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進紅
摘要: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獲得較多的語文基礎知識,聽、說、讀、寫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與發(fā)展,使學生在情感傾向、認知結構和技能等方面發(fā)生較大變化。要實現(xiàn)有效,就必須在課堂上巧妙地安排教學活動,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能充分展開學習的過程。
關鍵詞:親歷 學習過程 閱讀教學 有效性
當前的閱讀教學依然存在某些形式主義傾向,表面上是讓學生學,但又不展開學習過程,陷入種種怪圈:教學環(huán)節(jié)多,不斷地轉換,學生缺少深入學習的過程;師生對話多,且往往以個別學生的發(fā)言替代多數學生的學習,少有個體獨立學習的時間等。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要使學生在情感傾向、認知結構和技能等方面發(fā)生變化,就得優(yōu)化教學活動,確保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展開學習的過程。這樣才能真正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以下結合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長城》一文第二課時教學片段,簡析如何巧妙安排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親歷學習過程,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
【片段一】導入部分教學片段:
(課件出示各國元首游覽長城后的題詞,學生自由讀)
師:看了這些題詞后,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1:長城的建成真是一個奇跡,所以能得到各國元首稱贊。
生2:長城不僅聞名中國,也聞名世界,實在太了不起了!
師:是的,每個人登上長城,都會為之震撼,包括本文的作者。請打開課本,自由地讀讀課文,看看文中哪句話也寫出了作者這樣的感受。(生讀課文,圈畫)
生:我認為是最后一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師:作者到底看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讓他覺得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把作者看到的和想起的內容分別用橫線和波浪線畫出來。也可以在一旁寫上自己的感受,待會咱們來交流。(學生默讀、圈畫、寫批注。)
【簡析】明確教學主線。
"教學主線"是教師在反復鉆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形成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思路。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明確教學主線。教學主線一旦清晰了,就能設計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線問題,從根本上擺脫瑣碎的內容分析和提問應答,引領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打開思維通道,提綱挈領地展開學習。
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通過外國元首題詞引入課文中心句,從文眼"奇跡"提出主線問題"作者到底看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讓他覺得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潛心默讀、圈畫批注,再在匯報交流中領悟寫法、感受"奇跡"。正因為主線清晰明確了,所以教學的重點也突出了,學生充分展開學習的時間也得以保證了。教學主線可以從文眼來確立,還可以從文路、課題、中心句、過渡句等著手,具體采取何種方法,應因文而異。
【片段二】第1自然段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默讀這段話,說說這段話寫了長城的什么特點?
生讀后匯報:這段話寫了長城很長。
師:讀這段話時,你覺得應該突出哪個詞,才能讀出長城的長呢,為什么?
生:我想突出"長龍",因為"長龍"不但說明了長城非常長,還很有氣勢。
師:那就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讀一讀這段話吧!(生讀文,重讀"長龍"。)
生:我想突出"蜿蜒盤旋",因為這個詞說明長城不僅很長,而且彎彎曲曲、連綿起伏。(該生在老師的示意下讀文,突出"蜿蜒盤旋")
生:我想突出"一萬三千多里",這里是用一個具體數字說明長城的長,一萬三千多里,的確是非常的長,難怪有人稱之為"萬里長城"。(匯報完后讀文,突出"一萬三千多里"。)
【簡析】整合教學環(huán)節(jié)。
我們常說"要向四十分鐘要質量。"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圓滿地完成教學目標,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發(fā)展,提升語文素養(yǎng)。然而,一堂語文課中"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知情意行"均是需要訓練或落實的內容,如果教師頻繁地轉換教學環(huán)節(jié),或是采取"滿堂問"的方式,必然會造成教學環(huán)節(jié)瑣碎、頭緒繁雜,即使能達成目標,也費時低效。教師必須要有整合的意識,將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巧妙地整合,才能騰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展開學習。
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提出的一個問題"你想突出哪個詞讀出長城的長,為什么?"代替了 "你覺得這段話寫出了長城的什么特點?""從哪個詞可以看出長城的長?""為什么要把長城比作'長龍'?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該怎樣讀出這種長呢?""能不能把這個詞讀重一點?"等等零碎的問題。如此整合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有了更加充足的時間自主思考、體會,不僅理解了內容,品味了語言,也讀出了感情、讀出了個性。一石多鳥,省時高效。
【片段三】第三自然段中"聯(lián)想"部分教學片段:
師:請大家默讀這段話,看看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修筑長城的艱難?(生默讀)
生:我從"數不清""兩三千斤重"看出要修筑成這高大的長城很不容易?因為一塊條石就有那么重,更何況需要數不清的條石,修筑這么大的工程肯定很難。
師:工程浩大,這是一難。
生:我從"沒有……沒有……"還有"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看出當時的條件很差,工具很落后。
師:條件落后,這是二難。
生:"陡峭的山嶺"也說明了修筑長城很不容易,在這種環(huán)境下修筑長城是很辛苦很危險的。
師:環(huán)境惡劣,這是三難。其實文章字里行間都向我們透露著一個字,那就是--
生齊:難!
師:兩三千斤重的條石,相當于咱們50個同學的體重,要修筑起這萬里長城,得需要多少條石啊!你讀。(師示意一生讀)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只有無數的肩膀,只有無數的手,如此落后的條件,是多么艱難啊!你讀。(另一生讀)再看這陡峭的山嶺,要把一塊塊千斤巨石抬上去,是多么不容易??!你讀。(生讀)所以作者感嘆到--
生齊: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去掉"多少""才",并課件出示)
師:老師把這個句子改了一下,你們對比兩個句子讀讀,看看這樣改行不行?(生讀句子)
生:不能改,因為這里"多少"說明了參與修筑長城的人很多。
生:我也覺得不能改,因為這里"多少……才……"不僅說明了修筑長城的人很多,還說明了修筑長城很不容易。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好!我們今天看到的萬里長城是近百萬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生驚嘆),帶著你們的體會,再好好讀讀這段文字。(生自由讀本段)
【簡析】關注語言形式。
"關注語言表達形式,追求'言''意'兼得的閱讀教學"早已形成共識,然而當前還是有不少課堂上依然呈現(xiàn)出"得意而忘言"的現(xiàn)象。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使閱讀教學更加有效,就必須重視語言形式的教學。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去品味語言,從中獲得言語運用規(guī)律及技巧。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展開學習,通過默讀、對比讀,從"數不清""沒有……沒有……""陡峭的山嶺""多少……才……"等詞中感受到作者用詞之準確,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艱難,并通過朗讀加深體會,讓學生"言""意"兼得。
【片段四】課堂小練筆片段:
(師范讀第三段后)師:在這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當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學生發(fā)揮想象練筆,教師巡視指導。)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他滿臉的白胡子,頭發(fā)都是白的,還喘著粗氣,可他仍然用彎曲的背和許多人一起馱著一塊比他身體還大的條石。
師:你抓住了人物的外貌和動作來寫。
生:我仿佛看到了幾十人抬著一塊條石,彎著腰、挪著步子,用自己的肩膀和手抬著巨大的條石從山腳爬上陡峭的山嶺上來。
師:"彎著""挪著""爬"寫出了人們修筑長城的艱難,還用上了文中的詞語。
生:我仿佛看到天空正下著傾盆大雨,一群人抗著一塊大條石,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嶺。其中有一個中年男子,他的手磨破了皮,雨水打在他的臉上,顯得更加疲倦了。
師:先整體,再特寫,真好!那一張張疲倦的面孔,那一個個堅實的足印無不讓我們感受勞動人民的辛勞和艱難。所以作者說--
生齊: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簡析】注重讀寫結合。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因此教師在課內要力求精講多練,讓學生充分展開語文實踐方為有效。以讀寫結合為突破口,是切實有效的訓練方法。以往課內注重聽、說、讀比較多,而關注寫則比較少,有"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傾向。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在學生對文本有了一定感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想象"在這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情景?"進行課堂小練筆。學生經過這么一練,更深地感悟到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艱難,從而體會到長城不愧為"奇跡",同時在語言表達上也吸納了課文中詞匯。值得說明的是,"寫"的內容要根據學段要求及學生的認知水平,以最高價值取向來選擇和確定,融理解、積累、運用于一體,才能綜合性地提高語言素養(yǎng),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以上僅以《長城》課例來闡述,以點帶面??偟膩碚f,本節(jié)課中,學生經歷了從不理解到理解,從未知到已知,從不會或不熟練,到會或到熟練,在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上發(fā)生變化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才真正稱得上是有效的教學。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有效性研究》陳亞耀 《淺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小學語文》2008年第5期 錢正權《課堂作業(yè)要精心預設 注重實效》。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源縣南麻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