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明
[摘 要] 高等學校在實施教育教學管理目標過程中,與學生形成了行政和民事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這兩種法律關系的性質、內容和主體責任形式是由高等學校與學生的法律地位決定的。因此,界定雙方的法律地位,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法制化進程,對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法律地位 教育教學 權利與義務
法律地位的含義十分豐富,法學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有不同的理解。但對法律地位的本質描述基本是相同的。概括起來說,法律地位包含如下含義:(1)它是權利主體在法律上的地位;(2)權利主體的法律地位決定他與其他主體之間所構成的法律關系的性質、內容(即權利與義務);(3)權利主體間因不同法律地位所形成的法律關系不因個人意志的改變而改變。我國教育法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如何依法規(guī)范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等法律主體之間的關系,界定彼此的法律地位,進而依法確定其權利與義務,將學校教育納入法制的軌道,維護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保護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和學生的受教育權。但迄今為止,我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沒有對我國高等學校與學生的法律地位予以明確的界定,導致近年來高等學校訴訟案的受理、審理、裁定、判決產生很多爭議。
一、高等學校在實施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的法律地位分析
高等學校,主要指由政府投資舉辦并實施管理的從事高等學歷教育的公辦教育機構。作
為國家教育義務主體的高等學校,必須履行其法定義務,實施教育教學及管理目標,以滿足學生作為受教育權利人實現權利的基本要求。高等學校的法律地位,就是學校在實施教育教學管理目標,與學生形成的法律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彼此之間法律關系的性質、內容與責任。
(一)高等學校是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組織,具備行政主體地位
行政主體是指依法享有并行使國家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并能獨立地承擔由此而產生的相應的法律責任的組織或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行政權力是國家賦予的、運用強制力對公共利益進行維護和分配的權利。行政權力可以憑借國家強制力達到行政目標。是否享有國家行政權力,是決定是否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前提條件。
國家設立行政機關,通過憲法和法律賦予其國家行政權。享有國家行政權的行政機關就具備了成為行政主體的決定性條件。行政機關是國家最重要的行政主體。但除行政機關之外,國家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為了降低成本,防止效率低下,往往通過法律法規(guī)將部分國家行政權力授予行政機關之外的其他組織,被授權的組織就具備了成為行政主體的決定性條件。
1.高等學校是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組織,具備成為行政主體的條件。高等學校是依法成立的國家事業(yè)單位,是政府專門實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機構,要接受政府的管理,服從政府的命令。相對政府關系而言,高等學校是政府的行政相對人。但是,高等學校又是接受國家行政權力的授權組織。高等學校在實施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擁有很多國家法律法規(guī)授予的行政職權,具備了成為行政主體的決定性條件,具有行政主體資格。例如: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我國的學校(包括高等學校)享有下列權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3)招收學生或其他受教育者;(4)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5)對受教育者頒發(fā)相應的學業(yè)證書;(6)聘任教師及其他教職工,實施獎勵或者處分;(7)管理、使用本單位的設施和經費;(8)拒絕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guī)定,高等學校有權:(1)根據社會需求、辦學條件和國家核定的辦學規(guī)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調節(jié)系科招生比例;(2)依法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yè);(3)根據教學需要,自主制定教學計劃、選編教材、組織實施教學活動;(4)根據自身條件,自主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和社會服務;(5)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自主開展與境外高等學校之間的科學技術文化交流與合作;(6)根據實際需要和精簡、效能的原則,自主確定教學、科學研究、行政職能部門等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7)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評聘教師和其他專業(yè)技術人員的職務,調整津貼及工資分配;(8)對舉辦者提供的財產、國家財政性資助、受捐贈財產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
在國家授予的上述權力中,高等學校在招生、學籍管理、學生獎勵處分,頒發(fā)學業(yè)學位證書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強制性、決定性、單方面的意志屬性,符合行政權力的主要特征。因此,高等學校雖然不是國家行政機關,但擁有國家法律、法規(guī)授予的行政權力,因而法律上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擁有決定權。學校作為行政主體在行使這些行政職權時,與學生形成不平等的從屬性的內部行政法律關系。在此法律關系中,學校居行政主體地位,學生是行政相對人,居服從地位。
2.高等學校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行使行政權力,具有行政主體標志。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力,是指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依照自己的判斷作出決定,發(fā)布命令,并以自己的職責保障這些決定和命令的實施,獨立采取行政行為等。能否以自己的名義獨立行使行政權力,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他被授權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主要標志。高等學校作為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組織,可以依法自主辦學,獨立管理學校。從我國現行立法來看,高等學校在招生錄取,學籍管理,畢業(yè)證書、學位證書的頒發(fā),對學生違紀的處分,對教師的管理和職稱的評定等方面,都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根據自己的判斷,獨立地作出相應的決定,并在自主權的范圍內,通過制定學校規(guī)章,保證這些行政命令與決定的實施,因此,具有行政主體標志。
3.高等學校能獨立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具備行政主體的法律資格。能否獨立承擔行政法律責任,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又一重要條件。高等學校能獨立承擔行政法律責任。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也就包括它能以自己的名義承擔行政行為的后果。高等學校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重要體現,就在于高等學校能獨立作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國家賠償的主體,即能夠成為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行政訴訟的被告、以及行政賠償中的賠償義務主體,并獨立承擔復議、訴訟或賠償的結果。因此,高等學校具備行政主體的法律資格
(二)高等學校是事業(yè)“法人”,具有民事主體法律地位
在民法上,“法人”是按照法定程序設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獨立的財產,依法獨立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社會組織。法人的本質特征有二:一是它的團體性,二是它的獨立人格性。高等學校是依法成立的事業(yè)“法人”。我國《教育法》、《高等育法》關于高等學?!胺ㄈ恕钡匚坏囊?guī)定,與《民法通則》是一致的,都認為高等學校是一般意義上的“法人”,即民法意義上的“法人”。例如:《教育法》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具備法人條件的,自批準設立或登記注冊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陡叩冉逃ā返谌畻l規(guī)定,高等學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等學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它從事社會公益事業(yè),不以營利為目的。高等學校作為事業(yè)“法人”,在法律上具有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享有“法人”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能獨立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
例如:高等學校作為事業(yè)“法人”,依法獨立享有本校的經費使用權、財產權、人身權、債權、知識產權等民事權利。
“財產權”是具有一定物質內容或直接體現某種物質利益的權利。它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具體來說,(1)高等學校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自物權,也享有依照法律或者合同對他人財物占有與支配的他物權;(2)高等學校依法享有請求特定的義務人按照合同約定或法律規(guī)定履行義務的權利(債權),特定的義務人因違約、侵權、不當得利使高等學校財產權或人身權等利益受到損害時,高等學校有權要求侵害行為人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賠償自己的損失;(3)高等學校對自己的智力成果(知識產權)依法享有專有權,主要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發(fā)現權、發(fā)明權、科技成果權等。“人身權”是指與自然人和法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沒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叭松怼笔侵缸匀蝗?、法人的人格和身份,不是專指自然人的身體?!叭松頇唷卑ㄈ烁駲嗯c身份權。而涉及高等學校民事權利的主要是人格權。它包括:(1)名稱權,是指高等學校依法享有的使用、轉讓名稱的權利。(2)名譽權,是指高等學校依法享有維護自己名譽的權利。(3)榮譽權,是指高等學校依法享有維護自己榮譽不受非法剝奪的權利。上述這些權利的擁有,是高等學校作為民事主體其民事法律地位所決定的。
二、高等學校學生在接受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的法律地位分析
高等學校學生,主要指依法獲得政府投資舉辦的高等學校的學籍,并已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高等學校學生基本上已年滿十八歲,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同時又在大學里接受高等教育。他們既是“社會人”,又是“學校人”;既是法律關系的構成者,又是法律關系的主體或相對人。依現行法律規(guī)定,高等學校學生在接受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在與學校構成的行政法律關系中學生是行政相對人,在法律上居服從地位;在與學校構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學生與學校都是民事主體,雙方的法律地位平等。
1.高等學校學生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各項法律權利。高等學校學生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國家公民,是法律權利主體與法律義務主體的統(tǒng)一。在與高等學校形成的行政與民事兩種法律關系中,學生享有憲法賦予公民的一切權利,如人格權、健康權、名譽權、財產權、受教育權、知識產權等;同時,也享有《教育法》等法律規(guī)定的專有權利,如學習權、公正評價權、物質幫助權等。
2.高等學校學生在學校的行政法律關系中居從屬法律地位。高等學校是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組織,是具有強制力的行政主體。高等學校在實施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在招生、學籍管理、違紀處分,頒發(fā)學業(yè)、學位證書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強制性、決定性、單方面的意志屬性。為了實施教育教學管理目標,高等學校在行使上述行政權力時,與學生形成不平等的內部行政法律關系,學校居行政主體法律地位。學生雖然依法享有受教育權等公民的一切權利,但依現行法律法規(guī),學生在上述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只能作為行政相對人,處于從屬的法律地位,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決定等具體的行政行為,具有遵守和服從的法律義務。
3.高等學校學生在學校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居主體法律地位。高等學校在實施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又因財產權、人身權、債權、知識產權、受教育權等問題,與在校學生形成民事法律關系。而學生作為與高等學校有著某種契約式關系的公民,依據《憲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同樣依法享有對本校的經費使用權、財產權、人身權、債權、知識產權等民事權利,法律上具備民事主體資格,與高等學校形成平權性的民事法律關系,彼此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4.高等學校學生的司法救濟途徑?,F實生活中,高等學校作為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組織,在實施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在招生、學籍管理、違紀處分,頒發(fā)學業(yè)、學位證書等方面,甚至于財產權、人身權方面,具有明顯的強制性、決定性、單方面的意志屬性,因而往往造成對學生合法權益的侵害。隨著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近年來我國高校的各種訴訟案不斷增多。筆者認為,如果高等學校的內部行政行為導致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學生作為行政相對人,在現行的法律框架內,不能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只能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來為自己維權,這與學生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居從屬法律地位的性質是相關的。如果高等學校在教育教學以外的其他行為侵害了學生的財產權、人身權,造成了民事侵權,學生是弱勢群體,既不能盲目順從,也不可宣泄鬧事。學生作為民事行為主體,享有與高等學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訴訟,通過司法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框架內,界定高等學校與學生的法律地位,明確雙方的法律權利和義務,規(guī)范高等學校的辦學行為,探尋高等學校學生的法律救濟途徑,有效化解高等學校與學生的法律糾紛,對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法制化進程,對構建高等學校和諧校園,有著積極的意義?!?/p>
參考文獻:
[1]米桂山,龔友明.教育法規(guī)概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
[2]褚宏啟.學校法律問題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高健雅.論高校的行政主體資格[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2(3).
[4]勞凱聲.學校事故及其法律責任承擔[J].人民教育,2000(10).
[5]楊建生.高等學校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地位分析[J].高教論談,2004(3).
責任編輯 馬永義