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如順 陳超
日全食與高中物理
閻如順 陳超
10.3969/j.issn.1671-489X.2010.25.200
2009年7月22日發(fā)生的日全食是多年來觀測條件最好的一次日全食。本次日全食持續(xù)時間長,涉及區(qū)域廣,從日食虧到復原長達2個小時,其中全食持續(xù)時間最長可達6分鐘左右,全食帶覆蓋印度中部、緬甸以及我國長江流域等廣大地區(qū),偏食帶則覆蓋我國全境。日全食是指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球擋住全部太陽光球的天象(俗稱天狗食日)。一次日全食的過程可以分為5個時期: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
日全食是一個天文現(xiàn)象,但在物理教學中常會提及。物理教材中有“光的直線傳播”這一知識內(nèi)容,日全食就是光的直線傳播的很好的教學資源。
在黑板上畫上一個圓,用粉筆填涂滿白色,用它來表示太陽;每一個學生動手制作一個圓形的小紙片,用來表示月亮;眼睛就是人在地球上的一個觀察點。手持小紙片(月亮)使其處于自己的眼睛和黑板上的“太陽”之間,調(diào)整小紙片的位置,觀察黑板上所畫的圓,小紙片的位置不同,黑板上的圓被遮擋之后露出的部分就不一樣:有的位置是一個月牙狀的露在外面被看到(日偏食);有的位置是整個圓被小紙片遮擋(日全食);有的位置是黑板上圓的外面一圈露在外面(日環(huán)食)。手持小紙片讓其從左側緩慢地移動到右側,還能夠看到日食發(fā)生的整個過程。這樣一個模擬實驗,非常簡單易做,學生也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礎上講解日食的行程機理和光的直線傳播特性,學生興趣盎然,掌握得也很牢固。
觀察日全食時,若沒有觀測眼鏡,最安全簡便的方法是利用“小孔成像”看日全食。即在一張厚紙上,用針扎一些直徑小于1毫米的小孔,對向太陽,陽光透過小孔在地上形成影子,就可以看到許多太陽像了。
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學者韓非,在他的書里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人請了一個畫匠為他畫一張畫。3年以后,畫匠告訴他:“畫成了!”他一看,八尺長的木板上只涂了一層漆,什么畫也沒有,便大發(fā)脾氣,認為畫匠欺騙了他。畫匠說:“請你修一座房子,房子要有一堵高大的墻,再在這堵墻對面的墻上開一扇大窗戶。把木板放在窗上,太陽一出來,你在對面的墻上就可以看到一幅圖畫?!彼胄虐胍?,照畫匠的話去辦。果然,在屋子的墻壁上出現(xiàn)亭臺樓閣和往來車馬的圖像,好像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尤其奇怪的是,畫上的人和車還在動,不過都是倒著的!
在一間黑暗的小屋朝陽的墻上開一個小孔,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對的墻上就出現(xiàn)一個倒立的人影。為什么會有這奇怪的現(xiàn)象呢?墨家解釋說:光穿過小孔如射箭一樣,是直線行進的,人的頭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邊;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邊,就形成倒立的影。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用一個帶有小孔的板遮擋在屏幕與物之間,屏幕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像,把這樣的現(xiàn)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動中間的板,像的大小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光線直線傳播的性質(zhì)。
光的直線傳播性質(zhì),在我國古代天文歷法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祖先制造了圭表和日晷,測量日影的長短和方位,以確定時間、冬至點、夏至點;在天文儀器上安裝窺管,以觀察天象,測量恒星的位置。此外,我國很早就利用光的這一性質(zhì),發(fā)明了皮影戲。漢初齊少翁用紙剪的人、物在白幕后表演,并且用光照射,人、物的影像就映在白幕上,幕外的人就可以看到影像的表演。皮影戲到宋代非常盛行,后來傳到西方,引起轟動。
物理學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現(xiàn)象蘊藏著無窮的奧秘。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中探究并認識物理規(guī)律,同時將學生認識的物理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學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這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物理的樂趣,而且還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在新的課程標準中確立全新的物理教學理念,它明確規(guī)定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