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人類的知識總量正以幾何級數(shù)增長?!笆澜绶秶鷥鹊慕?jīng)濟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和人才素質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時代要求人才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知識,還要能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學習。
未來學家也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币虼耍寣W生學會學習,是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
語文,作為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它在教會學生學習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所不能企及的意義和作用。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呢?
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應引導學生正視困難,克服困難。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是學習的有力保障。
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尤其應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興趣是求知的先決條件。愛因斯坦說過:“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愉快地學習知識,頑強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增強學習的信心和決心。那么,興趣從何而來呢?
一是新奇,簡言之,就是課堂教學要有新意,有新鮮感?;蚍椒ǚ?,或內容有新,或導入求新,或推陳出新。
二是真情,主要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全身心投入,具有真情實感,能感染學生,牽動學生的情思。
三是懸念,就是設置疑點,制造懸念,引發(fā)學生強烈的釋疑解難的欲望。如學習《藥》一文時,學生對華小栓抱有深深的同情,而對康大叔卻投來鄙夷的目光。筆者便抓住這一點激發(fā)學生興趣:為什么康大叔的“藥”未能治好小栓的病,反而把小栓醫(yī)死了?經(jīng)過討論,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更深層理解便水到渠成了。
二、選用有效的方法,啟動思維
1.宜啟發(fā),忌“滿堂灌”
要巧妙設計提問,提問要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同時要講究提問的藝術,把握時機,拋磚引玉。只有這樣才能啟動學生思維,使之在思考中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
2.宜“彈鋼琴”,忌“一刀切”
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面面俱到,不僅不可能,而且沒必要,因為面面俱到既浪費時間,又容易助長學生的惰性,使學生失去思考的余地。要學會“彈鋼琴”,即以點帶面。點是教材的重點,或難點、關鍵等,必須是抓住點則全局動。以執(zhí)教《祝?!窞槔?,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抓住祥林嫂的形象啟發(fā)思考:祥林嫂可笑可恨嗎?這個問題實際涉及祥林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封建神權的毒害,人物描寫方法及作者對祥林嫂的態(tài)度等方面。實踐證明,“彈鋼琴”使課堂結構緊湊,提綱挈領,學生不得不集中注意力思考,于啟迪思維不無裨益。
3.宜駕馭教材,忌照本宣科
駕馭即高屋建瓴,就是完成對教材的超越,它是對教材的宏觀把握和微觀透視的有機結合。先說宏觀把握,它是指對文章的整體領悟。這是一種迅速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的提綱挈領的能力。宏觀把握要選好切入教材的角度。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的衣著我們就不能忽略。以此切入,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做到上述“三宜三忌”,可讓學生在思維的訓練中不斷探索,不斷充實自己。
三、培養(yǎng)自學能力,拓寬思維空間
方法和思維是學生劃向知識彼岸的雙槳,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傳授學習方法,如圈點批注,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可使學生受益終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要讓學生不滿足于已有的現(xiàn)成結論,學會懷疑,多提問題,多角度思考,學會思考,培養(yǎng)自學能力。
有的閱讀材料“橫看成嶺側成峰”,教師不應拘泥于某點,限制學生思維,而應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拓展他們思維的空間。如在弄清了《項鏈》的主題后,有學生提出,類似小說所描寫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并舉例以證之。此言一出,全體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了,通過討論、探究歸納出:作品在揭露資本主義丑惡的同時,也在一定層面上表達了作者對扭曲的人性的不滿。無疑,學生的思考是積極的,是值得肯定的。只要敢于懷疑,并且教師指導得法,學生的自學能力就一定能增強。
當然,發(fā)現(xiàn)和解答問題的能力是逐步培養(yǎng)的。學生開始所提出的問題往往是表面的,教師要引導他們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后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進而聯(lián)系課外材料、聯(lián)系自身經(jīng)歷思考。對于學生所提問題,教師不宜急于回答,而應引導學生談看法,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歸納、推理、想象,運用多種方法,相互討論,相互啟發(fā),尋求解答。經(jīng)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逐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自學能力,便增強了。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文與生活同在。因此,拓展思維的空間,還要向課外延伸,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學會做人,關心時事,關心他人,廣泛閱讀,參加社會實踐,以自己的方式辨別是非,感受真、善、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加對生活的多向感知和領悟。這樣,學生才能開闊視野和胸襟,拓展思維。
(責任編輯 呂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