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聾生心理、生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guī)律。聾校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根據(jù)不同學段聾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使聾生語文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都重視設計精彩的導語來引導聾生,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但對課堂結束語的設計重視不夠,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而好的結束語,能夠給聾生藝術的享受、無窮的回味和充實的收獲感。
編筐編簍,全在收口。授課也應如此。結束語是整堂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堂成功的好課,絕不可能是虎頭蛇尾的。試想,如果一堂課的開頭流光溢彩、珠玉晶瑩,結束卻黯淡無光,就不宜長篇大論,長則尾大不掉,也不應重復前述,應針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教學對象,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結束語。筆者談談在課堂結束語設計方面的體會。
教學一篇課文,大都需要2~3課時,因而對起始課結束語的設計就宜采取承上啟下式結語。比如教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時,就可套用說書人常用的結語。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第一課時內容可安排熟悉課文內容,解決文學障礙,理清文章結構脈絡;第二課時分析講解人物性格,結語可設計為:魯達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欲知魯達是何等之人,作者作何精彩描寫,且聽下節(jié)課評說。這樣的結語適合古代白話小說類作品,能調動聾生求知的欲望,促使聾生深入閱讀課文。類似這樣的課文還有《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美猴王》《孔乙己》《范進中舉》等。
教學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不易設計目標太多,應精選目標,因此一堂課結束時用問題式結語,可引起聾生充分注意本節(jié)課應掌握的內容。如教學《木蘭詩》時,就可針對性地設計如下問題作為結束語:1)木蘭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她做了哪些事?表現(xiàn)了木蘭什么樣的精神?(她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一位勤勞、智慧、勇敢、不貪圖利祿的奇女子,她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2)本詩有哪些重點字、詞、句需要去識記、理解?這樣的結語促使聾生復習該課的內容,達到識記、理解該詩的目的。教師應注意問題既不可太淺顯又不宜太深奧,應針對上課時教師所講重點、難點來設計。
修辭學上有粘連一說,指甲、乙兩人對話時一方趁便使用對方說話中適當?shù)脑~來表現(xiàn)自己的觀念。粘連式結語,就是受啟于此。如教師正講解一段文章,或正提問一個問題,此時下課時間已到,就可以粘連結束。比如講解陸游的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中有“僵臥孤村不自哀”的詩句,教師可粘連下課:“今天我們這兒也是風雨大作,但我們無需僵臥,而應活動活動,下課吧?!边@樣的結束語或雙關,或幽默,顯得輕松風趣,一節(jié)課在笑聲中結束,聾生對本課內容印象會很深。
此種結語是廣大教師常用的,不宜長篇大論,應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注意點,應分條列舉,這樣聾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就能很好地掌握,心里會產生充實的收獲感、滿足感。
議論式結語指的是教師對教材的有關問題在聾生討論的基礎上,在最后總結時,發(fā)表自己對該問題的見解,讓聾生了解教師作為個體對該問題的看法。例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在分析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等人物性格特征后,問聾生:“你喜歡小說中的哪位人物?為什么?”在聾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發(fā)表自己對該問題的見解。此種結束語拉近教師與聾生的距離,師生關系會更和諧。
另外還有描述式結束語等。當然,也有不需要結束語的,在練習中結束,在整理筆記中下課,等等。這些結束授課的方式有時比語言會起到更大的作用,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傊?,教師在一堂課結束時,運用自己的智慧,或巧妙或幽默或充實或有力地結尾,會為這節(jié)課增色不少。
結束的呈現(xiàn)方式應圍繞聾生學會、會學,越學越聰明來設計。教師應摒棄單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靈活多樣,注意跨學科的學習,注意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使聾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教師應注重激發(fā)聾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聾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聾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為聾生設計具有積極情感體驗性的活動。要因文而異,因需而異,結合聾生實際需要,尊重聾生個體差異,提高藝術性,做到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優(yōu)化組合。
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聾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通過不斷追求,構建具有自己個性特色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