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發(fā)生的一場深刻的革命性變革,這場變革不僅涉及課程內容、結構、體系等表層問題,更涉及課程思想、價值觀、文化傳統(tǒng)、行為習慣、教學生活方式等深層次文化問題,而且在更廣泛意義上深刻影響著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影響著廣大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本文就新課程改革對地理教師的影響進行一些初步探討。
一、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傳統(tǒng)的地理教師以突出“教師中心”和“知識本位”為主,教師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主要任務,學生以單純的記憶知識為根本目的。教師對學生處于“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受教師灌輸,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是失衡的。長此以往,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造成不少學生學習動機的功利性,學習興趣減退、地理思維刻板、能力低下。因此,地理教師要轉換角色,要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從知識的傳遞者變成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從課堂的統(tǒng)治者變成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
二、要建設高質量、高效益的理課堂教學
1.地理教師要善于組織、指導并參與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
新課程要求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地理教師要拋棄“權威”,擺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傾聽學生的心聲。這樣才能讓學生消除畏懼、活躍思維、發(fā)展個性,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積極參與課堂學習,達到新課程強調的師生間互相溝通、互相啟發(fā)、互教互學的境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學習資源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
2.課堂教學中要整合資源,活用教材
在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主要是依據教學大綱,運用地理教材進行教學。課程就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師要忠實地按照教學的框框去做。新課程更關注教師和學生的感受、思考、體驗,只提教學要求而沒有明確必學的內容,沒有詳細的知識點,更加強調學生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對提高整體素質的作用。
3.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知識、情感和體驗
地理知識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很多地理素材以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為源泉,學生比較熟悉。地理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為教學服務,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問題放在一定的生活或工作情景中,使學生在用中學會觀察,在觀察中學會用,縮短教材中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地理,使知識探索過程變成活學活用的過程,學生所學的新知識則在反復遷移中鞏固、提高并不斷強化。
4.教學中注重完善學生素質的評價體系,正確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要求地理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獨立性,在評價學生時多幾把尺子,遵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則,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同時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并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立個性,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適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三、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倡導終身學習
1.通過學習培訓,樹立銳意進取精神
“先培訓,后上崗”,是旨在改變教師思想觀念,講求實效,從而努力克服視而不見,知而不行,行而不達的被動心態(tài),改變那些習以為常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爭取通過培訓,在觀念上突破狹隘的心態(tài)和眼界,克服思維定式,樹立變革的意識和進取精神,喚起和提高自主參與新課程的熱情。
2.通過學習培訓養(yǎng)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
多年的教學有時會讓我們患上一些教師“職業(yè)病”。表現為對成績好的、表現好的學生有一定的偏愛,而對于成績差的、特別是表現差的學生帶有一定的歧視。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其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其人格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有健康健全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對待學生不存在偏見,不放棄,對待每個學生一視同仁,才有利于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3.通過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表演能力
教學過程受多個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關鍵在于教師對整個教學活動的整體觀念把握,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融入課堂中來。在某種程度上,一堂課就是一出戲,教師站在講臺上就相當于面對學生進行著表演,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把學習變成較為輕松的活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
4.通過學習培訓,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
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教師不僅應當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應當是教育改革的先鋒者,在一線的教師有更多的進行教學改革和實驗的機會,可以直接地與實驗者進行交流,及時獲得相關反饋。能體會到如何做才最適合教學的需要,才最有利于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加強教育科研可以將自己教育教學的一些感性的體會總結并推廣,達到教學與科研相長,共同促進。
毫無疑問,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深遠的,課程方案能否順利實施,始終取決于教師的理念、素質、水平和能力。作為新課程改革實施的主體,教師必須深入實踐,不斷改進、完善,才能在新課程改革中發(fā)揮自己的才干。
參考文獻
[1]易亞紅,胡軍.新課程對教師的新要求[J].湖南教育,2002(12).
[2]課程教材研究所.課程改革整體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曹征.地理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新要求[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4(1):第25卷.
[4]張杏梅.新課程標準對地理教師的挑戰(zhàn)[J].地理教育,2003.
[5]王立力.談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轉變[J].黑龍江教育工作者,2001(12).
[6]于漪.現代教師學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