識之士也看到這一點,分析之余,總會習慣地把此歸罪于考試。其實考試沒錯,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下它不失為檢查教學質(zhì)量有效手段,問題是出在我們對考試這一手段的錯誤理解上。
考試檢閱教學質(zhì)量,不否認它具有激勵先進和鞭策懶惰的功能,但當我們對考試的結果賦予諸如篩選之類的功效之時,考試的形象就非同尋常了。
……
我們不要再關注“考上了幾個”,而應兼顧各學科全面發(fā)展,科學用力,還學生一個充滿活力、有趣、多彩的課堂和校園,從而真正達到為學生的和諧、持續(xù)、全面發(fā)展打好基礎之教育目的。
(作者單位:海南瓊海市教育局小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