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志紅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在教學中充當學生學習的伙伴、合作者、指導者,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不教學生預習,他們經(jīng)歷不到學習上很有價值的幾種心理過程?!闭n前預習是學生主動的學習行為,教師要合理安排,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預習,訓練學生逐步掌握最基本最有效的預習方法,并把課前預習培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第一步,學生可以借助拼音認讀新課的生字、詞,觀察生字、詞的結構,找出盡可能多的形近字進行對比區(qū)分。利用字詞典弄懂生字、詞的意思,找出字詞所在的課文句子,綜合理解字詞的使用,自己再用生字、詞造句寫話。這樣就能為下面學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第二步,略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及作者寫作意圖,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精讀課文,找到自己喜歡的句段多遍閱讀或朗誦,加深理解和體會。找出自己尚未讀懂的句段做好標記,等待上課時請教老師或同學。
第三步,思考文章后面的習題,記下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第四步,對于文中記述的年代久遠的事實,科學性很強的道理,與自身生活經(jīng)歷太遠的材料,可以通過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或父母等渠道搜集有關資料,幫助理解。
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太小,學習經(jīng)驗少,能借助拼音自學生字,做到會讀、會認,能順利朗讀課文即可。
合作學習是眾多學習組織形式中最常用、最有效的,讓學生在一起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鞭策,以幫助外出打工家庭、知識水平有限的學生更好地學習。通過調查了解,把本班或本年級的學生按村、知識水平組建成學習小組,按照學生所在村的人數(shù)、學習情況、家與家的距離情況進行編組。尊重學生自愿,選出小組長,組織學習。組建小組時應要求小組成員間相互友愛,坦誠相見,民主平等,養(yǎng)成健康文明的合作互助意識。
隨著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現(xiàn)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fā)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需求,終生受益。要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上下工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求,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領悟發(fā)現(xiàn),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分析討論;在教師悉心的滲透和指導下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養(yǎng)成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對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內,筆者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只要舉手的就是好學生,只要答問就會有進步。并注意捕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火花,記載并給予熱情的鼓勵,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課外,筆者常在晚習前的下班時間輔導學習,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對作文草稿,學生先自改、互改,查尋自己的疏漏,養(yǎng)成細心作業(yè)的習慣。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畫、摘,每人都有摘錄筆記,不斷積累新知識,及時解決新問題。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達到自動化。
語文能力的提高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這是針對目前小學生積累明顯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而指出的一條出路。不應當把學生局限在課堂自我封閉,要乘改革之機改變觀念,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著眼于學生的長遠利益,要注意做好學生課外閱讀的推薦工作,教他們如何選擇課外閱讀材料。例如在學習了某一作家的某一篇作品后,為學生推薦與之相關的這位作家的另一作品或其他作家的同類作品,進行比較性閱讀,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如:教過《草船借箭》后,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教完《獄中聯(lián)歡》后,引導讀《紅巖》;教完《少年閏土》后,引導學生讀《故鄉(xiāng)》。
課外閱讀益處多多,但并非多多益善。時下出版物眾多,魚目混珠,選擇的課外讀物應主題鮮明、思想健康,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要有趣味性,考慮學生的個性。
要廣泛地閱讀,才能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課本閱讀的不足。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善于積累,寫讀書筆記,一般時間后,還可組織課外閱讀匯報會,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又能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