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瑀婧
摘要:杜朗口中學校長崔其升說:"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策劃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角;教學的重點必須轉(zhuǎn)移,學會學習比掌握專門知識更為重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提供各種機會,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掌握方法。通過活動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
關鍵詞: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杜朗口中學校長崔其升說:"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策劃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角;教學的重點必須轉(zhuǎn)移,學會學習比掌握專門知識更為重要。"在課改之風下,我們學校吸取杜朗口中學優(yōu)秀的教學模式,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下,也讓老師的個性得以展示的機會,真正的做到了"優(yōu)生自優(yōu)"的號召。 擔任語文教學工作數(shù)年的我深知,學生如果能懷著強烈的探求知識的愿望做好課前預習,對將要學習的新教材有個總體了解,就可以有目的地聽講,就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就會懷著極濃厚的興趣去探索新知識。怎么讓學生主動參與讓預習作業(yè)變得自主、合作、扎實、有序呢?
一、把握學情是創(chuàng)造適合兒童教育的前提 我先把班級學生的情況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學生是"領導型",他們在沒有任何監(jiān)督的情況下,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習,并且相互間能夠很好地促進彼此;第二類學生是"推動型",他們在班級里一般都是默默無聞的,但對學習是認真的;第三類學生是"被輔型",這類學生是班級的后進生,他們需要老師、同學的督促,需要周圍有濃厚的學習氛圍去影響他們學習。 這三種類型的學生在每個班級都是存在的。班級中 "領導型"學生有很強的上進心,愛表現(xiàn),有競爭意識,往往是班級里的佼佼者。因此,他們大多數(shù)更喜歡以"領導"別人、幫助別人來體現(xiàn)自己。"推動型"學生的成績一般中等或中等偏上,大多數(shù)聽話,喜歡學習,對于作業(yè)都能夠認真完成、一絲不茍。"被輔型"學生有的接受能力較差,有的調(diào)皮搗蛋,成績一般都不理想。但他們的積極性一般會因為老師的鼓勵性的言語變的活躍起來。
二、尊重個性、合理搭擋,讓自主學習更具有效性。 明確了他們的個性差異,我也就有了主張。根據(jù)他們的自身特點,我把班級分為七個學習小組。人數(shù)在六人左右,每個類型的學生各兩名。這樣劃分就形成了"領導型" +"推動型"+"被輔型"的學習小組。 在預習中,充分發(fā)揮"領導型"學生的"領導"作用,保證學習小組的正確方向;"推動型"學生在前者的影響下,除了自身進步,也在配合前者為"被輔型"學生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樹立了自信。
三、堅持合作、扎實、有序的"三步走" 當然,學習小組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預習。在面對每一篇新課文時,在新的知識前,孩子們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而每一次的預習作業(yè)可以說是重新開始的一次賽跑。這種小組性學習,是提高孩子自主性、自覺性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預習過程中,分為"三步走"。一是自行預習;二是相互交流;三是不斷積累;自行預習階段是對自身預習能力的一種考驗,也可以自測能力是否提高;相互交流階段則是展示自己的時機,也是讓三種類型的學生得以提高成績、表現(xiàn)自己、樹立自信的階段。不斷積累的階段是吸取別人經(jīng)驗,把自己的一變?yōu)槎?、三甚至更多的階段。 在預習內(nèi)容上,自行預習中要各自先完成收集相關資料、學習生字、理解生詞(包括質(zhì)疑)、集合優(yōu)詞美句、熟讀課文后交流收獲、提出疑問等; 以下是一位學生的預習作業(yè): 例:蘇教版語文第七冊《望洞庭》 (一)收集相關資料。 1、洞庭湖資料 古稱"云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它號稱"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其物產(chǎn)極為豐富。 2、劉禹錫 ,字夢得 ,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独颂陨场肪徘S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二)我來擴擴詞。 螺(青螺)(海螺)(小螺號) 潭(日月潭)(水潭)(桃花潭) (三)理解生詞。 相:相互。 和:和諧、協(xié)調(diào)。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鏡未磨:? (四)誦讀古詩,談收獲。 我的發(fā)現(xiàn):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句,除了形狀形象外,顏色也很符合。 我的疑問:題目為《望洞庭》,為什么不是《洞庭湖》? (五)優(yōu)詞美句大集合。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學生在自主預習時,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豐富課外知識;通過對文本進行初步解讀,獲得體會或質(zhì)疑;通過積累優(yōu)詞美句,提高語文素養(yǎng);不僅鍛煉了動手動腦的能力,而且也讓孩子在此過程中享受自我肯定的快樂,使其更為主動。在相互交流中,可以展示自己已經(jīng)收獲的知識;可以相互提出疑問并嘗試解決;把從別人那里獲得的信息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并不斷積累。
四、創(chuàng)造適合的教育,體現(xiàn)自主、團結(jié)、和諧 郭思樂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文中給我們描繪了十分美好的教育前景,他說:"我們要創(chuàng)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從某種意義上說,"創(chuàng)造適合兒童的教育"是我們語文老師在執(zhí)行新課程標準中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在這樣的互補互助式下,無論是基礎知識還是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現(xiàn)。而我也漸漸發(fā)現(xiàn)班級的學生更為團結(jié),氛圍更為融洽。自主、團結(jié)、和諧每天都在逐步升溫。令人驚喜的是原本不默默無聞的學生變得開朗了,他們愛和別人交流了;原本優(yōu)越感很強的尖子生變得和善、愛幫助人了;原本調(diào)皮搗蛋的不認真的孩子也變得有上進心,每次作業(yè)都力求最好了。 德國教育家斯普照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探索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孩子終生受益。讓學生主動參與,提供各種機會,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掌握方法。通過活動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它是我們不可估量的,我們在為指路的同時,也該放下始終牽住手。上課前,不妨讓他們先自由徜徉新識的海洋。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o語文新課程標準》
2、 《崔校長訪談》視頻 3、郭思樂 《教育走向生本》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海實驗中學
素質(zhì)教育201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